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区存在巨大全季节臭氧洞 面积约是南极臭氧洞的7倍
科技日报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美国物理联合会《AIP进展》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称,一个比南极臭氧洞大7倍的臭氧洞目前位于热带地区,这个巨大的、全季节臭氧洞自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
臭氧洞定义为与未受干扰的区域相比,臭氧损失大于25%的区域大气层。滑铁卢大学科学家卢庆彬新揭示的这个臭氧洞位于热带上空的平流层下部,其深度与著名的春季南极臭氧洞的深度相当,但其面积大约是后者的7倍。
卢教授表示,热带地区占地球表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大约一半人口的家园。热带臭氧洞的存在可能会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臭氧层的消耗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这会增加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风险,还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降低农业生产力,并对敏感的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卢教授对臭氧洞的观察结果令科学界同行感到惊讶,因为传统的光化学模型没有预测到这一点。他的观测数据与宇宙射线驱动的电子反应(CRE)模型非常吻合,并强烈表明南极和热带臭氧洞的物理机制相同。
与极地臭氧洞一样,在热带臭氧洞的中心发现大约80%的正常臭氧值被耗尽。初步报告显示,赤道地区的臭氧消耗水平已经危及大量人口,到达这些地区的相关紫外线辐射远高于预期。
大气研究表明,在1970年代中期,由于工业化学品——主要是氯氟烃(CFC)的使用,可能使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已经耗尽。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证实了CFC导致的臭氧消耗。尽管对此类化学品的禁令有助于减缓臭氧消耗,但有证据表明臭氧消耗持续存在。
卢教授称,热带和极地臭氧洞在冷却和调节平流层温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映了全球平流层3个“温度洞”的形成。这一发现可能对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卢教授表示,需要进一步研究臭氧消耗、紫外线辐射变化与癌症风险增加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热带地区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其他负面影响。
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离世 享年87岁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7月3日电据香港《星岛日报》网站报道,作家沈西城3日下午在社交网站证实,著名作家倪匡离世,享年87岁。倪匡193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倪匡以科幻小说家传户晓,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卫斯理系列》,从1962年到2004年,42年间他共出版了145本卫斯理小说。1992年倪匡移居美国,2006年从美国返回香港。2012年他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0000古老气味揭示埃及坟墓的秘密
两名古埃及人被埋葬3400多年后,为滋养他们永恒的灵魂而留下的食物罐依然散发着香味。一个由分析化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小组对这些气味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识别罐子里的东西。《自然》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味考古学可以丰富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或许还能让参观博物馆更加身临其境。诺哈网2023-05-25 19:43:090000霸王龙“小短手”到底有啥用?也许是避免被同类咬伤
过去2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荣誉退休教授、该校古生物学博物馆馆长KevinPadian会给大一新生开授一门名为“恐龙时代”的研讨课。他经常被问道:为什么霸王龙的前肢如此之短?Padian通常会列出古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假设——为了交配、为了抓住或刺穿猎物、为了推翻三角龙……但他怀疑,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诺哈网2023-05-25 19:58:410000Astrobotic以450万美元收购Masten:承诺将继续推进月球技术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16日早间消息,据报道,近日,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的Astrobotic公司宣布收购在7月底申请破产保护的Masten空间系统(MastenSpaceSystems)公司,后者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月球任务的承包商之一。未来Masten的部分员工将继续在该公司位于加州莫哈韦的总部工作,开展亚轨道飞行研究,同时继续开发Xogdor火箭。诺哈网2023-05-27 02:25:070000600万年前的猫头鹰不上夜班 它们白天活动
民间有句歇后语:属猫头鹰的——夜里欢。在大家的印象中,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都是夜猫子,夜晚出来活动,白天则踪迹全无。那么,有没有一种猫头鹰不上夜班,在白天活跃呢?还真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边缘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这一已经灭绝的古老物种就是白天活跃,生活在距今约600万年-950万年的中新世末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诺哈网2023-05-25 21:13: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