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潜在增速、资金利率中枢和央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兼论降息的触发机制
校对:方杰锋
引子
随着2023年4月环比经济数据的全面回落,降息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降息预期逐步抬头。


但是,经济阶段性回落并不意味着降息(ps:这里的利率指的是政策利率)的必要性,还有一个回落程度的问题:只有经济现实足够差,才有降息的必要性。
为了让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有必要先解决两个问题:
1、找一个指标及时全面地跟踪经济现实;
2、通过该指标制定政策利率调整的标准;
不难发现,第一个问题最为关键,是一切的基础。
经济现实的评估
经济系统属于庞大复杂事物,任何经济统计数据,都无法单独评估整个经济,都只是经济在某一方面的投影。
每个月我们都会监测形形色色的剖面数据,包括但不限于:PMI、出口数据、通胀数据、金融数据、工业增加值数据、投资数据、消费数据。

统计这些数据的目的只有一个:定期体检,评估经济健康状况。
然而,在实操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两个问题:1、时效性问题;2、综合性问题。
全国GDP数据属于比较全面的剖面数据,但是,其时效性特别差,一个季度出一次。时效性差使得我们难以及时作出应对。
虽然PMI等其他数据的时效性提高了不少,但是,其综合性有问题。容易让我们把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混淆。数据越高频,综合性问题越突出。
也就是说,观测数据的时效性和综合性往往是冲突的:综合性好的,时效性差;时效性好的,综合性差。
因此,评估观察方法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是否能很好地平衡综合性和时效性的冲突。
经济现实和资金利率中枢
事实上,资金利率中枢是一个很不错的观察指标。

它起作用的机制有些迂回:当经济活动增加时,活期存款分布的波动性增加,银行需要增量超额储备应对这种波动,导致银行间资金利率上升;反之,经济活动减少时,活期存款分布的波动性降低,银行不需要额外的超额储备应对这种波动,银行间资金利率回落。

从面粉加水模型来看,只要控制住水量——央行的资金投放(中长期:降准和mlf,短期:omo)和时点性的扰动,资金利率中枢的变动良好地反馈经济的活跃程度。

如上图所示,如果我们以银行间七天加权资金利率的20日移动平均来刻画资金利率中枢,我们会得到一系列反直觉的归纳总结:
一、2022年的经济现实先下后上;
二、断贷风波后,经济现实在8月中旬触底;
三、经济现实的回升长达7个月,从2022年9月开始,到2023年3月结束;
四、2023年4月,经济现实迅速回落;
不同步的经济现实和经济预期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反直觉呢?因为大家容易混淆经济现实和经济预期。
这种混淆最根本的源头在于:我们容易共享经济预期,但不容共享经济现实,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很不一样,a不会把自己的钱给b花。
在《资本市场如何演绎经济预期和现实——兼论经济预期的底部》一文中,我们讨论过一个原理:股市只反馈经济预期。这篇文章里,我就不继续展开了,直接引用。

如上图所示,经济预期展现出不同的走势:
一、从2022年8月中旬开始,经济预期快速回落;
二、经济预期在2022年10月底见底,之后迅速反弹;
三、2022年2月份开始,经济预期开始逐步回落,经历了接近4个月的回落;
不难发现,经济预期和经济现实经常性地不同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
然而,对个体来说,不同步下的体验极其混乱:2月和3月经济现实继续快速回升,但是,经济预期已经转弱。直到4月份,这种撕裂的感觉终于消失了,经济预期和经济现实同步向下,于是,大家会来一句——经济终归是不太行。
一旦经济预期和经济现实同步向下,实现共振,降息的呼声就起来了,降息预期也日渐丰满。那么,央行真的会顺应呼声,那么快地降息?
资金利率中枢、降息预期和降息条件
事实上,还真没那么简单。个体在评估经济的时候,会综合考虑现实和预期,其中,预期的成分较大,且有羊群效应。但是,在货币政策执行层面,现实的权重会很大。
也就是说,除非高层刻意地把靶点调整为经济预期,否则,货币政策的靶点只会是经济现实。

