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再发地震,预警来临的几秒钟内,我们可以做什么?
地震时女生们扶脚伤同学撤离
6月1日17时,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7度,东经102.94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网友们表示,眉山、成都、重庆、绵阳均有强烈震感。本次地震,被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
据相关工作人员称,地震预警系统在芦山地震发生时第4秒发出预警,给雅安市提前9秒预警,给成都市提前29秒预警。

如何利用好时间窗口
据《西北地震学报》2002 年进行的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 3 秒时,可使人员伤亡减少 14%;预警时间 10 秒,伤亡减少 39%,20 秒预警可以减少高达 63% 的伤亡。

地震预警每一秒都珍贵无比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网站
收到预警之后,参考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给出的逃生时间表,听到20秒预警时,4层楼以下的居民不要犹豫,迅速冲出建筑逃往开阔空地,10秒预警足够一二层居民逃脱,5 秒预警则足够跑出平房。

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应对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网站
时间不够用的话,可以选择就地避险。当然有在心里嘀咕的几秒钟,可以把家中火源和电源关闭(以免发生火灾和煤气泄露)。最好的躲藏姿势并非抱头蹲防,而是抱头侧躺。
抱头蹲下时,人容易受到来自上方的重压而阻塞呼吸,直接用颈椎承担重量,而侧躺可以最大程度地用手肘和肋骨保证呼吸顺畅,提高生还率。
在很多地震“避险指南”中,找“三角空间”好像成为默认的求生法则,被人谨记。但这怎么来的?以及是否科学?
“生命三角”能救命吗?
所谓“生命三角求生法”,是指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间的位置躲藏。比如当你卧倒在衣柜、沙发等旁边,天花板砸下后,物体周边会形成三角空间。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

一位号称“全世界最有经验的救援队队长”库普(Doug Copp)在1996年尝试验证这一理论。他的团队将20具人模型分别放置于一座楼内的桌子底下和旁边,接着炸毁了那座楼房。现场清理报告指出,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顶“砸死”,而旁边10具则全数“生还”。
几乎每一次地震之后,“生命三角求生法”就会传播一遍。然后,则是对这种求生方法揭露和批判的声音。
曾对1999年土耳其7.8级大地震进行详细调研的抗震减灾专家佩特(Marla Petal)指出了库普犯下来一个严重错误:将炸药爆破导致的房屋倒塌等同于地震中可能出现的房屋倒塌。库普将炸药置于承重柱内部,爆破时柱子一折房顶就会像一张大饼一样平塌(pancake collapse)下来。但真正的地震给房屋造成的破坏却并非如此。
地质学家和抗震工程学家告诉我们,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所以,尽管观察地震造成的废墟,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不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发生的方向,也就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
在一次日本利用振动台进行的地震模拟实验中,佩特博士就看到一台巨大的冰箱划过整间房屋,在翻了几个跟斗之后将实验中的“儿童”挤扁。
问题出现了,求生者无法在变化着的灾难环境中,预判哪里一定会形成“生命三角”。
如果想抵御四处横飞的“家伙事儿”,有一个地震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Drop,Cover and Hold on)可以应对。

伏地、遮挡、抓牢丨站酷海洛
当求生者跑来跑去,“计算”生命三角时。不如减少移动。赶紧就近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这也许恰好可以解释佩特从加州和土耳其地震中得到的令人费解的统计结果——对地震发生时正躺在床上的人来说,躺着不动者受到伤害的概率要小于翻身下床者。
伊朗国际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研究院的Mohammadreza Mahdavifar博士2009年发表的论文则比较了“伏地、遮挡、手抓牢”和“生命三角”这两种方法的优劣。研究的结论仍然是“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是更好的选择。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预警不等于预测。就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还没发生的地震,是当前的科技水平尚且无法达到的。地震预警简单来说,则是利用两个“时间差”。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传播速度约为6.0km/s),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5km/s)。
地震多发区域安装相对密集的地震检测台站,地震发生后,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读计算出地震参数(时间、地点、震级大小),影响程度和预警时间。抢在横波到达之前,将信息通过电磁波(其传播速度约为300000km/s)形式进行分发,抢出时间窗口。
截至2019年5月,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已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地震区人口90%。2020年4月29日,第二代大陆地震预警网在四川开建。
目前很多手机系统自带地震预警功能。“整个办公室一百号人,就三个手机响了,其中两个手机都是我的。”这位网友的经历或许过于极端,但也提示我们,灾难面前,我们的确可以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在手机系统设置里,开启地震预警权限(安卓手机大多可以在系统设定中实现,iPhone可通过第三方app实现)。
同时这位网友也给出建议,“一定要手机定位常开才能收到预警。”
参考文献
[1]http://www.fjdzj.gov.cn/ar/2018040314000007.htm
[2] http://www.365icl.com/view.asp?PID=285
[3] https://mp.weixin.qq.com/s/FH3X_23DxcKDvjeuW8fR0A
[4] https://www.kuow.org/stories/what-could-you-do-with-a-few-seconds-warning-that-an-earthquake-was-coming?fbclid=IwAR10H0zAyxxblcl3tc8FHZtai4NbKBu9jHtk3Gx2BG-gJJU3-QDr1eRNti0
[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428681155242356&wfr=spider&for=pc
作者:沈知涵、桔子
本文来自果壳
量子加密研究新突破!新安全协议确保与“对的人”通信
科技日报北京5月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近20年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解开如何安全地确定一个人的地理位置并将其用作安全身份(ID)的谜题。曾经,这还不可能通过GPS跟踪等常规方法实现。不过,发表在近日《自然·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丹麦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取得巨大飞跃,能将一个人的真实地理位置作为其个人ID,避免黑客攻击,从而为网上支付或敏感个人数据的传输保驾护航。0000“宽带之父”:比发丝还细的纤维,牵动着世界神经
来源:原点阅读2006年12月26日,中国台湾南部海域发生了7.2级的地震,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失,但破坏却十分严重。地震造成13条国际海底光缆受损,中国至欧洲大陆部分语音通信和数据专线中断,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大面积拥堵、瘫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重灾区。诺哈网2023-05-25 22:19:080000饮酒“伤心” 心衰风险增加4.5倍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科学年会2022心力衰竭的一项研究,目前一些国家认为安全的饮酒水平其实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研究作者、爱尔兰圣文森特大学医院的BethanyWong说:“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对饮酒应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酒精对心脏造成的伤害,如果你不喝酒,就不要开始;如果你喝酒,那就将每周饮酒量限制在一瓶葡萄酒或三罐半500毫升4.5%的啤酒以下。”诺哈网2023-05-25 18:58:070000DNA背后的“黑暗女士”,除了她,还有她
来源:原理在诸多探讨诺贝尔奖争议的话题中,不少人都会提到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尽管她为揭开DNA双螺旋结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被时代所束缚,因此常被称为“DNA背后的黑暗女士”。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她的名字和科学贡献正逐渐被更多人所知。但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不知道的是,在探索DNA结构的历程中,做出关键贡献的女性科学家不止富兰克林一人。正是另一位女性科学家的研究,为富兰克林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诺哈网2023-05-26 00:38:490000南极花开很美,但你最好别去看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有两种小花正在茁壮生长。然而这对研究者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这隐含着破坏南极生态平衡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人慕名前往南极,一种危险的“同行者”也被带来了。撰文|二七审校|Clefable诺哈网2023-05-25 22:28: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