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影响宜居性 ,人类如何应对
■魏科
5月以来,随着北半球夏季的来临,极端高温席卷了东南亚各地。5月13日,老挝琅勃拉邦市出现了创纪录的43.5℃的高温;5月14日,泰国曼谷的气温达到了创纪录的41℃;新加坡的气温达到了37℃,追平了40年前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
高温期间,正午和午后街道上行人稀少,城市和乡村一片安静,像是“白夜”出现。这让人不得不感慨,全球变暖正在深刻影响各地的宜居性。
全球变暖对区域宜居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1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论文指出,随着全球变暖,西亚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湿球温度超过35℃将成为常态,而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人类在无保护环境中的生存时间只有6小时。因此,这一区域的宜居性将面临严重考验。
2017年和2018年,该研究团队将分析区域扩展到南亚和我国华北平原地区。这两个区域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由于全球变暖以及农业灌溉因素,这些区域在夏季出现湿球温度超过35℃的日数将大幅度增加,华北平原地区将成为酷暑热浪侵袭的重灾区,极大影响我国近4亿人口家园的宜居性。
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研究提出了酷热指数——酷热指数超过103为“危险”,超过124为“极度危险”,并分析达到“危险”和“极度危险”的日数变化。当“极度危险”时,人容易中暑,并在几小时内死亡。
这项研究预计,到2100年,印度、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每年多数时间会处于“危险”的高温水平,“危险”高温日数可达200天以上。对于中纬度地区,目前罕见的致命热浪届时会每年出现。作者预计,美国东部和中部、我国东部、中亚和澳大利亚等中纬度地区每年会出现多达数十天甚至近百天的“危险”高温天气,我国东部地区“极端危险”的高温日数会达到10天以上。高温将极大影响这些区域的宜居性。
今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1900年)高1.15℃。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升温不是以“一二三齐步走”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极端高温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出现的形式表现,并且可能大幅打破之前的历史纪录。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排汗等方式降温。然而,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沿岸,空气湿度很高。当夏季伏热期间空气湿度过大时,人体的排汗过程会受影响,从而减弱散热能力。如果人体无法有效调节体内热平衡,就会发生一系列热应激反应,如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膜系统损伤等,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死亡。因此,梅雨季结束后,长江流域湿热的环境极易影响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夏季臭氧成为各区域主要污染物,晴热天气下污染尤为严重。空气污染与极端高温叠加,极大加剧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全球变暖带来的不仅是极端高温,还有灾害的“全件套”。全球变暖带来重要的“湿变湿,干变干”效应,即原本湿润的地区降水更多,原本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从季节看,湿润多雨的季节洪涝更严重,干旱少雨的季节干旱更加严重。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显示,过去20年,除了极端高温事件大幅增加232%外,洪涝灾害增加了134%、风暴增加了97%、山火燃烧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
随着夏季到来,北半球极端高温的肆虐将成为常态。WMO呼吁各国政府提前预警、尽早采取行动。
对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而言,在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警和预报的同时,还应保障弱势人群、户外和高温天气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建设和提供公共避暑中心。特别是在高温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应开放公共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鼓励商场、写字楼和商业机构对公众开放。对于公众而言,应关注并及时更新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以降低中暑风险。
随着全球变暖愈演愈烈,未来20至30年内,全球温度持续攀升不可避免。保障城市和乡村的宜居性,加速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提高社会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能力,将是紧迫的课题,需要全球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行动。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机器学习新算法:一次脑扫描就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科技日报北京6月21日电(记者张梦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机器学习新算法,通过一次脑部扫描观察大脑内的结构特征(包括以前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无关的区域),即可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并且可在很难诊断的早期阶段就识别出疾病。研究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专业学术期刊《通讯·医学》上。0000距今约8000年!最古老木乃伊“现身”
科技日报北京3月15日电(记者刘霞)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4日报道,考古学家们在最新一期《欧洲考古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对一些大约60年前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葡萄牙萨多山谷出土的人类遗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乃伊,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比在智利发现的木乃伊还早1000年。诺哈网2023-05-25 22:07:010000新冠疫苗一年挽救近2000万人生命
【国际战“疫”行动】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英国科学家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数学建模显示,新冠疫苗在问世第一年就拯救了全球近2000万人的生命,将当年全球新冠病毒潜在病亡人数减少了一半。0000为什么火灾杀不死某些细菌和微生物?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野火烧焦的土壤中发现了微生物,他们不知道在其他所有生物能被烧死的情况下,为什么一些真菌和细菌却能在高温火焰中存活下来?目前,科学家将在未来3年内将研究土壤微生物如何应对火灾,以及这些微生物在储存或者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重要温室气体方面所起的作用。诺哈网2023-05-25 19:39: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