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投资人最难的事:有钱投不出去
对投资人来说,似乎基金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一种原罪。
“求介绍有技术壁垒的项目,我们愿意跟投。”这是我一个投资人朋友Lily(化名)发在社交平台上的消息,她今年最大的烦恼就是手头有钱,但投不出去。和疫情期间的“没钱也要看项目”的状态相比,“有钱投不出去”听上去很像是幸福的烦恼。然而不然,这是一个缩影,映射的是一批中小基金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和一线基金相比,他们缺乏竞争优势,优秀项目资源短缺。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卑微资方在线求有技术壁垒的项目”这样的字眼并不少见。在投共识的今天,谁能投到“有技术壁垒”的项目呢?来来回回大多仍然是盘旋在塔尖的那一批,原因很简单,那些“有技术壁垒”的项目在选择投资人上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论到最后,难免提到同一个终局:中小基金的淘汰。这是很残忍的结论,当投资行业分化日趋严重,对投资人来说,似乎基金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一种原罪。“如果不是认识创始人,这钱肯定投不进去”“Network(人脉)很重要,”这是一位在绝对主流基金任合伙人的投资人发出的感慨。他职业生涯中其中一笔广为人知的投资案例,就是因为他和项目创始人熟识,这是他能投进这家公司的关键原因。当时该企业已经对外关闭了融资通道,并且依然有很多家知名机构在门口排队等着拿融资份额。这位投资人依靠自己的Network投进去了。这样的案例,在投资圈很多。在这种类型的案例面前,很难将一系列投资逻辑、基金优势讲的理直气壮。当很多早期投资人将“投人”这一要素挂在嘴边时,企业也选择了同一个共识:他们更倾向选择熟人。熟人网络这个词,在很多GP写给LP的募资PPT里被不断提及。而反过来看则是,很多机构有钱也没有用,如果无法建立信任,甚至如果不是认识“创始人”,钱是大概率投不进去的。对一些明星项目来说,钱和诚意,并不动人。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企业成长期,因为企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上述投资人告诉投中网,这样的企业管理人对自己和企业都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不像创业初期,企业需要更多的是资金支持,在成长期项目方对投资人的选择上会更有针对性,“一般会选真的能给企业发展带来价值的战略投资人,而不是纯财务投资人。”文首提到的Lily,他们基金就艰难地选择了做“跟投基金”这一策略。Lily表示,玩高估值的成本太高,不适合,只能通过跟投一些质量较高的项目来积累名誉,慢慢地让LP和潜在的被投企业了解到GP的能量。“咳!别人吃肉,我们能喝口汤也不错。”Lily说。“有钱,但不能投啊”如上文所提,这批“有钱投不出去”的投资人的共通点很好找:来自腰部以下机构,基金规模不超过30亿元,平台绩效考核压力大,风险承受能力普遍不高。换句话解释就是,水上好的项目投不到,水下好的项目找不到,估值高的项目不能投,太过早期的项目看不上。John(化名)也是其中之一。他任职于北京一家国企旗下硬科技基金,规模不大不小,知名度不足,基金优势不明显。他告诉我,今年以来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在高铁回京的路上。关于投资,他直言,“投资压力很大,有钱投不出去。”John的投资压力来源多方面,一方面是平台本身资源有限,难以提供赋能性帮助(即,品牌赋能和项目资源赋能);另一方面是平台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投项目不能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也要考虑到“行业现实”,“比方说我前段时间看了个医美的项目,很赚钱,但我们就不能碰,因为这不是重点扶持行业。”John说。解决投资压力的途径很少,John选择了主动加班。“大家压力都大,只能同时推动好几个项目,然后快速做决策,一旦发现不合适就要尽快优化掉,不能浪费时间。”困境并没有那么好解决,因为基金平台卡估值卡得很死,“又要好项目,但不想高估值。”John的处境很具有代表性,这是硬科技投资时代下的一个暗影:大家都在带着任务做投资,可是真的有那么高的概率投中一个能跑出来的硬科技公司吗?前不久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对投中网表示,人工智能投资热潮下,是否真的有机会让50家、100家的VC都去投资,投20个中国的大模型?邝子平的答案是“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机会”。关于这样的一个人群拥挤的投资环境,John表现出了漠然。“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过是被裹挟着一起走而已,思考‘行业’、‘经济周期’、‘宏观环境’这些没有意义,这些不是个人意志就能改变的事,个体在其中没有改变的意义。”“在这个圈子里,得活得明白点。资本是逐利的,就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专项基金的时代到了”?当然聪明的投资人永远在寻找出路,“有钱投不出去”的出路放到今天就是,要么投早,要么做专。前者很好理解,与其在B轮左右和大基金抢项目,不如投在最早期,这是现在绝大多数基金都在做的事。