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啤酒肚,没有红酒肚?新研究提示喝啤酒坏处可能更多
生活提示:抗热消暑 别入四大误区
科学界关于饮酒与健康的研究就不曾停止过,似乎每隔一阵子就会蹦出一个新结论。但总的来说,许多研究对饮酒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统一的。那便是:每一滴酒对健康都有害。
例如《柳叶刀》过去一项研究涵盖了2800万饮酒者的研究发现,酒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摄入量”;而世界心脏联盟(WHF)2022年年初发表的简报中指出,没有安全的饮酒剂量。即使喝少量的酒,长年累月也会改变生理功能,影响健康。
但有些时候喝酒爱好者确实忍不住呀,一定要喝上一口才过瘾,那在喝之前最好仔细选择一下酒的种类。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提示,为了尽可能抵消酒类的负面影响,最好选择喝葡萄酒,而少喝啤酒和烈酒。
我们经常听见“啤酒肚”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人说“红酒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除了啤酒文化更加盛行,喝的人更多。新研究或许能从生理机制方面给我们一些启示,研究主要关注了不同酒类与脂肪储存过程的联系,他们发现啤酒会更可能造成热量积累。当然研究重点聚焦的指标之一是内脏脂肪,而非与啤酒肚最直接相关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虽然不像啤酒肚一样显眼,但其通常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和其他并发症风险增加有关。
而根据研究对1869名成年人的数据和样本分析,喝啤酒和烈酒与内脏脂肪水平升高有关。但是喝葡萄酒则不具备这种联系,甚至还能保护身体免于内脏脂肪的有害影响。
如果你想要真正实现识别酒精好坏的话,需要了解两种比较流行的假说。一种认为酒精通过减少脂质氧化促进脂肪的储存,即酒精在带来额外卡路里的基础上,还会减慢脂肪代谢。
另一种认为酒精会阻碍热量吸收并增加能量消耗,当与食物一同摄入时,甚至会减轻体重。
两种假说甚至有些矛盾,这很可能是这些结论得出之前没有区分研究对象饮酒的类型。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者发表在《肥胖科学与实践》的研究考虑了4种常见酒类的具体影响,包括啤酒、白葡萄酒(起泡酒)、红葡萄酒和烈酒。
根据他们对饮酒者身体成分分析得出的结果,啤酒和烈酒就是单纯提供了热量,但红葡萄酒还提供了多酚。其中白藜芦醇是红葡萄酒中常见的多酚之一,可以减轻炎症,阻止脂肪储存。这很可能是喝红酒不容易积累腹部脂肪的一种原因。
在所有酒类中,红葡萄酒白藜芦醇水平是最高的,因此常喝红酒也显示出了与内脏脂肪水平减少存在相关性。
除了红葡萄酒,喝白葡萄酒与骨骼矿物质密度更高有明显关系,这可能与白葡萄酒中含量很高的原儿茶酸有关。
这提示老年人群体喝白葡萄酒可能会对骨骼健康更好。而怕长胖的人则可以选择喝红葡萄酒。
研究者之一Brittany Larsen博士用一句话概括了研究的核心:“并非所有酒精都一样,”她指出,许多老人可能会认为喝一点小酒对心脏好,对血管好。但葡萄酒可能是唯一能提供好处的酒类。
饮酒者实在要喝酒,最好不要喝啤酒和烈酒。
而不喝酒的人则不必为了酒中一点点的潜在健康益处而开始饮酒。
参考资料:
[1] Not All Kinds of Alcohol Are Equally Bad For Body Fat, Study Suggests。 Retrieved Apr 28th, 2022 from https://www.sciencealert.com/not-all-kinds-of-alcohol-are-equally-bad-for-body-fat-study-suggests
[2] Beer, wine, and spirits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 body composition in older white adults–a United Kingdom Biobank study。 Obesity Science & Practice (2022)。 DOI: 10.1002/osp4.598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基因编辑婴儿”案贺建奎已释放,曾获刑三年
(健康时报王卓)“基因编辑婴儿”案被告人、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近期已刑满释放。4月7日,健康时报接通了贺建奎的电话,对方确认为本人接听,但表示不方便通话。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业内专家对实验的动机和必要性、实验过程的合规性、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都提出质疑。诺哈网2023-05-26 01:17:100000吃燕麦好处居然这么多!《自然》新研究第一次把燕麦看得清清楚楚
近些年来,燕麦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健康谷物代表,比如燕麦奶、燕麦谷物片作为主力军开始逐渐出现在了健康食品市场中。当然,也有更多的研究发现每天补充燕麦与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功能有关。但是之前人类种植了这么多燕麦、吃了这么多燕麦,却还谈不上真的懂它。诺哈网2023-05-26 21:27:060000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近些年,“防蓝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这种“蓝光焦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应该关注的不只是蓝光。撰文|李诗源审校|clefable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我们的祖先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已经自然地融入了我们的身体中。和许多生物一样,我们的体内演化出了一套和昼夜交替相吻合的昼夜节律,或者简单来说,我们叫它生物钟。诺哈网2023-05-26 03:17:270000微型耳部仪器将有效监测宇航员太空睡眠质量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你觉得夜晚难以入睡,那么你可以想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睡觉的,毕竟在国际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睡眠不同于地面,宇航员必须将自己绑在睡袋上,而空间站以28000公里的时速环绕地球运行,通常空间站宇航员很难在人造昼夜周期下维持正常的睡眠模式,从而导致不良的睡眠习惯。目前,研究人员最新研制一款微型耳塞,计划送到国际空间站,监测宇航员在地球和太空中的睡眠差异。诺哈网2023-05-27 06:32:390000欧洲漂浮的微塑料或积聚在北冰洋
北极地中海大比例尺下的环流和主要微塑料河流来源。图片来自作者一项研究认为,欧洲河流中漂浮的微塑料或在北冰洋、北欧海及巴芬湾分批积聚。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此前的研究报告北冰洋各处存在高浓度微塑料颗粒,但尚不清楚其来源和在何处积聚。为此,挪威海洋研究所的MatsHuserbraten和同事结合了2007至2017年间的洋流模型和漂浮微塑料移动的模拟。诺哈网2023-05-25 20:54: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