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1

你的血型与性格、智商、社会地位,真的有关系么?

诺哈网2023-05-26 02:13:390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204-血型决定性格?

作者:子昱

校稿:朝乾 / 编辑:扑棱蛾

在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与楚云飞“相爱相杀”,最终在淮海战役狭路相逢、一决生死,结果两人都身负重伤。

在抢救时,医护人员急需为O型血的李云龙输血,结果门外的战士们都不是O型血,最终还是护士田雨献血救了李云龙一命。

李跟田的事,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还记得他在秀芹坟前是怎么说的吗?

“要是说今后我不找女人,你肯定不信”▼

在整个过程中,A型血的段鹏一心只想救李云龙,却也险些酿下大错。坊间传闻,A型血的人性格固执、记仇、易激动。乍一看,这些都对得上剧中段鹏的特点。

剧中,段鹏(右)是武力值很高的角色

搞不好是A型血引爆了他的小宇宙?▼

虽然《亮剑》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现实生活中关于血型与性格的研究早已有之,古希腊时代的医学家、哲学家们就在思考人类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古老的体液学说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反对当时流行的“神赐疾病”理论,为了探索疾病的本质,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

该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黄胆汁、黑胆汁、血液、黏液四种液体。它们在体内自然形成,又不断消耗,保持着动态平衡,对健康和疾病起很大的作用。

希波克拉底的历史地位,不用再多介绍

许多医学人,都熟记以他为名的那份誓言

(图:Flickr @Michaela Pereckas)▼

此后,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继承并发扬了体液学说,在希波克拉底的基础上,盖伦进一步通过“气质学说”构建了性格形成的原因。

气质学说认为,人体内四种体液比例的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性格、气质的不同:胆汁质以黄胆汁为主,性格暴躁、迅猛;抑郁质以黑胆汁为主,性情脆弱、忧郁;多血质以血液为主,性格活跃、灵敏;黏液质以黏液为主,性格沉着、迟缓。一个人的生理状况以某一种体液为主导,那么就对应特定的气质,性格。

在吗?看看你是哪种液▼

体液学说主导欧洲医学发展两千余年,并成为中世纪时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随着19世纪生物医学的大发展,人们也逐渐摒弃了这一论点。但随着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的兴起,气质学说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根据这套理论,衍生出了一些“科学认知”

不同的病状,有不同的放血部位(图:wiki)▼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各种表现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

①强、平衡而不灵活的个体,其神经反射很容易建立并达到平衡,但却稳定难以改造,这是黏液质的生理基础;

②强而不平衡的类型构成了胆汁质的基础,这种类型的个体神经活动兴奋强于抑制;

③弱型的个体难以建立条件反射,这种类型的个体神经细胞很弱,所以正常强度的刺激也会引起他们的保护性抑制,这是抑郁质的基础;

④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是最完美的,神经系统可以很快适应环境改变并做出相应调整,这是多血质的生理基础。

说到巴甫洛夫(右二),就绕不开他的狗

这狗和薛定谔的“猫”,都是科学界的名宠物

(图:壹图网)▼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并为疾病的精神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巴甫洛夫的理论毕竟诞生于近100年前,许多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与此同时,学界也在探索其他影响性格的因素,血型便是其中之一。

血型性格学说

在中世纪,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其它个体的血液输注给失血过多的个体。接受过输血的个体中,有的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大部分都在输血后数小时内出现急剧的发热、疼痛、血尿等症状,随后迅速死去。过高的死亡率让人们不得不禁止输血治疗。

许多医学常识,其实是近代才发现并普及的

在科学不甚昌明的中世纪,还会给人输羊血

(图:Wellcome Library)▼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通过对几十例人血样本研究后发现,有的血液样本互相融合后红细胞会发生凝集,而另外一些却安然无事。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凝集,透着点诡异

(图:shutterstock)▼

据此,兰德斯坦纳认为血液可能存在不同的分组,并根据观察将血液分为A、B、O三种类型,2年后兰德斯坦纳的学生扩大研究样本,发现了第四种血型AB型。此后一百多年,A、B、O、AB成为最主要的血型分类方式。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发现血型的科学先驱

人们把他的生日(6.14)定为世界献血日

(图:geschichte.univie.ac.at)▼

血型分类极大地提高了输血治疗的成功率,在后来的实践中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兰德斯坦纳也因此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这个发现很快被应用到之后的二战中

得益于血型分类,许多士兵保住了性命

(图:wiki)▼

自从发现血型后,各国的科学家们对血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27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发表论文《基于血型的气质研究》,认为人类血型与性格相关,并首次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相同的气质”的论断。

