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蒋介石一起赴台的孙元良,李弥,刘汝明三位将领,后来怎样
一场淮海大决战,让蒋介石损失80万大军,他的精锐嫡系部队,也在这场战役中全部被英勇的人民军所歼灭。就连被誉为是蒋介石的救火队长杜聿明,也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被俘。包括装备精良的第二兵团(邱清泉战死),第12兵团(黄维被俘),第七兵团(黄百韬战死),也在这场大决战中,全部损失殆尽。而这三个精锐兵团的司令员,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没有一位成功突围出去。
淮海战役蒋介石的三大主力兵团全部报销,然而,在这场战役中的辅助兵团司令员,却全部成功突围。何为辅助兵团呢?意思是说,建制规模并不是很大,战斗力一般,在这场决战中,作战任务是增援或者是阻击。比如李延年,孙元良,李弥,刘汝明等四位将领,在淮海战役中率领的兵团,都可以称得上是辅助兵团。最后这几位,都在部将的掩护下成功突围,或者是乔装打扮。

那么问题来了,从淮海战役成功突围的孙元良,李弥,刘汝明,还有李延年四位将军,后来怎样?
这四位将军,在丢下部队顺利逃到南京后,蒋介石也没有过多地责怪他们,并且四位将军,后来都跟着蒋介石一起赴台。
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在淮海战役中,他担任第16兵团司令员。这一次孙元良丢下第16兵团,独自逃回南京,没有受到蒋介石的批评,反而让他重新组建第16兵团。可是好景不长,在西南战役中,孙元良的第16兵团下辖两个军通电起义,一夜之间,这位逃跑将军变成了光杆司令,无奈的孙元良只能搭上专机去了香港,后受蒋介石之邀赴台。

不过此时的孙元良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部队中,再待下去也无出路,于是选择下野从商。70年代在日本开了一家名为“天福园”的面馆。算不上是大富大贵,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是没有问题的。 1975年,孙元良从日本返台湾定居高雄。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逝世,享年103岁,算是黄埔系将领中最长寿的一位。
李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也是属于黄埔系将领。在淮海战役中,李弥担任第13兵团司令员。他很幸运,第13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作为兵团司令员的李弥却成功逃脱。后来还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让他重新组建第13兵团,并担任第八军的军长。

在后来的西南战役中,李弥的第八军还算是一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替蒋介石在云南打了几场胜仗。但是影响并不大,在刘邓大军消灭宋希濂兵团后,云南的卢汉选择起义,此时的李弥被卢汉扣押。最后还是假装说,也要起义,这才被释放了。转过身的李弥又继续与人民为敌,选择效忠蒋家王朝。后来他率领的第八军,有一部分撤往滇缅。因此,跟着蒋介石一起赴台的李弥,又被老蒋派到滇缅,统领这支部队,养精蓄锐做好随时反攻的准备。
1953年,这股孤军称霸金三角,缅甸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联合国发起诉讼。迫使联合国的压力,蒋介石在1954年,将这支部队从金三角撤回,只有少数人自愿留下,成为泰北孤军。从金三角回到台湾的李弥,继续在部队中服役十年,可是职位,军衔也没升迁。直到1973年,李弥因病逝世,这才被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刘汝明是属于西北军将领,并非是黄埔系将领,因骁勇善战,得到蒋介石的欣赏,并重用。可能在抗日战场上,刘汝明是一位名将,但在内战期间,他前后表现差异很大。所以,淮海战役中刘汝明也没有取得像样的战绩,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选择撤退,保存实力。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一旦手中无兵,就没有了资本。
在战场上一味选择撤退的刘汝明,最后也没能保全,他一手带出来的部队,成为光杆司令,跟随蒋介石一起赴台后。在台期间的刘汝明生活过得很艰难,也没有受到蒋介石的重用,靠救济度日。1975年病逝,被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李延年毕业于黄埔一期,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在抗战时期,他在战场上多次击退日军,为抗战事业立下了功劳。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李延年的表现也不是很出色。在淮海战役中,他担任第六兵团司令官,负责增援黄维兵团作战中,也没能取得像样的战果,最后只能率领残部向南京逃窜。
渡江战役中,李延年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长江防线副总指挥,统一指挥第七,第八,第十七兵团在金华抵御人民军。不料,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长江防线瞬间土崩瓦解。无奈的李延年只能继续率部撤退,向福州逃窜,最后潜逃台湾。李去台后,受到了斥责,被老蒋送上军事法庭。好在,李延年的人缘不错,在蒋鼎文,刘安琪等人的求情下,服刑一年后的李出狱。可他后来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可以说是穷困潦倒,1974年因病逝世。
此人是谁?为何敢说;文可比贺衷寒,武可比胡宗南
黄埔军校是近代史上一所名校,为国共双方培养了无数军事人才。同时,在黄埔军校还有三位同学被誉为;黄埔三杰,他们分别是陈赓,蒋先云,贺衷寒三人。这三人各自有各自的优点,陈赓嘴巴会说,加上在东征战役中他救了蒋介石一条命,因此很受蒋介石器重。蒋先云则是军事上面很突出,只可惜牺牲得太早了。而贺衷寒在文学方面比较厉害,所以后来走上了特务系这条道路。诺哈网2023-06-01 20:40:540000陈谢兵团的两大纵队司令员,一位军长,八大旅长,分别都是谁?
1947年7月27日,由第四纵队,第九纵队,以及第38军,外加太岳军区第22旅,共计8万余人,组成战略集团军,司令员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政委谢富治,故此,这支部队被称之为陈谢兵团。陈谢兵团成立的作战目的就是挺进中原解放豫西,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互为“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歼敌。这便是解放初期,伟大的毛爷爷制定品字形战略方针。诺哈网2023-05-26 08:48:5400001985年之前,被撤销的六个军区,首任司令员都是谁
1955年,上级将之前的六大军区拆散成12个军区,然而在1956年就增加了福州军区,因此,当时全国部队都是由这13个军区管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存在长达30年的13大军区,在1985年迎来了改革。这一年也被历史上称之为是百万大裁军,这也是我国首次实行裁军政策,邓公大刀阔斧决定先裁掉100万。诺哈网2023-06-01 01:50:230000两个野战军共计130万人,为何一定要以和平的方式,解放这座城市
诺哈网2023-06-01 12:21:070000此战徐帅以6万部队,歼灭阎锡山十万大军,俘晋军大将赵承绶
在解放战争时期,十大元帅都是这场战役的顶梁柱,比如,彭老总负责西北战事,刘帅与陈老总负责中原以及华东,林总负责东北战事,朱老总坐镇大本营指挥,聂帅华北,而徐帅则是负责解放山西。虽说山西只是一个省,但是阎锡山的晋军主政山西38年。在这里,修建了不少堡垒,各堡垒之间可以相互支援,形成了强大的火力网。之前都是为了防止日寇的,在解放战争时期,刚好用来对付我军战士。诺哈网2023-06-01 21:06: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