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7

美军:中国核潜艇换装巨浪3导弹,潜射导弹难搞在哪?

诺哈网2023-05-28 11:49:220

《军武次位面》作者:血刃

不久前,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高调宣称:解放军战略核潜艇部队已完成了新一代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的换装任务,这意味着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有能力在所谓的堡垒海域向地球彼端实施战略打击。更引人注意的是,美军表示中国目前至少有6艘战略核潜艇服役,而且它们很可能都换装了巨浪-3导弹!

▲近年来,人民海军战略核潜艇力量有了长足进步

早在冷战时代,美国及其盟友就开始在北大西洋方向设立了多层专门针对苏联核潜艇的反潜网,近年来,美日等国又将该模式几乎完全复制到印太区域。另一方面,中国在核潜艇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海基战略反击力量受制于规模和导弹技术水平,因此难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威慑假想敌本土。

然而巨浪-3导弹乃至新型战略核潜艇的出现,无疑也意味着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已发展到新的高度,这就意味着解放军在可能的战略反击任务中将不止依赖火箭军。对假想对手而言,这意味着其原先的水下战略遏制和本土的原有反导构想被彻底动摇,进而不得不为此耗费巨大资源和力量构建全新体系,甚至最终因不堪重负而彻底陷入被动。

潜射弹道导弹研发和水下发射

有多难?

纵观弹道导弹发展史,一般都是陆基弹道导弹先成熟服役,然后才会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由于该武器同时涉及到潜艇和导弹两大领域,研发和制造涉及产业也异常多,不同的技术设备/零件制造难度也很高。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完善的体系链、完备的工业基础和充分的技术经验积累,潜射弹道导弹就不可能研发成功,截止目前也只有“五常成员国”掌握了该技术。

▲潜射弹道导弹无论研发过程还是具体发射操作,都十分复杂

受制于潜艇内部有限的空间和相对固定的规划方案,因此弹道导弹不会采用和艇身平行的部署方案,只能垂直竖起。如果潜艇被迫增加直径,不但增大了建造成本,也会导致潜艇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明显降低。因此将导弹小型化,才是最佳解决之道,例如俄罗斯的布拉瓦潜射导弹的长度和重量就比其原型白杨M导弹明显下降,但直径却有所提升。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发,历经了无法想象的困难

潜射导弹发射方式分干湿两种,湿发射是发射前向发射筒注水,随后点火,对艇体和发射系统烧蚀程度较低,但注水时间长,作业时会带来较大噪音以至于增加暴露可能性,安全性也较低,因此基本被干发射取代。干发射则是通过发射单元将导弹发射到水面后,再进行点火,此时其发射筒顶部还会有特殊防水材料作为屏障,但导弹能轻易突破,其技术难度无疑更高。

▲美军新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制造也广泛运用了3D 打印技术

干发射避免了湿发射的弱点,极大降低了哑火率,但这需要增设燃气发射器和冷却器等辅助部件,还要避免因弹射药问题带来的弹力不足或弹体尾部烧蚀,进而增设尾翼防护罩(离开发射单元后要迅速脱离)。美法两国潜射导弹(固体燃料)都采用弹射方式,即导弹离开水面或发射筒后再点火,而俄罗斯潜射导弹(液体燃料)则采用发射筒中点火的自推模式发射。

▲战略核潜艇导弹发射筒

海水本身密度超过空气的近800倍,因此面对不同的介质,导弹面临的挑战自然也不同,而其发射本身也要求导弹必须有出色的出筒速度,这无疑要面临很大的过载和冲击力。在导弹离开潜艇接触水面运动时,不但要承受水的深静压力,还要面临导弹出筒后对水的冲击动压力,如果弹体没有充分加固,就很可能导致导弹出现变形破裂或泄露。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潜射导弹发射的技术难度都不容忽视

陆基导弹发射前要经过仔细测量进而确定一系列参数,发射后则需要初始化惯性陀螺组件并确定打击参数,而潜射导弹在水下平台,要想保障精度无疑更难。因此发射后就离不开新的制导方式,例如天文惯性制导系统,该系统涵盖了惯性平台、弹道计算机、天文修正系统和陀螺仪瞄准系统。然而即便如此,其误差也依旧相对于陆基导弹有所增大,因此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也依旧困扰各大强国。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指挥室

考虑到发射时潜艇依旧会按照一定速度航行,因此潜艇相对水介质运动也会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此时存在复杂海况,就可能直接影响导弹水下弹道。同时,潜艇还要避免被对方反潜力量察觉。因此一般而言只有在潜艇本身速度不超过4节、深度40-50米且外界海浪小于5级时,潜射导弹才会迎来其理想发射时机。因此,即便一切技术就位,有效发射的窗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中国海基战略反击能力曾存在哪些不足?

