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皮怎么了?它藏着很多护眼密法!
单眼皮、斜眼角、窄眼裂、浅眼窝——在中国常被视为北方人的典型长相,在世界则被视为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特征。

单眼皮女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现在有很多人不喜欢单眼皮,选择去割双眼皮。但是,其实你的眼睛中隐藏着很多祖先留下的护眼秘法!或许看完文章,你会更了解自己的眼睛,也会更喜欢自己眼睛。

01
内眦赘皮让双眼皮变单
根据通常印象,在中国、日本、蒙古等东亚国家,人们长“单眼皮”的比例比较高。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的双眼皮都被藏起来了!
藏住它的,是我们眼角的一块小挡板——内眦(zì)赘皮。内眦就是内眼角,内眦赘皮就是把内眼角遮住的那块皮肤皱褶。

世界各地的初生婴儿,普遍都有内眦赘皮,通常几个月后就会逐渐消失。而东亚人的内眦赘皮,虽然也会在幼年后消退,但一般退得不彻底,会在内侧眼角留下一道褶子。

内眦赘皮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内眦赘皮比较发达,常会牵拉上眼睑的皮肤,把原本形成双眼皮的那道“眼皮浅沟”给隐藏起来,外表看起来跟单眼皮一样。即便是轻度的内眦赘皮,也容易变成“半双”:靠近外眼角的部分是双眼皮,而靠近内眼角的部分看起来却是单眼皮。

一对蒙古国父女。东亚北部民族往往有着更小的眼裂,曾被西方学者拿来代表所有东亚人。而在中国人内部,眼裂宽度也往往呈现从南至北递减的规律。图片来源:quoracdn

东亚人拥有更厚的眼部脂肪层,不仅防寒保温,也让我们的上眼皮更为饱满厚实,外观看起来眼窝较浅。提睑肌是拉动眼皮上下移动的肌肉。提睑肌与眼睑相连处皮肤内凹留下褶皱,就形成了双眼皮;但是因为脂肪层阻隔,东亚人的提睑肌常常不能与眼皮直接相连,加上眼皮更加饱满难以形成褶皱,所以单眼皮多见。
赶紧扒拉一下眼角看看,说不定你其实是双眼皮。但是呢,有些人几乎没有内眦赘皮,就是个单纯的单眼皮,比如我……

02
蒙古眼到底长啥样?
成年人的内眦赘皮,过去曾被西方人误认为是“蒙古人种”(亚美人种的旧称)的特征,因此俗称“蒙古褶”。
实际上,“蒙古褶”并非亚美人种独有。北欧和非洲南部的人群,也经常有一双带内眦赘皮的眼睛。

有些瑞典萨米人也拥有蒙古褶
图片来源:wiki
准确点说,我们东亚人(以及美洲原住民)的眼睛,主要特征不光是“蒙古褶”,而是三大特征——内眦赘皮、窄眼裂(眼裂指睁眼时,眼球露出的上下高度)和浅眼窝。
在西方人类学界,我们这种眼睛被称为“蒙古眼”或“东亚型眼睛”。而世界上其他族群的眼睛,很少有类似形态,被统称为“非蒙古眼”。

在西方人看来,东亚人的眼睛长得很有特点。而以我们东亚人的视角,其他族群的眼睛也挺怪。比如我们常用“高鼻深目”形容外国人的长相——先不说鼻子,“深目”则是指西亚、欧洲等地的族群,眼窝普遍比东亚人要凹陷。

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其实是单眼皮,她那看似“双眼皮”的浅沟不在眼睑边缘,而长在眉毛下方,是睁眼时皮肤内凹、嵌入眼眶留下的折痕。这种“双眼皮”在东亚人身上确实少见,也是因为我们的眼窝不深凹,上眼皮厚而饱满,难以留下折痕。图片来源网络

世界各地的人类,在视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为何大家的眼睛长得如此不一样呢?
03
眼睛里的岁月痕迹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蒙古褶、小眼裂和浅眼窝,可能是东亚人的祖先为适应寒冷气候演化出的特征。
在寒风中,眼角的内眦赘皮,能为眼睛提供额外保护,尤其是保护泪小管。同时,内眦赘皮还把眼裂拉得更窄,能减少眼部的液体蒸发。
至于浅眼窝,则是因为我们的眼窝外缘,包裹着较多的脂肪组织,眼皮上的脂肪层也比其他人群更厚,把眼窝给“填”上了不少。这些脂肪不仅有保暖功能,而且眼窝填充后,可以避免迎面吹来的冷空气“窝”在眼睛四周,使我们不必在寒风中冻得直眨眼。

