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中的“门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银行app理财页面里各种产品纷繁复杂,您是否觉得无从选择?哪怕是询问了理财经理,还是觉得无法判断哪一款更适合自己?
在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竟也是稀里糊涂,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收益情况到底如何,持有以来年化收益有没有达到市场平均水平?
“一打开银行app,琳琅满目,产品标签全是‘固收打底、低波稳健’,任谁都有选择困难症。”一位资管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即便是他这种有二十年金融从业经历的人,也没法区分这些同质化的产品。
事实上,多位银行理财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面对海量的理财产品,普通投资者根本难以区分其中优劣,只能根据银行app的排名推荐和业绩展示,尤其是收益率来筛选。但记者了解到,业绩展示的标准有很多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统一标准的数据,其中也有很多“门道”。
比如记者打开一家银行app的理财销售板块,就会发现各种业绩展示形式,有些是按照“7日年化收益”,有些按照“近1月年化收益率”,有些按照“近1年涨跌幅”,有些直接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有些展示“业绩比较基准”,后面附有计算方法的解释说明。另外还有按照近3个月、6个月年化收益率展示的,给人感觉随机性较高,而且不同时间维度的收益率放在一起展示,投资者根本无法区分孰高孰低。
“理财收益展示这块,主要是银行的网金部或者个金部来决策如何展示。其实整个行业还未形成多数银行个金部门认可的统一执行标准,甚至同一家银行的渠道部门在展示理财产品业绩的时候也并未使用统一标准,其实对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和误导。”一位理财子负责渠道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收益高也不一定给展示
一般来说,渠道方出于营销的需求,会挑选理财产品各个时间维度上比较“好看”的数据予以展示。比如,近1个月收益率高于近3个月和近1年,就展示近1个月。反之亦然。但也有例外。
一家沪上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透露,渠道方有时候对于不同时期的同一产品的业绩展示方式也会进行修改。例如,他们公司有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达到了6%以上,上周在自己的母行渠道上也显示了这个可以吸引客户的收益率数据,于是大量客户纷纷涌入购入该产品,但这周开放期,渠道方突然要求将其修改为成立以来收益率,于是该数据突然降低到不到2%的水平,导致赎回暴增。
“母行渠道认为3个月的数据太高了,要求调低,不然构成误导消费者。虽然也是出于消费者保护的要求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公平的。因为他行理财公司的很多产品还在展示近3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他们的数据比较低因此照常展示,渠道端认为数据低不会误导消费者,但我们这个产品确实近3个月表现突出,却不能对外展示,很吃亏。”上述人士表示。
原来,上述银行渠道端有个“超过6%不给展示,低于6%予以展示”的默认规则,怕收益率过高,投资者对产品期待值太高,未来遇上熊市产品收益率低于预期,会出现大量投诉。
由于去年11月出现了债市风波,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成立以来收益率计算会出现远低于产品近期表现的情况。一般来说,较多产品的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会高于近6个月和近1年收益率数据。记者也同时注意到,一些互联网银行还是照常展示6%以上的收益率,这家互联网银行主要采用“近1个月”“近3个月”两种期限的数据。
上述理财子负责渠道的人士表示,理财子公司是否能在银行渠道展示自己最想展示的数据,主要看与个金部门或者网金部门的沟通情况。沟通得好的,可以展示“最佳收益数据”,沟通不那么成功的,可能就会按照“原始规则”来展示,也就是被展示的收益率的时间区间必须超过最低持有期,如果一个产品的最低持有期是6个月,那么就得展示至少6个月的收益率。
呼吁app端统一展示规则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过,去年年中,银行业协会召集各家理财公司开会研讨,规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希望形成行业共识,防范不当或者违规展示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业绩基准展示范围包括,产品说明书等销售文件、官方网站、手机应用程序(app)等渠道对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的列示、描述、解释、引用等行为。
202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30日,中银协发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是理财业务自律制度体系的自律细则之一,也是目前银行理财业绩展示的唯一一份自律文件。而下一步,记者了解到,中银协正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以及关联交易方面加强调研,完善相关的自律细则。
多位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已经根据上述《行为准则》进行外发宣传物料,比如理财产品海报内容的整改,但总体来说银行app端的整改进度要慢于其他外发物料。
上述人士均表示,希望能够统一银行app端展示规则,比如都展示今年以来收益率,又或者展示近6个月收益率。而“成立以来收益率”不太建议展示,因为各产品成立、建仓时间不同,同类型产品难以比较。也有理财子人士希望按照产品类型区分进行过往业绩展示,比如固收类产品用近一年的年化收益率,权益类产品用成立以来收益率进行统一展示。
“呼吁业内统一业绩展示标准,降低投资者购买产品的认知门槛,彰显行业公平竞争原则。”上述理财子渠道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宋源珺
银行理财子2022年成绩单比拼:净利润增长、产品规模集体“瘦身”
随着2022年银行年报渐次公布,其旗下的理财子公司业绩情况也浮出水面。从目前已公布的理财子公司数据来看,尽管去年债市波动引发理财赎回潮,但整体经营数据仍然相对稳健。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4月7日,已有15家银行发布了理财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其中有除民生理财、渝农商行未统计到增长数据外,有11家银行录得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宁银理财、农银理财的增速超过100%。诺哈网2023-05-25 19:17:250000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引发市场关注 机构:属正常行为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引发市场关注机构:属正常行为】财联社4月6日电,近期,个别银行及理财子公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引起市场关注,财联社走访相关银行理财子,部分机构表示,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理财产品终止本身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提前终止属于符合规定的正常行为。责任编辑:宋源珺0000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多家银行经营贷利息退还1个百分点
来源:华夏时报记者卢梦雪冉学东北京报道“意外收到银行退的一笔贷款利息,竟然一共有9000多元,开心!”近期,有多名贷款人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其收到银行贷款退息的经历。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上述贷款人所提到的“贷款利息退息”并非为个人信用贷、消费贷等类型贷款,而是针对普惠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主体的普惠小微贷款,符合条件的客户无需主动申请,即可自动享受。0000光大银行张旭阳:2023年理财规模增长不是目的,资产配置将告别低波资产依赖
3月27日消息,光大银行今日召开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表示,2022年光大理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是较年初增长1000亿以上的三家理财公司之一,净值化产品比例达96.5%,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达329亿元人民币。00005月降息落空,还买房吗?
最新一期LPR出炉!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5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二类均与此前保持一致。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