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亿人缺乏这种维生素,未来或有望吃两个番茄搞定!
我们对维生素D应该都不陌生,可能曾听过补钙需要钙片搭配维生素D一起吃才有用,后者也的确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不过,我们听得多不代表我们真的补充足够了。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关维生素D缺乏的一篇综述,全球缺乏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人数可能高达约10亿人[3]。
而《自然-植物》的一项新研究,同样在背景介绍中描述了这一令人惊讶的数据。

当然,人体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可以通过晒太阳加速体内的生化代谢途径,让紫外线中的UV-B将7-脱氢胆固醇(7-DHC)转变成维生素D。不过,这种方式并不划算,毕竟紫外线暴露时间过久与皮肤癌发病率升高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能吃点东西就能补充是最好的,尤其是那些顺手就能吃一些的蔬果。这样既能完成补充维生素D的任务,又不用晒到满头大汗或者增加患癌风险。

这不,最近的新研究就带来了全新可提供维生素D的番茄。其实植物本身的确具备提供维生素D的潜力,像平时种植的蔬果植株,它们的绿叶和未成熟的果实中的确是含有7-DHC的,就差一点点就能变成维生素D了。
但随着果实成熟,7-DHC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变化,反而是变成了胆固醇,而正是植物中的7-DHC还原酶促成了这一变化的发生。借助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新研究设法在番茄中将这一还原酶的编码基因进行了敲除。
而仅仅是这样一个微小的举动就让番茄的7-DHC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番茄的果实和叶子中都累积了大量7-DHC。而据研究估计,一个中等大小的改造番茄大约能够累积约10 µg的7-DHC。
这些7-DHC可以通过照射UV-B处理转化成维生素D。研究者推测,以研究中改造番茄所含的7-DHC量,当它们被转化成维生素D之后,相当于2个中等大小鸡蛋,或者28克金枪鱼中的维生素D水平。

也就是说,未来我们有希望实现用几个番茄搞定维生素D补充所需。
除了番茄,研究的这种方法其实还能够用于更多的茄科植物中,比如更容易当作主食的土豆。
从目前的研究观察来看,改造过的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和正常的番茄是一样的。至少番茄的维生素D产出过程问题不大,但研究也指出需要进一步调查这些蔬果在长期储存下维生素D的稳定性,科学家必须保证它们送到餐桌上时维生素D含量是符合一定水平的。
另一个问题是,研究中人为改变了植株的代谢过程,其中就包括糖苷生物碱通路,这一通路对植物的抗生物应激有很大作用。而要实现量产,这些番茄肯定需要走出实验室。它们能不能在野外正常生存,这是未来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等这两个问题被研究透彻后,我们可能就不再需要狂晒太阳,也不需要花大价钱买补剂补充维生素D了。
参考资料:
[1]Biofortified tomatoes provide a new route to vitamin D sufficiency。 Nature Plant (2022)。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2-01154-6
[2]Tomatoes supply the ‘sunshine vitamin’。 Nature Plant (2022)。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2-01158-2
[3]Vitamin D Deficiency。 NEJM(2007)。 DOI:10.1056/NEJMra070553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8000万年前人类身体大小的菊石曾生活在大西洋
目前,最新考古研究显示,大约8000万年前,人类身体大小的远古菊石在大西洋中游动,它们拥有较长的触臂,螺旋外壳直径达到1.8米,该物种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菊石,它们是灭绝的海生无脊椎生物。菊石生存于中奥陶纪至晚白垩纪,因其表面具有类似菊花线纹而得名。诺哈网2023-05-26 15:36:530000红河首现2亿年前尾巴最长肿肋龙类化石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为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报道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它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早的确切证据,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诺哈网2023-05-25 18:33:040000南非海滩出现3.5米长巨型鱿鱼尸体
今年4月30日,南非Kommetjie海滩游客发现罕见的景象——一条巨大鱿鱼尸体在海滩上闪闪发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志愿者探索活动”创始人艾莉森·保卢斯(AlisonPaulus)称,太难以置信了!这条鱿鱼身体大约2.2米,再加上触臂,长度可达3.5米。诺哈网2023-05-26 11:02:500000科学家首次将AI元学习引入神经科学 有望提升脑成像精准医疗
近期,中外科研工作者合作的一项技术成果在神经生物学顶级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发布。这项研究首次将人工智能领域的元学习方法引入神经科学及医疗领域,能在有限的医疗数据上训练可靠的AI模型,提升基于脑成像的精准医疗效果。诺哈网2023-05-25 18:45:270000追踪量子信息可能是寻找外星生命关键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7月11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寻找外星人一直让科学家着迷,他们不断研究以寻找方法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在近日的《物理评论D》中报告说,光粒子可在遥远的星际距离传输,而不会失去其量子特性。这意味着量子信息可能是与外星人交流的一种可能方式,科学家通过扫描这些信号或许能找到一些外星生命的证据。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