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运动产生多巴胺”,但为什么我跑步这么痛苦?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
我有一个朋友(不是我自己),常年不运动。但最近,她因为体脂率高,被医生建议一定要多运动:“运动不仅能减脂,还能产生多巴胺,能让你快乐!”为了快乐减脂,她“自愿”去跑步了,不过才跑了一圈,就气喘吁吁龇牙咧嘴:“说好的快乐呢?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好痛苦!”
我:“啊,你要这么说,可能是误会多巴胺了……”
Part.1
“运动产生多巴胺”不是谎言,但这个多巴胺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对“多巴胺”这个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还拿它做了很多表情包,因为但凡讲神经递质的文章,几乎都会提到这个网红,这也让很多人“产生多巴胺=变快乐”这个误解,深入人心。

“运动产生多巴胺,能让人快乐”,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误解。
“多巴胺产生快乐”?误会了
大家总说,多巴胺产生快乐,因为多巴胺总是追随奖励而来:吃到合口味的火锅,彩票中了奖,打游戏打赢了……这时候,你会继续想要,研究者也会说你产生了更多多巴胺。
但,多巴胺并不是为了快乐而来的,它只是奖励预测误差,进而强化你做出某种行为选择。比如,你可能根本没想到自己会中彩票(即预测中获得奖金的可能性为0),所以奖金的出现是一个意外之喜(即预测误差)。当你知道中奖的那一刻,这种“奖励预测误差”就会让多巴胺强烈释放。
多巴胺越多,发起某种行动所需的动力就越低,也就是说,中彩票时汹涌的多巴胺,降低了你再次去买彩票的“门槛”,让你更想要去买彩票。
“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带来奖励感”?还是误会
上文,我们给常见的多巴胺“正了名”,知道了它实际上只是奖励预测误差而非快乐。但多巴胺和多巴胺还不一样,有的多巴胺,连奖励都不管。
在大脑中,多巴胺的主要产地有两个。我们前面说的跟奖励有关的多巴胺,产自腹侧被盖区,跑得远,有的能去到伏隔核,这些跟感觉到的奖励的强度最相关;还有去往前额皮层等地,跟选择行动、强化学习有关。总之,这一伙多巴胺,合作起来就能起到我们前一部分讲的作用。
而另一伙多巴胺,虽然和它们结构完全一样,但因为出自黑质,只能走一条胺生道路,就是去纹状体,打的工也和腹侧被盖区出身的伙伴们不同。这伙多巴胺,主要负责调节和控制自主运动,比如让你的手指继续下滑屏幕来阅读。

△多巴胺在人类大脑中的分布图。黑框里的标记为产地,箭柄为通路方向,箭头则为常居地。多巴胺在大脑里有两个主要的产地,它们相对应的通路已用不同的绿色标识出来了。(图片来源:赵思家)
看到这里,熟悉的东西终于出现了——多巴胺管运动!
如果这里的多巴胺出了问题,人就可能出现一些无法自控的运动,比如帕金森患者就是缺少了这种多巴胺,才会身体僵硬、动作迟缓、手抖等等。
而“运动产生多巴胺”,也是指的这种多巴胺,简单来说就是它跟奖励感没什么关系。
Part.2
所以运动没用吗?不,它也可以让你“爽”
很多健身人士对“运动产生多巴胺,能让人快乐”这一说法表示赞同,说自己虽然累,但是很爽。这又是为什么呢,不是说这种多巴胺不会让人快乐吗?

那是因为,大脑中还有其它神经递质呀!
当人开始高强度运动时,肌肉可能会酸痛,大脑就会把当前场景看成是一种压力,并开始生成内啡肽——一种可以止疼的神经递质。所以开始健身时,你可能会觉得肌肉酸痛,但再多练练后,这种酸痛感反而没那么明显了。
而内啡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和爽感、愉悦感有关。吃糖、吃辣、听欢快的音乐等时候,我们的愉悦感都离不开内啡肽。
最后,我跟朋友总结:“运动是可以产生多巴胺,但这个多巴胺不是你以为的‘开心’多巴胺,另外就算是你以为的‘开心’多巴胺,它实际上也不管‘开心’。不过运动还是可能会让人爽的……”
朋友:“好吧,对我来说,还是不动最爽!”
南极冰架之下竟然是“生物绿洲” 生物残骸可追溯至6千年前!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南极洲冰架深处,研究人员发现几十种生物聚集在小范围海床上繁衍生息,令他们惊奇的是,在一个从未射入阳光的海底环境中,物种多样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诺哈网2023-05-26 00:25:580000“选择困难症”又犯了?要不,这次就让音乐帮忙做决定
前两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经典台词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共鸣。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但仍短视地选择当下的快乐,把未来抛诸脑后。比如,在“减肥成功”和“再吃一口蛋糕”之间,很多人往往会暂时放下苗条身材带来的成就感,转而选择奶油蛋糕带来的即时愉悦。是不是想给自己这种行为找个高大上的借口?别说,心理学中还真有一个专业名词来解释这种行为——跨期选择。Part.1诺哈网2023-05-26 22:23:110000日本研究团队首次合成“莫比乌斯环”形状碳分子
构建结构均匀的纳米碳对于纳米技术、电子学、光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功能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合成》杂志上的论文,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已合成了一种带状分子纳米碳,具有扭曲的莫比乌斯带拓扑结构,即莫比乌斯碳纳米带。诺哈网2023-05-25 18:39:320000古生物学家发现史前鳄鱼新物种中华韩愈鳄
中新社合肥3月14日电(记者吴兰)记者14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古生物学家MasayaIijima博士和刘俊教授在对馆藏于广东新会博物馆和顺德博物馆中鳄鱼标本研究中,发现了史前鳄鱼的新物种——中华韩愈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生物科学》。据介绍,该研究解决了分子生物学家和形态学家对鳄鱼分类的争议,并为人类活动导致史前鳄鱼的绝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诺哈网2023-05-25 22:39:480000新研究发现体型小的蝎子更毒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夺宝奇兵4》,其中,在丛林中谨慎前行的印地安那·琼斯博士曾告诉被巨大蝎子叮后一惊一乍的“队友”,蝎子越大毒性越小。这句电影台词或许道明了一个科学事实。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发表于Toxins的研究首次表明,与挥舞强健大螯的大型蝎子相比,拥有较小螯的小型蝎子毒性更强。诺哈网2023-05-26 00:55: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