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信贷价格竞争加剧,年化利率“3字头”成常态
记者 彭 妍
“最近各类银行贷款的营销电话、短信越来越多,一天都能接到好几个,而且贷款利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近日不少市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稳经济、刺激消费的大背景下,近期多家银行不断加大贷款业务的促销力度,个人消费信用贷款利率较去年有较大幅度下调,年化利率以“3”开头已经成为常态。
业内人士表示,不过,从近期披露的消费信贷数据来看,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谷阶段,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除了降低贷款利率,银行还要从产品和服务上发力,创新金融产品,做好金融服务,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开启利率价格战
今年以来,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持续“加码”。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扩消费政策全面落地,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今年2月份,商务部表示,把2023年确立为“消费提振年”,并将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引导下,多家银行纷纷加大了消费信贷投放力度,相关贷款利率持续走低。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银行加大了对居民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的投放力度。多家银行的纯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均已降至4%左右。其中,部分银行信用贷产品年化利率最低可至3.4%。另外,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普遍略低于消费贷款,年化利率一般在3.45%至3.9%不等。
“信用贷产品‘闪电贷’目前有利率优惠的活动,年化利率低至3.4%,最高额度30万元,具体的额度和利率是根据您的综合情况判断的。”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个贷经理向记者表示。
北京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个贷经理向记者介绍,信用贷方面,该行最低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年化利率是4%,经营贷年化利率从原来的4.3%下调为3.6%。
《证券日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近期一些贷款中介也非常活跃,不断推销各种贷款产品。其中,一家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年化利率3.45%至3.6%,而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贷年化利率3%,现在最低也能做到2.4%。”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对记者表示,消费贷款利率下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信贷规模的提升,进而刺激消费实现恢复性增长,不断夯实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控制利率下调和规模增长节奏,避免过度授信、过度下沉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助力消费提质扩容
尽管贷款利率下滑,但目前整体消费信贷数据并不乐观,消费者贷款积极性不强。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的居民贷款结束了自2022年11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的正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回落,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
杜阳认为,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提振作用。银行业作为经济复苏的供血系统,需要加强对提振消费的支持,满足居民合理消费需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故在当前消费复苏的关键节点,银行业积极作为,适度下调消费贷款利率,深刻体现了金融服务的人民性。
从银行层面看,除了下调贷款利率之外,银行还要创新金融产品,做好金融服务。杜阳表示,银行需要发力消费金融业务,助力消费复苏,一是拓展消费金融业务边界;二是加速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改善消费金融服务的体验;三是严控消费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吴丹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商业银行消费贷业务更规范,且作为我国支付系统主力,商业银行通过消费贷等方式促消费具有独特优势,更易普惠大众需求。除了降低利率以外,商业银行推广消费信贷产品时,应加强对市场信息数据的分析与运用,以更准确挖掘潜在居民消费需求,精准寻找优质企业联合推动相关贷款优惠服务,不断升级消费贷服务体验,以更好助力我国居民消费在复苏回暖的基础上向潜力空间再拓展。
责任编辑:张文
2023年银行理财迎来大发展,业内建议:引入评级机构势在必行,做看得懂的银行理财评级
财联社4月3日讯(记者黎旅嘉高艳云)4月2日,在由济安金信和财联社共同举办的“商业银行理财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共同就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机遇、挑战及建立、健全银行理财市场第三方评价机制必要性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0000多家银行一单难求!利率降低催生“存款特种兵” 大额存单为何持续走俏?
“去年还可以看到利率3.5%左右的大额存单,当时还觉得收益率不算高,没想到今年下降到3.1%了。”近日,一位银行客户经理感慨。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大额存单利率不断走低的背景下,该产品的销售却依然十分火爆。多家银行的大额存单“一单难求”,额度很快售罄,甚至出现上线几分钟就额度不足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伴随利率市场化,银行净息差收窄,大额存单这类对于银行来说成本较高的负债,是利率调降的首选。0000理财行业头部座次洗牌,股份行理财公司包揽前三名
独家|理财行业头部座次洗牌,股份行理财公司包揽前三名转自:券中社证券时报券中社讯,今日,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并汇总了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以及招银、兴银、光大、平安、信银、浦银共12家理财公司(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的一季度末存续余额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上述公司的管理规模为16.0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同口径的17.92亿元减少了1.9万亿元。0000光大银行张旭阳:2023年理财规模增长不是目的,资产配置将告别低波资产依赖
3月27日消息,光大银行今日召开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表示,2022年光大理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是较年初增长1000亿以上的三家理财公司之一,净值化产品比例达96.5%,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达329亿元人民币。00003.5%定价利率将成历史!增额终身寿险上演“最后狂欢”,哪些产品会接棒?
界面新闻记者|吕文琦在3.5%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即将下架的消息传出后,在头部险企三级支公司工作的范森周末就没有再休息过。“每个周末都有产品说明会,每次来一两百位客户,演讲厅都快坐不下。”范森告诉界面新闻,“利率下调是个好由头,对内可以发动销售队伍,对外则促能进客户成交。”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