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迄今为止科学记录最完整的鸭嘴龙胚胎
中国发现迄今为止科学记录最完整的鸭嘴龙胚胎

2022年5月11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联合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文章描述了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赣州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的恐龙胚胎,记录了迄今为止科学记录的最完整的鸭嘴龙类胚胎。

标本馆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将这组标本昵称为“英贝贝 Ying Baby”,我们可以凭借它们来回答一些关于恐龙发育和繁殖的重要问题。本次论文于近日发表在学术刊物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BMC生态与进化》)上。

2000年左右,英良集团董事长搜集了一批疑似蛋化石。2015年始,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建期间,在福建省文物局的支持和组织下,博物馆馆长钮科程对仓库现有标本进行全面梳理,并着手对一些有潜在研究价值的标本组织进行清修,在该过程中,发现了一批胚胎与特异保存的蛋化石。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开始对此批标本做详细的研究,前后借助了同步辐射,MCT扫描等技术手段来检视标本,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如2021年12月发表的“迄今为止科学记录的最完整的恐龙胚胎”等。

此次发表的鸭嘴龙类胚胎“英贝贝”原产于赣南地区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距今约7200万至6600万年。英贝贝胚胎所在的蛋为长径约9厘米的椭圆体,容积约660毫升,胚胎部分约占整个蛋的40%,胚胎蛋有着薄薄的约0.4毫米厚的蛋壳,其微观结构显示其属于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

根据恐龙胚胎的头骨、脊椎和四肢骨骼的独特形状,可以推断出蛋中包含的化石胚胎“英贝贝”属于鸭嘴龙类。这是一类生活在恐龙时代末期的大型植食性恐龙,它们都长着极具辨识度的鸭子一样的扁平嘴巴。著名的埃德蒙顿龙、山东龙,青岛龙,盔龙,慈母龙都是属于这个类群。鸭嘴龙类胚胎并非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但是这些新的鸭嘴龙胚胎是迄今为止在同类中保存得最好的胚胎。
不过,学者很难准确地知道这组胚胎代表鸭嘴龙类的具体哪个属种;特定物种的鉴定特征往往在生命的后期才表现出来。不过,胚胎头骨上部的后边缘保存的原位鳞骨的独特形状:后突高而钝,让人联想到一些鸭嘴龙超科(hadrosauroids)恐龙,如都同样来自亚洲的列弗尼斯龙(Levnesovia)、谭氏龙(Tanius)和南宁龙(Nanningosaurus),表明了新标本与这些物种可能具有的亲缘性。

此次发现的蛋与胚胎化石的大小与北美上白垩统更特殊的鸭嘴龙类(hadrosaurids)是可对比的。这些鸭嘴龙类传统上被分为两类:头骨上有精致空心脊冠的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es),以及没有这种脊冠的栉龙亚科(saurolophinae)或鸭嘴龙亚科(hadrosaurines)。
一般来说,鸭嘴龙亚科所产的蛋比赖氏龙亚科要小许多(容积分别为900毫升和4000毫升),因此孵出的雏龙也较小。不仅如此,鸭嘴龙亚科的雏龙被认为比赖氏龙亚科的发育程度更低,特别是在肢骨的形成方面。也就是说,鸭嘴龙亚科的雏龙是晚成的,它们在孵化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后,四肢骨骼才完全长成。
相比之下,体型较大的赖氏龙亚科雏龙则是早成的,出生之后可以很快加入龙群。这个有趣的差异对于演化生物学家来说,自然会产生一个关于鸭嘴龙祖先性状的问题:鸭嘴龙类的祖先在孵化的过程中,其雏龙是晚成的还是早成的?此次发现的英贝贝胚胎蛋中,蛋和胚胎都很小,与鸭嘴龙亚科相似,这表明小型的蛋与晚成雏龙是鸭嘴龙类的原始性状,而赖氏龙亚科更大的蛋与早成雏龙是衍生的,这就是“英贝贝”恐龙胚胎所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科学新知。

知识拓展:恐龙蛋与恐龙胚胎
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恐龙也都是卵生动物。在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恐龙蛋,其中一小部分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保存在中生代地层中。从1859年以来,世界各地及我国很多中生代地层,特别是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都发现过大量恐龙蛋化石。一般来说,恐龙蛋化石仅保留了蛋壳结构,内部的蛋清和蛋黄早已流失,取而代之是被矿物溶液通过蛋壳渗透进来并填充空腔。恐龙蛋化石形态有圆形、椭圆形、卵圆形、橄榄形等多种形状,尺寸从鹌鹑蛋大小,到大的超过50厘米,这些恐龙蛋中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被确定是哪种恐龙所产。
极少数恐龙蛋内还保存有胚胎化石,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这些化石为研究恐龙的生殖发育、行为、演化以及古生态提供了宝贵资料。然而,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胚胎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停止,其早期胚胎的骨化程度很低,化石难以分辨,只有当恐龙蛋中的胚胎到了一定的发育阶段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保存较为完整的、易分辨的胚胎化石。
颇有潜力的后量子加密算法仅1小时就被完全破解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9日上午消息,据报道,目前,两位研究员成功破解一种加密算法,该加密算法曾被科学界寄予厚望,认为能够抵御量子计算的威胁。如果最新的加密算法被破解,则意味着网络安全存在威胁性,尤其是发送机密信息、金融安全交易、验证数据等,任何人的私密信息将不再保密,网络上木马程序和恶意攻击软件肆虐横行,未来的数字网络经济将面临崩溃。诺哈网2023-05-27 00:03:520000“天然木乃伊”保存完整,与居民吃神秘蔬菜有关?
在哥伦比亚一处小镇竟然保存着“天然木乃伊”,这些木乃伊尸体已有100多年历史,不像埃及木乃伊一样,这些尸体都是自然陈放,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整。尸体通常以躺姿摆放,一只胳膊放在另一只胳膊上。该陵墓位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西南67公里处的安第斯山脉之上,为什么这些遗体会保存得如此完好,仍是一个未解谜团,此前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和海拔,可能会对人体产生特殊影响,人们死后就像一个天然防腐者。诺哈网2023-05-26 17:48:500000报团取暖、追蚁而生、堆土造窝......这里有一份鸟类生存图鉴!
来源:原点阅读鹪鹩你只需要见过一次鹪鹩(Troglodytestroglodytes),就能体会到它的两个特点:一是体型娇小,二是随时保持高度紧张。它娇小的体型,是为了让自己在茂密的植被中能够探入非常小的缝隙和隐秘的通道,而其他鸟类很少会去这些地方。鹪鹩高度紧张的特质体现在它连绵不绝的叫声中。诺哈网2023-05-26 02:55:580000人际传播被证实 猴痘病毒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吗?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张佳星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5月13日以来,12个非猴痘病毒流行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确诊92例、疑似28例。猴痘病毒正在发生人际传播,猴痘患者出现症状时具有传染性,通常持续2—4周,尚不清楚无症状感染者是否有传染性。诺哈网2023-05-25 19:17:320000地球的地核正向外泄漏罕见的原始气体氦-3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建模研究显示,一种在大爆炸后不久产生的、极为罕见的氦气正在从地球的金属地核中向外泄漏。这类氦气名叫氦-3。宇宙中的绝大部分氦-3都是在138亿年前大爆炸发生后不久时形成的,其中一部分与其它气体和尘埃一起,成为了太阳星云的一部分。太阳星云是一团体积巨大、不断旋转的气体云,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前身。诺哈网2023-05-25 19:17: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