虽然他的研究样本只有不到30个人,在统计学上的可靠性并不高,但依然引起日本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兴趣。尤其是日本军部,大量资助他的研究,希望找出最好的血型组合,用以纠集法西斯军队。

日本军部除了大量资助生物、细菌研究外

还进行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

残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于彼时日本对中国侵略加剧,日军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血型组合,以减少中国民众的反抗。

1932年,古川竹二再度发表论文,通过对各族群间血型差异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台湾参与反抗运动的以O型血居多,他们具有较强的反抗性。古川竹二因此建议日本政府,让日本人与中国人通婚,以减少反抗性。

古川的反智言论之所以能大行其道

跟当时日本全民的战争狂热脱不了干系

(图:wiki)▼

日本投降后,由于古川竹二的研究是为军国主义服务,而且缺乏科学性,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在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发表题为《血液群体与性格性状》的论文,他通过对568名意大利人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血型与性格存在相关性的蛛丝马迹。

这一研究再次激发了世人对于血型与性格关系的研究。此后30年,不同学者针对血型与性格、血型与智力,乃至血型与社会地位等课题展开了大量研究,遗憾的是研究结果并没能取得一致性。

冷战期间,凭脑洞而开展的研究还有很多

NASA和斯坦福,就想过如何在太空种地

(官方设想图,图:壹图网)▼

是玄学还是真理

虽然目前学界就血型与性格是否存在关联并未达成共识,且普遍认为性格受到先天遗传、生长环境、所接受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依然阻挡不了“血型迷信”在部分国家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血型影响了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许多日本人会把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血型,他们会将血型要求纳入择偶、交友等要求中。此外,有些日本公司也会根据血型招聘员工。

在日本阶层流动性不高,上升渠道窄的趋势下

人们转而向血型迷信、星座命理寻求慰藉

想为自身命运找到一丝对应的合理性▼

据日本最大的经销公司东贩集团统计,2008年十大畅销书当中,有一半都是在讲血型如何决定性格、命运。而且每新出版一本关于血型的书籍,都会迅速卖出超过500万本。

就连日本人深以为傲的游戏、动漫等也免不了血型的影子。日本的动漫游戏,如拳皇、合金装备等也会专门介绍角色血型。

《血型君》,一部以血型为主角的动漫▼

即便是日本政界,政客们也信奉血型的重要性。前首相麻生太郎在自己的官网公开他是A型血(认真严谨、高素质),而他的对手小泽一郎则是B型(花言巧语,令人生厌)。

与此相对的是,关于血型与性格的研究结果前后矛盾,“血型性格论”在大多数地区也并未流传开来。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血型并不关心,甚至压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除非是有特定的需要。

找一些是个人就有的性格品质凑一块

归类到血型下,谁看了都感觉是在说自己

说到底,这种技术含量和星座命理是一回事▼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血型源于先天遗传,如果血型可以完全决定性格的话,一对同卵双胞胎的血型一致,那么他们的性格也将相同。然而事实上,性格迥异的同卵双胞胎比比皆是。

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相同血型的几个陌生人,其性格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此外,自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后,人们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其它多种血型系统,这都是血型性格学说从未考量过的。显然,血型并不是决定性格的主要因素。

在兰氏之后,新的血型系统不断被发现

目前,有30种血型系统受国际输血协会承认

(图:shutterstock)▼

据目前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只有30%~40%与遗传有关,而60%~70%是与后天学习、环境影响有关。也就是说,后天因素更多地决定了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养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只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是不严谨的

(图:图虫创意)▼

血型性格论在部分国家大行其道,其一是由于每个被测试者会将自己的某个特质强行对应;其二是由于文化大背景下个人的心理暗示作用,认为自己的行为就应该按照所谓的标准。

鉴于此前少量研究确实发现了血型与性格等有着一定关联,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血型探索人类性格的秘密仍然是有些科学家的研究课题。

我们的血液中,到底还流淌着多少秘密?

(血细胞,图:壹图网)▼

两千多年前,《晏子春秋》中记录了南橘北枳的故事,寓意后天环境对于人品性的影响。古人尚且知道后天环境对人生的巨大影响,今人就更不应该迷恋特定时代的产物——血型性格学说。

在还未完全得到科学证实前,就权当它是茶余饭后的时光消磨吧。

最后:

参考文献:

[1] 张仁伟, 孔克勤。 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心理科学。 2002。 (06): 742-743 739。

[2] 姚愈忠, 黄铎香, 李来发, 史贻逵。 正确评价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医学与哲学。 1982。 (02): 3-6。

[3] 张仁伟。 血型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2003。 (01)。

[4] https://baike.baidu.com/

[5] [美]Esmond R。 Long。 病理学史。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