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员讲述:在中国空间站生活6个月是什么体验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占康】6月28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返回74天后,在北京航天城与媒体记者见面。这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见面会上,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景海鹏介绍称,航天员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肌肉力量、耐力以及骨密度得到很好的恢复,达到预期效果。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三次说“感觉良好”的心路历程
中国首个在太空中在轨驻留达6个月的航天员乘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三位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前为下一批入驻空间站的航天员做了哪些准备和交接工作,又向他们“传授”了哪些在太空中长时间生活的技巧呢?在见面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相关提问时介绍称,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在返回地球之前,与神舟十四乘组进行了天地双向视频通话,“我们利用手持摄像机采用直播的方式,对空间站上的工作生活以及做各类科学实验所有设施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技巧仔细沟通和交流。”
与此同时,神舟十三号乘组还把中国空间站中不易操作的东西以及一些使用过的工具所放置的具体位置,都和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过交流。而在返回地球以后,神舟十三号乘组还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向他们“传授”在天上6个月以来的生活和工作的经验。
翟志刚透露称,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对天上的一些生活小细节很感兴趣,“因为所有正常操作和实验,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已经培训得很好。”因此,翟志刚向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分享了一些太空生活中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在天上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是我认为干起来觉得特别累的小事:剪脚指甲,第一在太空中脚不容易收回来。第二,我们不能让指甲在天上乱飞。”此外,类似于在天上的180多天中是如何保持良好睡眠,采用什么样的姿势,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睡得又香又甜这些生活小技巧,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也是“倾囊相授”。
而作为我国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翟志刚还在见面会分享了自己三次在太空中说出“感觉良好”的心路历程。
翟志刚表示,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饱含着亿万国人对我们航天事业的支持;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凝聚着工程全线辛勤付出,每一句“感觉良好”,背后都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托举,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是我们乘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个人的努力。能够保持这种“感觉良好”的状态,是因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感觉良好”一定会继续下去。
“宇宙的美,震撼了我”
在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王亚平是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新纪录。在见面会上,王亚平也分享了执行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天任务中,自己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王亚平介绍称,能执行自己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女航天员的首次出舱任务感到十分幸运。指令长翟志刚在执行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时曾提到“感觉良好”,自己出舱时也“感觉良好”,“我觉得身着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和指令长共同执行空间站出舱任务,真的很幸运。这次任务也让我们收获了‘感觉良好’乘组的称号,我们指令长经验丰富,指挥若定,让我们对圆满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也让我更好地享受出舱过程。”
而在出舱的那一刻,王亚平坦言自己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飘出舱外,置身浩瀚宇宙、尽享天外之天。宇宙的美,震撼了我,宇宙的深邃,始料未及,而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悬居其间,平静、美丽而祥和,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感觉。”王亚平表示,相对于神舟十号任务,这次任务让自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种“穿越”不仅仅是来自于全新的舱外空间,“也来自我们飞行平台的全方位升级,来自各项科技的全面革新,来自我们飞行时间质的飞跃。”
在神舟十三号乘组180多天的在轨驻留任务期内,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共同执行了两次出舱任务,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还在太空度过了属于自己的太空星期日、元旦、春节。“我们尽享太空失重的神奇和美妙,比如跳跳绳、打太极拳等,收获了很多快乐的太空休闲时光。空间站里我们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先进的工作室,无论是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提升。我们还把扎染、古筝等中国传统文化带到天上,住进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天宫,也在时刻体会着作为中国航天员的幸福和自豪。”王亚平称。
