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哪两位国军大佬,不听蒋介石的调配,最后老蒋也无可奈何
在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在这场战役中,展开了无数次大规模的战斗。而在这些战斗中,规模较大,同时影响较大的当属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因此,在这三场战役爆发期间,也被称之为大决战时期。也就是在大决战时期,敌我双方倾尽所有,来打赢这三场大决战。可以讲,在大决战期间,能够投入的武器,兵力,以及参战的将领,双方阵营都达到了极限,反正就是能用上的,都用上了。
也就是在这双方,都很重视的大决战期间,作为蒋介石阵营的两位国军高级将领,在战斗中不听蒋介石的调配,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延误了战机。而作为这样的将领,不听调配,老蒋最后也表示也无奈。那么,究竟是哪两位国军大佬,如此牛掰,不听蒋介石的调配。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位国军大佬是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能够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剿匪总司令的国军将领,都是十分牛掰的人物。就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紧接着淮海战役就爆发了。当时,蒋介石想让傅作义率领50万大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但是,傅作义并没有听从蒋介石的调配,而是以理由回绝。说,如果华北地区五十万大军南下,林biāo所部80万大军,将畅通无阻,华北地区将全部落入敌军之手。傅作义并且对蒋介石说,由我镇守华北地区,还能够阻挡林biāo所部,从而减轻徐蚌战场上的国军将士的压力。
蒋介石一听,觉得傅作义说的有几分道理,既然他不肯南下,就让他留在华北地区,挡住林biāo所部。假如,傅作义的50万大军全部南下,还有阎锡山军事集团的20万大军也全部南下,包括,在西北地区的胡宗南所部,马家军集团等军事力量,全部被蒋介石撤到南方,再加上淮海大战的80万大军,说不定,历史将在会出现南北对峙的场景。但当时蒋介石并没有这样想,还是在三大战役结束后,才产生了划江而治的想法。
平心而论,就算当时,蒋介石把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部撤到南方,相信阎锡山,马步芳,马鸿逵,这些盘踞地方多年的大军阀,也不会同意南下。毕竟这些人,做土皇帝,做习惯了,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主,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老巢。
第二位不听蒋介石调配的国军大佬是白崇禧。当淮海战已经进行到白化热阶段时,黄百韬兵团被包围,黄维兵团增援,但却不曾想,被中原野战军包围于双堆集,动弹不得。就在黄维不停地向蒋介石求援,此时的老蒋手中既然无兵可调,救援黄维兵团。但为了大局着想,蒋介石放下姿态,亲自给驻守武汉的白崇禧打电话,让他调桂系的张淦兵团增援黄维兵团。可是白崇禧拒绝出兵,说,此时,无论调多少兵力救援黄维都是白搭,只能做无谓的牺牲 。再说武汉重镇,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兵团前来固守。
蒋介石听到白崇禧这样说,无奈地,气得把电话直接摔倒在地。假如,白崇禧全力以赴救援黄维兵团,说不定,还可以为蒋介石保留一支精锐部队。
后来,我们都知道,傅作义不听蒋介石的调配,坚持在华北地区作战,最后,被逼无奈,选择了起义。而白崇禧不听蒋介石的调配,后来老蒋也无可奈何,最后,还被李宗仁,白崇禧联手搞下台,迎来人生第三次下野。
1955年,负责评衔的四位将领都是谁?他们自己又是什么军衔
1955年是我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时,主要是由总干部管理部四位将领负责评选工作,先是由他们对开国将领进行评衔,最后交由主席一锤定音。然后,你们知道吗?在1955年,负责评衔的四位将领都是谁?最后,他们又给自己评了什么军衔!诺哈网2023-06-01 04:00:300000除36位军事家外,还有十位上将,也被称之为军事家
1989年,共有36位将领被冠以新中国军事家的称号,史称三十六位军事家。名单如下;大元帅级别的毛爷爷,文武双全的周公,邓公,领导杨,李二人,外加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等人都拥有军事家的称号。这36人都是革命战争年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诺哈网2023-05-29 22:03:590000此人因善于交际,获得各派军阀的信任,两次出任内阁总理
北洋军事集团创立者是袁世凯,他在位的时候,全国算不上是一片繁荣现象,但是至少没有战乱。然而在他死后,全国各地军阀群雄并起,为了权力,为了地盘争夺而展开战争,史上称军阀混战。当时势力较强的三个派系分别是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这三家是袁世凯死后,成为民国实力最强的三家军阀。诺哈网2023-06-01 22:37:310000大家都是纵队司令员,为何这两位,授予的军衔是大将
诺哈网2023-05-29 16:11:460000当年活捉蒋介石的孙铭九,在西安事变结束后,等待他的结局是什么
诺哈网2023-06-01 02:51: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