从红外热成像图可以看出,眼窝周围是人脸温度最高的区域——眼球结构精密,内部充满液体,比皮肤更容易被冻坏。因此在低温下,身体总是给眼睛“优先供暖”。我们东亚人特殊的眼睛外部构造,更有利于眼睛防寒。
人类学家猜想,东亚人的祖先,可能曾在高寒地区生活过:大约距今2万年前西伯利亚的茫茫雪原,那时正是寒冷的冰川期。如果是这样,那么蒙古褶、小眼裂、浅眼窝组成的眼部防寒配置,可能帮助我们的先祖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相比之下,今天绝大部分欧洲人的祖先,是冰川期结束后,才从温暖的中东地区迁入欧洲的)。
顺便一提,凹陷的眼窝也有用处,它针对的是物理攻击:当脸部遭到击打时,眼睛躲在凹陷的眼窝里,受伤的概率就小一些。因此除了经过严寒环境选择的东亚人,大部分人类族群,都保留了凹陷的眼窝。

04
自带护目镜,不怕闪瞎眼
除了三重防寒结构,我们东亚人的眼睛还自带一项隐藏优势——更能适应强光。
为避免被光线灼伤,人类视网膜上有一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这是个含有色素的半透明保护结构。它就像深色太阳镜一样,可以过滤、反射强光,保护敏感的视网膜。这个色素层的颜色越浅,就能反射越多的光线;而透明度越高,则能吸收越多的光线。

与大部分族群不同,东亚人的视网膜上皮色素层,兼有较浅的颜色、较低的透明度。这使我们的眼睛既能反射更多的光线,又能少吸收一些强光。如此给力的保护结构,意味着我们祖先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强光。这会是什么环境呢?
冰河期的东亚人先祖,冬季可能会经常面对茫茫雪原。雪地对太阳光、尤其是紫外线的反射率极高,可达95%,这样的强光刺激极容易引发雪盲症(一种暂时性失明)。而独特的视网膜色素层、配合较小的眼裂,似乎都是对雪地强光环境的保护性适应。
长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为避免雪盲症,会用木头或海象牙雕刻成雪地护目镜。镜上只留一道狭窄缝隙,能有效减少雪地反射光进入眼睛。东亚人较小的眼裂,或许就是一种自带的“雪地镜”效果。

这比墨镜酷多了!
图片来源:wiki
撰文 | 刘砥石
绘图 | 郑秋旸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2020年3月刊
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正式上市!应对奥密克戎BA.5变异株仍然有效
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正式上市应对奥密克戎BA.5变异株仍然有效本报记者袁璐昨天,在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线上商业上市媒体沟通会上,腾盛博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向记者表示,该联合疗法仍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有效,并公布了这款药的国内定价:基本上在1万人民币以内。0000为啥中国神仙竖着飞,西方神仙横着飞?
来源:壹读(ID:yiduiread)作者:彤子缺啥补啥。飞行是古时候全人类难以割舍的梦想,自己飞不起来,也要让画里的人物、故事里的人物飞。但在飞行姿势上,中西方依旧存在微妙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的神仙们飞行时多采用站姿,大部分还站得十分端正。而西方以超人为首的一群“新生代飞行爱好者”更爱采用水平飞行的方式。那么,为什么中国神仙普遍竖着飞,而西方神仙更爱横着飞呢?0000四文齐发!迄今最全人类细胞图谱登上《科学》封面,书写人体百科全书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四篇重磅论文同时上线,报告了构建综合性人类细胞图谱(HumanCellAtlas)取得的里程碑结果。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创建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泛组织人体单细胞图谱:涉及33种人体组织、超过100万个细胞,涵盖500多种细胞类型。▲这一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的封面诺哈网2023-05-25 22:01:130000这可能是你见过最丑机器人:像“毒液”般随意变形还能重生
它像毒液,只不过毒性要轻得多。撰文|栗子审校|王怡博有一只来自外星的生命体,它能寄生在人类身上,并赋予宿主强大的能力:像流体一般随意变形和拉伸,进入狭小的空间实施破坏行动。它就是“毒液”。诺哈网2023-05-25 22:26:040000中国猫科动物的名字,原来这么讲究!
来源:猫盟CFCA办公室养了两只猫,一只叫小胖,一只叫小臭。小胖为什么叫小胖很好理解,但是我觉得啊,给一只小猫咪起名小臭真的很过分。直到有一天我试图撸它的时候,它给了我一爪子,手背上当场就出现了一条爪印。果然啊,脾气够臭,看来叫小臭一点也不委屈它(但据说叫小臭是因为它拉屎特别臭……)!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