上世纪50年代,刚迎来真正和平的新中国才几乎从零开始发展自己的潜艇,由于人民海军此前甚至几乎并未接触过潜艇,因此对其认知少得可怜,以至于还要引入苏联二战时的中型常规潜艇。而后来为中国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多个工厂,当时还是一片荒芜。放眼于世界,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已服役,苏联的核潜艇动力反应堆也已基本成型。

▲1958年的鹦鹉螺号核潜艇与美国纽约市同框

国内首台反应堆成功运作后,代号09的核潜艇研发工程得以开展,但受到中苏关系破裂、自然灾害、特殊时代影响等因素,中国核潜艇发展工程举步维艰,直到1974年,长征一号攻击核潜艇才服役,而新中国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长征六号更直到1983年才服役。因此,当时的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曾被视为象征意义超过实战意义。

▲中国第一台反应堆

直到2010年前后094系列和巨浪-2导弹的服役,才标志着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真正具有实战化威慑意义。尽管094级的吨位明显有所提升,而且速度、隐蔽性和整体布局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它的整体性能依旧无法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有他国防务专家甚至认为094系列的性能只相当于美苏70年代的水平。

▲中国核潜艇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开始发展的

自1986年就立项的巨浪-2导弹一度在水下测试环节迟迟因技术问题无法通过,最终还是借助双头罩和水中主动空泡技术等设计才获得成功,但巨浪-2的射程仅8000千米左右,在安全领海范围内发射,无法真正覆盖头号假想对手本土。而094级受制于先天技术因素,难以安全进入第一和第二岛链之间,因此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对假想敌的威慑依旧很有限。

▲092级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

作为对比,美国自冷战后期服役的俄亥俄级依旧是当今吨位和性能顶尖的战略核潜艇,这种从外观布局到内部动力系统都得到优化的水下幽灵几乎可以做到让自身噪音基本等于海洋自身环境,这意味着任何国家的反潜力量都难以顺利捕捉它。目前,美国依旧有14艘俄亥俄级,每一艘都能携带24枚三叉戟2-D5潜射洲际弹道导弹。

▲俄亥俄级是美国战略打击的头号主力

三叉戟2-D5目前是美国唯一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导弹,可携带8枚47.5万当量分弹头,最大射程可达11000千米,并采用了GPS、星光和惯性联合制导等方式,因此最小圆周误差几乎可低于100米!这样的精度,完全可以在核战爆发后精确打击对方的战略反击指挥中心和液体导弹发射井!据统计,该导弹服役至今已达到几乎百分百的水下成功发射率!

▲战略核潜艇是美军的头号威慑力量

即便解放军的确配备了6艘094系列,并按照两班倒模式计算战斗力,其一线执勤数量甚至还略低于俄亥俄级三班倒的水平!更致命的是,由于双方潜艇平台和导弹性能的差异,俄亥俄级可在安全海域发动远程打击,而094系列要想反过来打击对方本土,却还要冒着随时被对方反潜力量攻击的危险深入大洋,如果再计算双方导弹射击密度差距,结果必然更悬殊。

巨浪-3和新型战略核潜艇

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美国计划发展新一代2万吨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计划建造12艘),尽管其导弹携带量(16枚)有所降低,但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机动性和隐蔽性明显超过俄亥俄级。有消息称,哥伦比亚级可能配备新型潜射弹道导弹。此外俄罗斯和英法的新一代战略核潜艇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因此,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自然加快了发展步伐。

▲按照计划,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也会逐渐入列

从美军高层近期声称中国在其核潜艇上部署射程更远的洲际导弹来看,这无疑指向了巨浪-3。早在2018年,美国媒体就报道称一艘032型常规弹道导弹试验潜艇曾作为巨浪-3导弹的发射平台,而美军预警卫星对其进行了监控。2019年国庆阅兵时,巨浪-2导弹方队接受了检阅,因此当时就有不少研究者从解放军武器发展规律推测,巨浪-3很可能已初步服役。

▲巨浪-2已亮相,巨浪-3很可能已开始配备部队

2020年5月,国内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发团队入选全国创新争先奖,当时的报道表示:该团队研发的新型火箭具有投送距离世界第一的水平,由此看来,巨浪-3的确很可能作为一种基本成熟的武器开始列装部队。据推测,它的射程将至少不低于12000千米,可携带的分弹头数量也将和陆基发射的东风-41接近。