王亚平表示,“现在已经两次飞天的我,再次回到地面的家,能够再次飞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梦想。其实在我们返回地面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全部清零,开始积极恢复,准备尽早回到训练当中”。
“太空新手”有何体会
在见面会上,“太空新手”叶光富表示,作为个人首次飞行,经过长达6个月在轨驻留任务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身心状态,个人也感到非常高兴。
叶光富介绍称,这背后是整个任务团队的辛勤工作,包括提供强大的地面保障支持,制订科学合理的飞行任务计划,完善在轨医学与健康保障措施,优化失重防护和在轨锻炼方案,并丰富了在轨锻炼设备设施,比如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拉力器、呼吸肌锻炼器等。此外,叶光富表示,保障团队还为三名航天员量身打造了多套太空养身保健操。通过落实这一系列方案与措施,进一步促进航天员在轨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见面会上,叶光富还向正在执行飞天任务的神舟十四号乘组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叶光富称,中国空间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太空家园,为了能够建成太空家园,我们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砥砺奋进,终于一步步实现了这样一个太空梦想,点亮了太空中这颗闪耀的星星,中国空间站也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一个太空实验平台。
叶光富表示,从神舟十二号任务至今,共经历了三个乘组、两次交接棒的接续飞行,未来神舟十四号乘组和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将在空间站中进行在轨交接。一人行速,众人行远。每个乘组的飞行都不是独立的,每一组都会竭尽全力完成好自己的飞行任务,争取为下一组传递好接力棒。“神舟十四号乘组将在轨亲历中国空间站三舱建成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也期待着在那一刻与你们共同挥舞国旗庆祝成功!”
执行完这次任务后,三名航天员都受到党和人民的褒奖和赞许。对此,翟志刚表示,中国首批航天员年龄都不小了,往后飞行的机会越来越少。自己也正在积极恢复,现在身体状态非常好。能够为祖国出征太空是每一位航天员的骄傲。“作为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是天职,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亚平则认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工作者,荣誉属于工程全线,是他们共同搭建了飞天的云梯,打造了飞天成功的基石。
叶光富表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在飞天的路上要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接续奋力前行,一心为飞天、一生为飞天,不负伟大时代、不负美好青春”。
他发明了氟利昂和含铅汽油 最终又死于自己的发明
如果你曾看过我们之前关于含铅汽油的推送,或许会对一个人有印象:小托马斯·米奇利,含铅汽油的发明者。用一位作家的话说,这位发明家似乎“对令人遗憾的事情有一种几乎不可思议的直觉”,除了含铅汽油之外,他还发明了另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物质——氟利昂。撰文|二七审校|Clefable诺哈网2023-05-25 21:39:330000世界读书日|这24本不能错过的经典科普你读过几本?
来源:科学世界当我们想要深入、详细地了解科学时,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世界上有许多以科学为题材的优秀图书。但书海茫茫,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准备了一份由编辑、科普作家及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学者推荐的科学名著清单。希望能够帮你快速、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科普好书。快来查收吧《星际信使》伽利略·加利雷著0000睡前刷手机,问题不大?研究人员追踪了800个年轻人,结果有点意外
晚上睡觉前刷刷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习惯。有一些研究提醒说,睡前频繁刷手机或许不利于健康,比如刷手机时间长了影响入睡,扰乱正常的睡眠模式和生物钟。还有人担心,睡前刷手机会加重负面情绪。事实上,神经科学家确实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夜间增加光照,尤其是蓝光照射——手机等电子设备通常发出蓝光,会影响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从而诱发抑郁相关的症状。诺哈网2023-05-26 20:48:570000NASA登月项目首次发射卫星:将绕月6个月收集数据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8日晚间消息,据报道,美国航天公司RocketLab今日从其新西兰发射场发射了一艘飞往月球的小型航天器。对该公司和美国宇航局(NASA)来说,这都是首次。这艘航天器名为“Capstone”,只有微波炉大小,重55磅(约25公斤)。RocketLabCEO彼得·贝克(PeterBeck)在Twitter上写道:“完美发射”。诺哈网2023-05-27 08:33:130000中国发现迄今为止科学记录最完整的鸭嘴龙胚胎
2022年5月11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联合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文章描述了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赣州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的恐龙胚胎,记录了迄今为止科学记录的最完整的鸭嘴龙类胚胎。诺哈网2023-05-25 18:25: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