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出征! 神舟十四号肩负哪些使命?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浩瀚太空再度迎来中国人逐梦苍穹的身影。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这次发射任务有何看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又肩负哪些使命?

出征:“神箭”再创新纪录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站立时长达到近10个月,刷新了此前遥十三火箭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
为何火箭发射升空前要“站”这么久?专家告诉记者,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随着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成功返回,遥十四火箭也结束了应急救援值班任务,由应急状态转入正常任务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被誉为中国神箭。”
为了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消除薄弱环节,研制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这就好比考试成绩要从90分提高到91分,甚至91.1分,哪怕是0.1分的提升,背后的工作也并不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为此,研制团队不仅提前对长期竖立状态下火箭诸如火工品承载能力、螺栓预紧力等开展了专门的试验验证,并且保证火箭竖立时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还会在火箭转入正常任务状态后对箭上螺栓拧紧力矩、密封产品的密封性等进行复测。
遥十四火箭发射准备期间,型号团队还需同步开展遥十五火箭的装配和测试等,完成应急救援状态的设置。
“通过去年两次任务探索实施流程并行与优化,今年发射的准备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常武权说。

目标: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地球。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重要使命。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期的关键一战,困难更多、挑战更大。担任此次任务指令长的陈冬在出征前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展望:载人航天“三十而立”再出发
从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实施,至今已走过近30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四号,从一人一天进入太空到多人多天进入太空,再到驻留太空3个月、6个月……中国空间站蓝图绘就,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然而,空间站工程立项之初,中国航天人面临着很多难题,比如空间站长什么样、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怎么建……任务非常艰巨。
研制准备长达十年之久,许多空间站工程设计研究人员十年如一日,每个人都把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作为追求和梦想,使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得以突破,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此外,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均可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同时,我们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郝淳说。
记者:胡喆、宋晨、李国利
编辑:陈玉明
视觉:舒静
中国科学家揭秘最古老“蜉蝣于天地”的“群婚生活”
中新社南京6月2日电(记者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月2日消息,该所研究人员在广西贺州市西湾盆地下侏罗统石梯组中发现了丰富的海陆相动植物化石,建立“西湾生物群”。该研究发现了一层壮观的蜉蝣成虫集群化石,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以及昆虫资源脉冲现象。相关成果发表于《地质学》(Geology)和《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Biology)期刊。诺哈网2023-05-26 15:09:310000第二次量子革命:拐点将近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赵广立一个世纪以来,科研人员们对量子世界的奇异现象进行的种种研究,直接或间接催生了众多现代社会核心技术:激光、核磁共振成像、GPS、半导体电子乃至当前的计算机技术。诺哈网2023-05-26 03:04:200000热带地区存在巨大全季节臭氧洞 面积约是南极臭氧洞的7倍
科技日报北京7月5日电(记者张梦然)据美国物理联合会《AIP进展》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称,一个比南极臭氧洞大7倍的臭氧洞目前位于热带地区,这个巨大的、全季节臭氧洞自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臭氧洞定义为与未受干扰的区域相比,臭氧损失大于25%的区域大气层。滑铁卢大学科学家卢庆彬新揭示的这个臭氧洞位于热带上空的平流层下部,其深度与著名的春季南极臭氧洞的深度相当,但其面积大约是后者的7倍。0000最新AI技术无创解码“大脑语言”,准确率达73%!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14日上午消息,据报道,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使得非侵入式大脑解码技术更进一步!尽管该技术尚不能使无法语言交流人群像正常人那样谈笑风声,但可使科学家精准解码他们的语音内容。诺哈网2023-05-26 23:55:450000气候变化减少人们睡眠时间
大多数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研究,都集中在极端天气事件如何在大范围内影响经济和社会健康。然而,气候变化也可能对人类日常基本活动产生强烈影响。近日发表于《一个地球》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环境温度的上升对全球各地居民的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到2099年,次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人每年50~58小时的睡眠减少。而且,温度对睡眠的影响在低收入国家居民、老年人和女性中要大得多。诺哈网2023-05-26 21:16: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