▲巨浪-3的分弹头携带能力可能不亚于东风-41

此外,有外界推测巨浪-3是一种直径较大的双级导弹,可能与长征-2F运载火箭甚至东风-41导弹存在技术关系,并可能借鉴三叉戟系列的一些减阻设计。可以肯定的是,巨浪-3的体积必然会明显超过巨浪-2,094系列多半无法容纳它。而从中国北方某造船厂近年来的动工情况来看,新一代更大型核潜艇早已开工,其各方面参数必将远超过094系列。

▲094系列要想单独进入第一和第二岛链之间,显然很难

如果新战略核潜艇服役,那么它突破对方反潜网必然轻松很多,尤其是在巨型航母为核心的编队配合下。由于它配备了射程大幅提升的巨浪-3,也可以在安全的中国领海内向任何假想对手的本土进行战略威慑打击。早年间,中国第一代两种核潜艇因技术问题而建造数量较少,但到了093/094系列时,建造量也随着技术的进步明显提升。因此新中国第三代核潜艇,建造数量必然不会少,这也意味着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的齐射强度得以保证。

▲新一代战略核潜艇的建造数量自然不会少

中国缺乏海外基地和体量较大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海基战略反击力量也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明显不足,因此假想敌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人民火箭军身上。考虑到对方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等随时可能先发制人的打击手段,火箭军必然面临如何保存战力的压力。而隐蔽性和机动性都好得多的中国海基战略反击力量愈发强大后,对方无疑要将反导力量一分为二,而火箭军的压力自然将大幅降低。

战略核潜艇为何要部署在南海?

美军高层表示,中国战略核潜艇将全部部署于南海,并以此作为“堡垒海域”,那么为何解放军的战略核潜艇会部署在南海,而非距离大洋彼岸更近的黄海等地呢?这同样有着复杂的考量:渤海的回旋纵深明显不足,核潜艇的活动范围将相对容易被对方预测;而黄海乃至东海则属于近大陆架海域,平均水深相对较低,同样不利于吨位较大的核潜艇进行机动。

▲南海无疑是最适合我国战略核潜艇活动的安全区域

作为对比,南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高得多,自然有利于核潜艇活动和隐蔽。在我国近海中,南海的盐度高居榜首,对手的声呐设备在此类海域的工作效果会明显降低。由于南海位于亚热带/热带,且和印度洋海水存在交融,因此核潜艇下潜深度越高,就越容易受到温跃层的掩护。在季节交替时,复杂气象也同样有利于我国核潜艇活动。

▲美国媒体认为,一艘032级常规潜艇曾作为平台试射过巨浪-3

二战中,著名的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和其他大型舰艇驻扎挪威峡湾时,德国海空军力量的坚固防御导致盟军舰艇和潜艇一时间难以渗透,因此德军大型舰艇即便没有远海制海权,但也获得了相对安稳的“海洋壁垒”。冷战中,前苏联依靠水面舰队和岸基航空兵,同样建立了鄂霍次克海和巴伦支海等安全防御海区,进而真正贯彻了“堡垒海域”学说。

▲总吨位超过60万的南海舰队将让南海成为真正的“堡垒海域”

在这样的相对安全水域,即便假想对手拥有明显占据优势的舰队和不可小觑的水下力量,但也难以贸然进入“堡垒海域”。另一方面,苏军核潜艇即可在相应海域安然巡逻并获得充足的导弹射击时间窗口。毫无疑问,解放军也会秉承这种战略,进而将南海的防御稳固化,特别是2016年“南海仲裁事件”和岛礁要塞化之后,解放军在南海的常驻力量有了极大提升。

▲近年来我国夜空频繁出现异常天象,其中奥妙甚至不言自明

目前总吨位超60万的南海舰队已成为人民海军最强的海上力量,拥有航母、两栖攻击舰和万吨级驱逐舰在内的各类先进舰艇,是任何对手都会忌惮的强大力量。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最新的水下声呐阵列得以展示,这意味着敌攻击核潜艇随时会被发现,而驻扎在多个要塞化岛礁机场的解放军反潜机,就会随时对其进行反制。因此,中国的战略核潜艇选择驻扎南海,自然犹如进入坚固要塞。

无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美国宣传解放军各类新型武器对美军带来的威胁,甚至有所夸大。但这无疑也证明了解放军的武器发展、应用和最终战略部署的确做到了让对手十分忌惮。对手越是忌惮,就越证明中国国防力量真正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中国战略核潜艇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但这支神秘力量的发展速度,才是真正引人注意之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