后者则相对比较小众了,意指单做专项基金。曾是某财富机构中层管理的Jason(化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他已经辞职准备单干,选择的领域就是专门筹集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时代到了。”他这么说。 原因要追溯到LP身上。目前,国内市场的一些LP接受不了盲池基金的风险,而小机构想要从大机构阴影中挣扎出来的最佳出路就是募专项基金Jason已经募集了一只8000万元的单项目基金,LP大多是上市公司高管和超高净值人群(有一些是一代传统企业家)。Jason表示,专项基金能让这群LP更有安全感,“他们知道自己的钱具体投给了哪个项目上”,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LP对GP品牌知名度的依赖。从当前市场上的专项基金情况来看,大多数专项基金是人民币基金。有投资人曾直言,“人民币基金的春天,就是专项基金。”Jason认为专项基金的出现和人们是人性导致的,在多变的经济周期下,国内的LP既追求确定性,且更看重资金回转的速度——专项基金周期基本在3-5年(盲池基金的周期一般是“5 2”),堪比S基金。对于倡导应该追求价值投资的口号,Jason看的很淡。他和John说了同样的话:“首先要活下来。”
蜗牛是水熊的“公共汽车”:水熊被蜗牛吞腹后随粪便活体排出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显微等级的生物而言,它们爬行速度太慢了,有时它们可以搭载其他“交通工具”。例如:缓步生物可以通过被蜗牛吞入腹中实现远程旅行,它们在蜗牛肠道中逗留两天最终从肛门排出体外,伴随着一团粪便离开蜗牛,然后在新的区域繁衍生息。诺哈网2023-05-25 19:15:000000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柜陆续开机 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完成交会对接和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目前,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实验柜陆续加电开机,即将开始在轨测试。在梦天实验舱装载的8个科学实验柜中,高精度时频科学实验系统就占据了两席,并有西安、北京、上海的三处地面系统配合支持。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科研人员正对地面台站进行检查,为即将开始的在轨测试做准备。0000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政策顾问扎法尔:希望亚洲国家联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珠海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亚洲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倘若能强化彼此间合作协同,或许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5月24日,博鳌亚洲论坛在珠海发布《博鳌亚洲论坛创新报告2022》。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政策顾问扎法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他曾任中巴经济走廊特使,因此可以十分明确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对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帮助。巴基斯坦也是其中的受益国家。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5-27 11:42:060000神秘三叶虫具有罕见的“超级复眼”!
其貌不扬的三叶虫颇似一种戴着头盔的远古生物,数亿年前它们曾在海洋中游动,却隐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秘密——拥有动物世界中罕见的“超级复眼”!目前,现代科学家通过仔细分析X射线图像,发现某些三叶虫物种拥有“超级复眼”,配有数百个晶状体,它们的神经网络处理和发送信号,并具有多条视神经通道。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去年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诺哈网2023-05-26 15:42:270000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将再上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日透露,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5日上午发射,发射时间瞄准北京时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其中,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事迹简介诺哈网2023-05-27 09:53: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