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年前的猫头鹰不上夜班 它们白天活动

民间有句歇后语:属猫头鹰的——夜里欢。在大家的印象中,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都是夜猫子,夜晚出来活动,白天则踪迹全无。
那么,有没有一种猫头鹰不上夜班,在白天活跃呢?
还真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边缘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这一已经灭绝的古老物种就是白天活跃,生活在距今约600万年-950万年的中新世末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这是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鸮形目鸟类化石。非常幸运,它的遗骸基本完整保存了下来。”3月29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李志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猫头鹰是鸮形目鸟类的统称。生活在现代的猫头鹰,绝大多数的确是无声飞行的夜间猛禽。然而,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少数猫头鹰更适应日间狩猎,在白天反而更加活跃。
“由于缺乏化石证据,这类白天活跃的猫头鹰的演化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隐藏了起来,极少被科研人员研究。”李志恒介绍,这件近乎完整的化石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的柳树组,体型与北鹰鸮更为接近。
研究人员将新发现的猫头鹰化石的巩膜小骨,与55种爬行动物以及包括众多种猫头鹰在内的360多种鸟类的巩膜骨以及眼眶大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我们发现,这种已经灭绝的猫头鹰的眼睛对光线的开放度较小,这样就能使透入眼睛的日光大幅减少,从而能够在正午时分看清事物。”李志恒表示。
同时,基于鸟类多样性数据库中超过360个物种的数据,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是昼伏夜出,活动模式以夜间为主;但包括鸺鹠属和中新猛鸮在内的猛鸮属的祖先,则是“白日行者”,在白天更为活跃。
研究人员在标本的胃中发现了未消化的食团。分析表明,其中含有类似于从红隼胃里发现的小型哺乳动物骨骼。研究人员认为,这两种鸟类可能曾共同生存于青藏高原干燥的草原上,但“可能使用了不同的觅食方法”。
因为新标本眼睛后面颧骨尾部有一个大的肿块形突起,研究人员将其与北鹰鸮、鸺鹠类猫头鹰组成的猛鸮类归为姊妹群。“综合考虑了它的生存时代、生活习性、骨骼特征等,我们将这一物种命名为日行中新猛鸮,意思是来自中新世的鸮形目猛禽。”李志恒说。
他表示,日行中新猛鸮是中国境内所发现的第一件保存完好的中新世鸱鸮类猫头鹰化石。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重建了猫头鹰昼-夜行性的演化历史,还为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周边的古生态以及古北界鸟类的区系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科学好故事|嘈杂的地下世界
来源:BBC撰文:UteEberle翻译:任天看似平凡无奇的土壤其实充满生机。蚯蚓、蛴螬和树根等,无时不刻不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翻找着,并发出“刺耳”的声音。直到不久前,科学家才开始聆听这些声音,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下的生命世界。诺哈网2023-05-25 21:42:440000传言的“每天要喝8杯水”,是真的吗?
诺哈网2023-05-25 19:50:330000天上掉下排球大小的冰雹,地面决定架导弹来防
从硬币大小、鸡蛋大小到网球大小、排球大小……原本罕见的大型冰雹出现得更加频繁,也带来了更多的威胁。翻译|魏书豪审校|二七诺哈网2023-05-26 03:11:150000慧眼卫星刷新宇宙天体磁场直接测量最强纪录
来源:科技日报本报记者陆成宽最近,我国慧眼卫星团队在编号为SwiftJ0243.66124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中发现了能量高达146千电子伏的回旋吸收线,其对应的中子星表面磁场强度超过16亿特斯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通讯》。0000不同品种的狗狗 智商真有天壤之别?
虽然同为“家养宠物明星”,但跟猫咪的爱答不理截然不同,狗与人类的情感互动相当之高。狗的品种非常繁多,不同品种之间千差万别的不只是毛色相貌、体型大小,性格特征、生活习性也都大相径庭。诺哈网2023-05-25 18:58: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