为何深海中有这么多庞然巨兽?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海洋中最幽深、寒冷的区域中,生活着一些体积无比庞大的海洋生物,其中大多为无脊椎动物。与乌贼、海蜘蛛、蠕虫等动物相比,世界上其它物种的大小都显得相形见绌。这种现象名叫“巨大化”。
亚南极海域的大王乌贼身长约为新西兰常见的箭乌贼的14倍。太平洋偏远海域深处的海绵尺寸可达到一台面包车的大小。但这些寒冷刺骨的海水深处为何能创造出如此庞大的生物呢?也许是因为生存需求,也可能是冰冷海水中的某些因素使然。
2006年发表在《生物地理学》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海洋最深处的资源十分匮乏,与岛屿生态系统差不多。大多数食物都来自浅水,只有一部分能到达海洋深处。加州蒙特雷水族馆高级管理员艾丽西亚·比通多指出,当缺少食物时,庞大的体型可以提供巨大的优势。

大型动物在寻找食物或配偶时,移动的速度更快、范围也更远。它们的新陈代谢效率更高,体内也能更好地囤积食物。因此当食物(比如大型动物的尸体)落入深海时,大型动物摄入的食物更多、储存能量的时间也更久。
深海的低温会导致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速率显著降低,可能也对深海动物的巨大化起到了助长作用。深海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和成熟速度往往非常缓慢,例如格陵兰睡鲨,它们最多可达到7.3米长、1.5吨重,但它们终生都在生长,而且寿命可达数百年。格陵兰鲨每年只长1厘米,直到150岁左右才会达到性成熟。比通多补充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深海缺少天敌,因此这些鲨鱼才能活得这么久、长得这么大。
人类在深海遇见这些巨兽之前,最早先是在南极附近的海域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在南极附近,“巨大化”现象似乎更靠近海面一些,浅水中生活着巨大的海蛞蝓、海绵、蠕虫、海蜘蛛、甚至庞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所在的水域是可以使用水肺潜水的深度,最浅只有9.1米。蒙大拿大学生态生理学家阿尔特·伍兹指出:“南极也许有某种特殊因素,使这些巨大的物种可以在离水面更近的水域生存。”伍兹认为,南极水域的巨大化现象也许和冰冷海水中的氧气供应有关。
极地区域的海水氧气浓度较高。但低温会降低新陈代谢率,因此这些环境中的动物用氧的速度很慢。由于这里的氧气含量远远超过了动物的需求量,制约其生长的条件或许因此得以放松。这些环境让动物的身体和组织可以长得更加庞大,同时没有缺氧之虞。也就是说,充足的氧气供应不一定是导致海洋生物体型较大的原因,但至少为此创造了条件。
但即使对极地海洋动物来说,体型大小似乎也是存在上限的。在2017年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报告B刊》上的一项报告中,伍兹和同事们对北极海蜘蛛开展了研究。它们体型十分庞大,直径最长可达30.5厘米。该团队发现,海蜘蛛体型越大,体内氧气水平越低。有氧代谢取决于氧气供应,当氧气水平过低时,身体组织就会发生缺氧。海蜘蛛体型和氧气水平之间的关系说明,氧气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似乎正在发生改变。
虽然目前已有几种关于巨型海洋生物如何产生的假说,但还无人确定,导致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体型巨变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正如伍兹所说:“在生物界,没有什么是确凿无疑的。”(叶子)
人体肺部存在新类型细胞,能“变形”成任何细胞!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类型人体细胞隐藏在肺部脆弱的分支通道中,并证实这些新发现的细胞在保持呼吸系统正常运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逆转某些与吸烟相关疾病产生的影响。诺哈网2023-05-25 21:13:230000自然资源部: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达到1980年以来最高
根据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过去十年(2012—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四十年来高位。诺哈网2023-05-26 14:08:010000蜗牛是水熊的“公共汽车”:水熊被蜗牛吞腹后随粪便活体排出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显微等级的生物而言,它们爬行速度太慢了,有时它们可以搭载其他“交通工具”。例如:缓步生物可以通过被蜗牛吞入腹中实现远程旅行,它们在蜗牛肠道中逗留两天最终从肛门排出体外,伴随着一团粪便离开蜗牛,然后在新的区域繁衍生息。诺哈网2023-05-25 19:15:000000香港中文大学研究:1.5亿年前小型翼龙已能水面起飞
中新网4月25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团队最近分析了一种古代翼龙的化石镭射荧光成像,发现其身体构造能让它好像鸭子一样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飞,以摆脱水面张力的影响。此次分析揭示,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最早可追溯至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较以往的发现推前3000万年。研究结果已于《自然》旗下自然科学期刊《科学报告》中发表。诺哈网2023-05-25 18:52:370000600万年前的猫头鹰不上夜班 它们白天活动
民间有句歇后语:属猫头鹰的——夜里欢。在大家的印象中,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都是夜猫子,夜晚出来活动,白天则踪迹全无。那么,有没有一种猫头鹰不上夜班,在白天活跃呢?还真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边缘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这一已经灭绝的古老物种就是白天活跃,生活在距今约600万年-950万年的中新世末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诺哈网2023-05-25 21:13: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