如上图所示,当资金利率中枢长期、显著突破政策利率时,央行才有可能调整政策利率。
以2022年最后一次降息为例,当时的政策利率为2.1%,资金利率中枢在4月份(ps:关键时间节点)击穿这个位置,6月份(ps:另一个关键时间节点)资金利率中枢反弹了一波,很快又因为断贷风波下台阶了,资金利率中枢的回落一直持续到8月初。也就是说,资金利率中枢有大半年严重偏离政策利率。
那么,央行在什么时候降息的呢?8月15日。不难发现,这种因为突发事件降息的条件很苛刻。

事实上,2022年还有一次正常降息——1月15日,从2.2%降低到2.1%,触发条件为:剔除时点性因素,2021年全年资金利率中枢经常性地往2.2%贴合,偶尔击穿,即2.2%的利率走廊下限有点高。于是,央行选择在2022年初降息10bp。

综上所述,2022年有两次不同模式的降息,一种基于长期潜在产出下滑,即资金利率中枢偏高,有下调政策利率适应的必要;另一种基于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导致实际产出掉太快,有临时性降息的必要。
未来的降息展望
目前,omo政策利率在2%,但是,资金利率中枢还在2.14%。有降息的必要性吗?根本没有!暂时触发不了任何一类降息条件。
那么,什么时候央行会再度降息呢?资金利率中枢进一步回落,譬如,回落至1.95%上下,并趴在那里起不来。这时候央行才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经济现实的中枢又回落了,再降息10bp吧。
然而,达到这个条件需要时间,经济现实刚下滑了不到两个月,我们也搞不清楚未来资金利率中枢的走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看出综合高频数据的优势了:只要银行间7天加权利率一直在2%以下起不来,我们就知道,经济的正常状态很弱。随着时间的积累,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大。
潜在经济产出的下滑,是最充分的降息理由。
结束语
对于资金利率,很多投资者有一个误解,认为其只是体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态度。
实际上,央行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被动的,长期资金利率中枢反馈的是经济的潜在增速。央行只能被动地适应经济潜在增速的变动。

放到更长的时间窗口来看,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央行被动适应的过程。
不是央行决定长期资金利率中枢,而是,央行适应长期资金利率中枢。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综合到一起,得到下图:

三个市场各有自身的侧重点,共同反馈经济预期和现实,甚至资金利率中枢还穿越了短期和长期,反馈经济潜在增速的长期趋势。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港元拆息普遍反弹 隔夜息结束三连跌
观点网讯:5月25日,港元拆息在长假期前普遍反弹。香港银行公会数据显示,隔夜息结束三连跌,从近一个月低位回升至3.49238厘;与楼按相关的一个月拆息亦微升至4.38863厘,与同期美元LIBOR息差维持75基点;反映银行资金成本的三个月拆息升至4.63202厘,与同期美元LIBOR息差维持76基点;不过,六个月及一年期拆息连跌两天。0000为什么说 人民币汇率不会大起大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阎岳近日,在岸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7”关口。5月18日下午,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召开2023年第一次会议,要求自律机制成员单位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笔者认为,在我国宏观经济大盘、国际收支大盘、外汇储备大盘总体稳固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大起大落。0000同程旅行绩后涨近7% 2022年经调净利润6.46亿元
同程旅行(00780)绩后上涨6.56%,报16.56港元,成交额3731.491万港元。同程旅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2022年第四季度,同程旅行营收15亿元,经调净利润3750万元。2022年全年,其营收65.8亿元,经调净利润6.46亿元。责任编辑:卢昱君0000港股异动 | 猪肉概念股午后跌幅扩大 万洲国际(00288)跌超4% 机构称5月中下旬生猪价格低迷仍将持续
猪肉概念股午后跌幅持续扩大,截至发稿,万洲国际(00288)跌3.72%,报4.14港元;中粮家佳康(01610)跌3.13%,报1.86港元。消息面上,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截至5月19日当周,全国猪料比价为4.17,环比下降0.24%。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151.80元。预计猪价或延续低位运行,反弹空间有限。0000新天地拟使用1亿超募资金延伸产业链 毛利率38.36%优于同行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长江商报为了提升原料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医药细分龙头新天地(301277.SZ)正加快扩产。5月23日,新天地发布公告,拟使用1亿元超募资金投资建设智能化特色原料药配套产业链项目。公告表示,该项目有利于进一步延伸原料药上游产业链,优化原料的供应及成本的降低,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效益最大化。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