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已扩容至32款 头部险企抢占先机
中国网财经4月21日讯(记者 郭伟莹) 今日,距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4月21日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已满一年。
中信证券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为1954万,缴费人数为613万,规模达到142亿元,存在大量空账户并未缴费。人社部3月2日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相较2022年底增长44.17%,但规模增长仍需政策进一步激励。
就保险业情况来看,2022年11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主要选择资本实力较强、经营较为规范的保险公司参与;保险公司可向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人提供符合要求的年金保险和两全保险等。
2022年11月23日,中国银保信披露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均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2022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地区)实施。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后,多家保险公司陆续上市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截至目前(4月21日),据中国银保信披露的名单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已扩容至32款。
具体来看,32款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分别来自于16家保险公司。他们分别是,国民养老(4款)、太平人寿(3款)、泰康人寿(3款)、泰康养老(3款)、中国人寿寿险公司(2款)、太保寿险(2款)、太平养老(2款)、友邦人寿(2款)、工银安盛人寿(2款)、农银人寿(2款)、建信人寿(2款)、人保寿险(1款)新华人寿(1款)、阳光人寿(1款)、交银人寿(1款)、新华养老(1款)。
根据2022年11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经营个人养老金保险,需符合七个条件,其中财务及精算要求主要包括:一是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且不低于股本(实收资本)的75%;二是上年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三是上年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低于100%;四是最近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等。同时明确,养老主业突出、业务发展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养老保险公司,可以豁免第一款关于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的规定。
东吴研究所分析师预计,有30余家保险公司可经营个人养老金保险,头部险企有望抢占先机。同时,未来随着符合要求的产品备案后,养老金融星辰大海,险企仍需直面来自大资管机构的同业竞争。保险公司在长期投资资金管理能力、长寿风险管理、医疗健康养老产业协同等领域有着一定竞争优势,但在品牌积累上仍有改善空间,后续需关注产品本身的吸引力情况。
责任编辑:宋源珺
揭秘“中国时间银行”:创新养老收益名义下的“庞氏骗局”
无论骗局伪装成何种形式,高收益对于上当受骗者而言是屡试不爽的“诱饵”,时间银行也是如此。发布上市计划、出售原始股、销售虚拟币……今年年初以来,一种打着新型养老旗号的“时间银行”异常活跃。它以志愿者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和虚拟货币挂钩,用高收益作为诱饵,似乎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诺哈网2023-05-25 17:24:390000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半年 业界建议向上提高额度向下扩大参与面
记者冷翠华自2022年11月25日至今,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已满半年。整体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局良好。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当前个人养老金的参加人数和人均缴费额度仍较低,要做大做强个人养老金,还需从制度完善、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收益等多方面着手。储蓄产品先发优势明显0000银行苦估值久矣!“金特估”能否大象起舞
转自:北京商报“中特估”行情方兴未艾,“金特估”概念应运而生。一场座谈会释放出“中特估”催化利好大金融板块的信息,使得沉寂已久、位于估值低位的银行股似有逢春之势。作为“中特估”主题在金融领域的延伸,“金特估”重现了不久前“中特估”带来的利好行情,银行股等大金融板块股价一度高歌猛进。引得证券人士直言,“中特估”好比是“干柴”加“烈火”,而银行在“干柴”中最具燃烧潜力。0000工银理财“恒睿睿盈私银尊享”斩获混合类理财排行榜冠军,平安理财“鲨鱼鳍”产品杀至第二位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陈子卉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2023年4月13日,今年来全市场已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达7,329只。从风险等级来看,产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中低风险)。其中,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4.19%,二级(中低风险)产品占比85.39%,三级(中风险)产品占比8.51%,四级(中高风险)产品占比0.25%,五级(高风险)产品占比1.66%。诺哈网2023-05-25 18:48:090000银保监会:银行存款增加与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有关
证券时报网讯,一段时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数量有所增加,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今日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银行存款增加是市场化行为,消费者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的匹配性,一部分理财产品转移到了存款上来。责任编辑:李琳琳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