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太空机器人在空间站“行云流水”般操作任务
“女王”机器人正在拍摄国际空间站内部第一张360度全景图像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9日下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并非国际空间站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是人类!情况真实是这样的,目前国际空间站并不是每位工作人员都是有机生命体,在距离地球数百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太空实验舱中,存在着三个太空机器人——“甜心(Honey)”、“女王(Queen)”和“结巴(Bumble)”。
它们是美国宇航局驻国际空间站的飞行机器人助手,被称为“宇航蜂”,“三胞胎”机器人首次进入太空是2018年,它们是立方体结构、宽度31.75厘米,负责帮助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完成重要但通常很乏味的任务,例如:清点库存、内置摄像头记录实验或者在空间站运输货物,“甜心”和“结巴”先去工作,很快“女王”就会跟上,它们成为与空间站宇航员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美国宇航局称,除了使太空飞行更安全、成本更低之外,像“宇航蜂”这样的机器人助手可以管理日常琐事,将人类宇航员从复杂的太空工作中解放出来。相信未来有一天,这些太空机器人能与宇航员一起前往月球,类似完成美国宇航局的阿耳特弥斯计划和火星任务,甚至深太空探索。
近日美国宇航局宣称,太空机器人现已到达一个重要里程碑时期,“宇航蜂”能与人类宇航员并肩作战,成功独立地完成任务,而之前实验表明,太空机器人一次仅能操作一个事项,或者它们需要人类宇航员提供更多实际性支持才能完成任务。
图中是其中两个太空机器人协助宇航员拉贾·查里(Raja Chari)和马蒂亚斯·毛雷尔(Matthias Maurer)一起工作的情景。
据美国宇航局介绍称,在该工作场景中,薄荷绿色的“女王”机器人正在拍摄国际空间站内部第一张360度全景图像;在稍远处,可以看到浅蓝色的“结巴”机器人正在测试Harmony模块(空间站内公共设施中枢)的导航能力,同时收集最新绘图数据;“甜心”机器人在其他区域处理一些事务。
以上太空任务是“空间站自治和自适应管理综合系统(ISAAC)”的一部分,该系统负责监督宇航蜂,同时还负责这些太空机器人助手的系泊和插接,让它们“定期休息”,在电量不足时进行充电。
除了教会“宇航蜂”基本的航天器监测和维护能力外,ISAAC研究团队还试图让这些机器人尽可能地自主操作,它们在必要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宇航员人工遥控,这是因为像“月球门户”空间站可能不会全年载人运行,需要智能、自主运行的机器人在人类离开时处理相关太空任务。
事实上,它们并非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批人类机械助手,美国宇航局球形机器人是它们的前辈,曾与从事科研工作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共同执行任务十几年时间,虽然球形机器人在用途上和“宇航蜂”非常相似,但它们是基于较早的技术制造,此外,它们的外形有点圆,最终,“宇航蜂”接替了球形机器人,让它们退役。
美国宇航局称,截至今年4月份,“宇航蜂”已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750多个小时,完成了100多项太空任务,证明了之前仅在科幻小说中才会实现的太空操作,例如:成功报告和调查国际空间站模拟的异常现象,而且它们是单独完成任务。
例如:2021年宇航员修补了国际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从而使它们可以探测到超标高浓度二氧化碳,随后“结巴”机器人很快发现了导致国际空间站发生故障的问题根源,找到一只“袜子”(测试前预先设计的)堵住了通风口,并呼叫宇航员进行及时处理。
裂开的小行星砸向地面,点燃了10%的北半球,让人类遭遇了千年寒冬
说起恐龙灭绝前的那场小行星撞击,我们或许会觉得那是一场遥远的灾难。但就在一万多年前,人类或许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天灾。撰文|二七审校|Clefable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上了如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引发了大范围的野火和海啸。如果说野火和海啸影响的范围都还有限,那么撞击和野火(或火山)带来的烟雾和尘埃很快覆盖了地球表面,遮蔽了阳光,让整个地球迎来了一段漫长的冬天。诺哈网2023-05-25 19:23:540000他发明了氟利昂和含铅汽油 最终又死于自己的发明
如果你曾看过我们之前关于含铅汽油的推送,或许会对一个人有印象:小托马斯·米奇利,含铅汽油的发明者。用一位作家的话说,这位发明家似乎“对令人遗憾的事情有一种几乎不可思议的直觉”,除了含铅汽油之外,他还发明了另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物质——氟利昂。撰文|二七审校|Clefable诺哈网2023-05-25 21:39:330000高楼为什么一直在晃,还那么吵?
最近,由于北京的疫情而不得不在家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望向窗外,还是一栋栋高耸的楼房,不过,这次走近窗边,才注意到大部分楼房上竖立着几根“管子”,或许是避雷针吧。如果是之前,我可能会认为它们都静静地矗立在闹市中,但现在,我眼前浮现的画面却是一些工程师拖着测量仪到楼顶上,然后告知世界:“高楼不可能不动。”而且,它们还在一直发出声音。撰文|王怡博审校|王昱一直在晃动诺哈网2023-05-25 18:58:230000袁隆平团队“巨型稻”在天津正式插秧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棚育苗,日前,由袁隆平团队带来的“巨型稻”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区正式插秧,这也是“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的首次大面积试种。在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庄村,百亩水田里一片忙碌。农户们认真地将袁隆平团队带来的“巨型稻”秧苗稳妥地插入土壤中。作为首次在京津冀地区试种的新品种,与普通水稻秧苗相比,“巨型稻”的秧苗更加粗壮。即使是从事水稻种植十多年的农户,如此粗壮的苗种也是第一次遇到。诺哈网2023-05-25 18:12:020001NASA制定太空新规:商业载人任务必须有前任宇航员指挥!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4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宇航员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寻求更好地管理他们的地球轨道之旅,近期,该机构宣布了对即将进行的私人宇航员任务的一系列规则更新,其中包括未来所有太空任务必须由一位前NASA宇航员领导指挥。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