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规模“缩水”净利润不减,2022年招银理财仍最赚钱,农银理财成“黑马”
华夏时报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在经历两次大规模破净后,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在2022年年末呈现收缩态势,但多数理财子公司仍实现了大幅盈利。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年报发现,15家已披露2022年业绩的理财子公司中,有7家理财产品余额收缩,但多数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仅有两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
2022年15家理财子公司合计净利润超270亿元,但理财公司净利润增速普遍下滑。整体来看,招银理财净赚35.93亿元,仍位居15家理财子公司之首;宁银理财、农银理财两家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00%;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3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均达到了30亿元以上。
市场整体缩水,青银理财规模增长最快
“由于净值波动导致客户赎回引起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我们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今年目前债券市场整体利率保持稳定,去年大量赎回的时期已经过去。”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2022年,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及债券利率上行等因素影响,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了两大轮“破净潮”。多重因素影响下,市场上出现大量产品的赎回现象,2022年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 27.65 万亿元,较年初下降 4.66%。
《华夏时报》记者据上市银行年报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1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披露了2022年业绩,其中有7家的理财产品规模均缩水,占比近一半。
具体来看,下降幅度在12%以上的有3家,但也有8家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规模实现了逆势增长,有5家增速达到了10%以上,其中青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长19.67%,增速最快,兴银理财以16.76%的增速排名第二。
“青银理财面对波动强化产品运作,成功保持‘零破净’,理财产品和理财资产余额同时突破两千亿元。”青岛银行在年报中表示。
兴业银行副行长张霆则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2022年该行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尤其是拉长产品线,稳住了整个产品的收益;通过渠道建设拓展了很多的新客;通过机制的改革,优化了队伍,也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数字化的转型,提高了经营与管理的效率。
但总体来看,虽部分理财子公司理财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招银理财的理财产品余额仍在15家理财子公司中居于榜首。
2022年,理财产品余额进入万亿俱乐部的有9家,均为国有大行、股份行旗下理财子公司,其中两万亿元以上的理财子公司有两家,分别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2.67万亿元、2.09万亿元,招银理财遥遥领先。
理财产品余额5000亿元以下的有3家,分别为宁银理财、青银理财、渝农商理财。成立于2020年6月的渝农商理财的理财产品规模最小,仅有1391.35亿元,但其以14.11%的增速在15家理财子增速中排名第三位。
净利润普遍增长,农银理财成“黑马”
虽整体规模出现了缩减趋势,但2022年理财子公司净利润仍普遍实现了上涨,招银理财净利润达到了35.93亿元,仍是最赚钱的理财子公司。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有3家理财子公司跻身净利润“30亿元俱乐部”。其中,2021年净利润仅有17.21亿元的农银理财,在2022年成为一匹“黑马”,净利润达到了35.23亿元,仅次于招银理财,位列15家理财子公司第二名,兴银理财净利润同比增长10.87%,达到了31.11亿元,位列第三名。
此外,在15家理财子公司中,一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和一地方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的净利润不及2021年。该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2021年净利润达26.09亿元,同比增长470%以上,而2022年净利润同比减少28.94%,仅盈利18.54亿元;另一地方城商行理财子公司2021年净利润4.08亿元,2022年净利润同比减少15.44%,仅有3.45亿元,在15家理财子公司中排名末位。
4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分别以电话、邮件方式向上述两家理财公司发去采访,但截至发稿,均暂未收到回复。
从增速来看,2022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增速整体放缓。
对比来看,2021年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等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均在100%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400%以上,但从目前已披露业绩的情况来看,2022年仅农银理财、宁银理财的净利润增速达到了100%以上,增速分化也较为明显。
其中,宁银理财、农银理财的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了110.11%、104.70%,在15家理财子公司中名列前茅。另有9家净利润的增速均在10%以上,而渝农商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三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均不达5%。
市场持续扩容,ESG、养老理财、代销多点开花
2022年,民生理财、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上银理财4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理财子公司队伍持续扩容。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服务实体经济、养老理财、绿色金融、ESG投资理念在各理财子公司的业绩中愈发凸显,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平安理财、兴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均披露了相关成绩。
农银理财指出,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数量43只,规模达到490亿元;中邮理财表示,该公司关注国家战略重点布局领域,助力绿色金融,推出了首只ESG主题产品,发布了“STOXX邮银ESG指数”;兴银理财应用ESG投资理念,产品采用正面筛选与负面清单的ESG底层资产,报告期内ESG及绿色理财产品发行规模957亿元,同比增长168%;平安理财截至2022年末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余额超2800亿元,2022年投资ESG及绿色金融资产超450亿元。
此外,“代销”也成为各理财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部分,多家理财公司代销渠道合作银行超20家,理财产品代销渠道持续拓展。
如兴银理财通过行外渠道销售财富类产品达到5105.12亿元,同比增长186.25%;交银理财行外代销产品余额4996.13亿元,占比46.03%。
同时,在业绩发布会上,也有多家银行谈及了2023年理财业务发展方向。
王良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招银理财的经营策略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丰富产品线、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同时把提升投研能力,以夯实内功、提升能力作为今年的主要经营要求。
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林骅表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尽管短期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但长期看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面对财富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交行将加快打造更具普惠特色的财富管理体系,丰富产品货架,持续提升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覆盖全量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客户多层次、多元化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银行理财最新存续规模估计为27.3万亿元,较年初下降3200亿元,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破净率在3月整体进一步下行。
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2023年理财子公司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创新特色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资产端和产品端的期限适配,满足投资者需求;同时,理财公司也要规范销售管理,进一步完善产品营销体系和渠道建设,并积极发展代销业务;此外,银行理财机构要加快金融科技建设,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赋能理财业务的开展,提升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理财子要加强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披规范性,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宋源珺
法巴农银理财筹建工作顺利 檀利民拟任董事长
独家丨法巴农银理财筹建工作顺利檀利民拟任董事长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孙忠)4月17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相关渠道独家获悉,法巴农银理财已经完成初期筹建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开业事宜,等待开业批复。据悉,法巴农银理财拟任董事长为檀利民,拟任总经理为韦历山。0000“惠民保”产品升级谋可持续发展 险企借普惠保险深耕细分领域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袁园近日,上海、深圳、南宁、成都等多地陆续上线2023版“惠民保”,对产品进行了升级。其中,多地产品扩展保障责任、降低免赔额、扩大投保范围,并创新加入医保账户余额、数字人民币缴费方式,吸引民众投保。00002023年银行理财迎来大发展,业内建议:引入评级机构势在必行,做看得懂的银行理财评级
财联社4月3日讯(记者黎旅嘉高艳云)4月2日,在由济安金信和财联社共同举办的“商业银行理财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共同就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机遇、挑战及建立、健全银行理财市场第三方评价机制必要性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0000帮第三方收款却成为贷款人?警惕AB贷!
“AB贷”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我做资金周转几个月,银行贷款要求我提供一个紧急联系人。我最近征信有点问题,需要一个征信比较好的紧急联系人和我一起去线下办理。”最近秦振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微信消息,朋友的语气充满急迫,反复强调不是担保,没有经济责任。0000理财产品再现提前“退场”
来源:上海证券报“真净值”对银行理财机构及投资者而言,都是“去伪存真”的改变:投资者应理性应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银行及理财公司更应提前做好产品布局、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记者黄坤银行理财产品再现提前“退场”现象。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华夏理财、交银理财、盛京银行、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近期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