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刊文指出地球内核是超离子态

波涛汹涌的大海,耀眼的电闪雷鸣,摄人心魄的岩浆崩裂,巨大的蘑菇林……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笔下的《地心游记》中,地球内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奇幻世界。
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内核并不是凡尔纳所说的空心结构,而是一个由压缩铁合金组成的固体球。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和平、何宇与北京高压科学中心毛和光院士等团队在《自然》刊发的论文再次刷新了目前认知。
在地球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下,研究团队对多种铁合金的性质进行了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地球内核并非传统认知的固态,而是由固态铁和流动的轻元素组成的超离子态。
模拟“新世界”
地球自形成以来,距今已有大概44~46亿年。作为地球深处最神秘的地方,人类对地核的探索一直从未停止。
1936年,通过观测分析地震纵波穿过地核时形成的影区,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地球内核的存在。根据纵波和横波数据的分析,确立了地球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的基本认知。
但地核处于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由于观测数据的匮乏,人类对地核结构和性质的认知非常有限。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科研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高温高压的地球内核环境,获取相应的研究成果。
论文第一作者何宇指出,以往研究表明地球内核的密度比纯铁要低,有科研人员推测地球内核中存在某些轻元素。然而,这些轻元素在地球内核中的存在状态却很少被关注到。
何宇说:“超离子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被认为广泛存在于地球和行星内部。在超离子态物质中,一部分离子如液体一般快速运动,而另一部分离子如‘骨架’一般固定在物质结构中。地球科学中研究超离子态转变的工作不多,基于多年的经验,毛和光院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地球内核可能会存在超离子态。”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2017年开始,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和北京高压科学中心团队合作,构建了一个地球内核的计算模拟世界。
轻元素在地球内核“对流”
在研究人员构建的这个模拟世界中,他们选取了地球内核中最稳定的六方相(hcp)铁-氢、铁-碳和铁-氧合金作为计算模型,在地核温压下,这些合金转变成了超离子态。
但在整个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计算模型在熔点之上仍然保持固态,存在过热态现象。在过热态下的计算结果将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利用“固-液共存法”对合金的熔点进行了约束,获得了固态-超离子态-液态转变相图,证实了超离子态合金在内核温压下的稳定性。
他们还观察到,在超离子态合金中,碳、氢、氧离子在铁“骨架”结构的间隙中快速扩散,表现出流体的特征。
“在内核温度下,轻元素离子在超离子态铁合金中的扩散系数与其在铁熔体中相当,这表明轻元素的扩散性质在内外核并没有显著改变,因此轻元素的对流可能在内核中广泛存在。”何宇表示。
此外,团队还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超离子态合金的弹性性质和地震波速进行了模拟计算。
“地球内核软化之谜一直存在,地震学观察到,地震横波波速通过地球内核时会显著降低。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流动的轻元素杂质可以引起铁合金的软化,引起地震波速显著降低,数值能够与地震学的观测结果恰好符合。”何宇表示。
2年审稿“长跑”终获录用
“高温高压学科的发展、超算平台的建立,让我们的研究能够领先一步。比起较为顺当的研究过程,更加一波三折的是论文的投稿和审稿经历。”何宇说。
2020年7月6日凌晨2点40,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审稿后,何宇收到了编辑的第一次拒稿意见。
“我早上起来看到了邮件,内心有些沮丧。但编辑并没有‘一杆子打死’。审稿人认为地球内核有超离子态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足够强、足够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我们计算合金熔点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超离子态体系,应该加以改进。”何宇说。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他们采用固-液共存法约束合金熔点,在超算平台模拟了将近2个月时间,结合文献的报道,最终推断计算模型和实际合金熔点相吻合。
他们再次完善论文,向编辑部发出了邮件。在此期间,论文预印版于2020年12月在线发布于Research Square,引起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同行的关注和反馈,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
坏消息在2021年2月25日传来,何宇收到了第二次拒稿邮件。“审稿人认为铁-碳合金的热力学计算没有说清楚,我们附上了计算过程,恰巧又有新的文献佐证,最终编辑同意了新修改的文章内容。”何宇说。
7个月的等待之后,2021年10月22日,他们收到了文章确定接收的邮件,“那一刻真的很开心,好事多磨,团队将近5年的工作终于得到了认可。”
在审稿意见中,一位审稿人认为“本工作非常有趣和重要,并亲自重复验证了计算结果”;而另一个审稿人指出,“这里的计算方法为后人的计算研究建立了新的标准,如果要模拟固态相,必须要排除过热态的影响”。
“超离子态内核更新了我们对地球内核状态的认知,流体一般运动的轻元素为认识内核对流,各向异性结构的形成和地震波的衰减提供了新的线索,将成为地球内核研究的新基石。”何宇表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361-x
来源:中国科学报
神十四再叩苍穹!迎来哪些新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诺哈网2023-05-27 09:29:520000为了不被女友吃掉,它在嘿嘿嘿后飞速弹射逃离
约会是一道送命题,但有些生物找到了保命的方法。撰文|栗子审校|clefable对许多动物来说,每次交配都有可能是一场死亡挑战。诺哈网2023-05-25 22:34:500000最新AI技术无创解码“大脑语言”,准确率达73%!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14日上午消息,据报道,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使得非侵入式大脑解码技术更进一步!尽管该技术尚不能使无法语言交流人群像正常人那样谈笑风声,但可使科学家精准解码他们的语音内容。诺哈网2023-05-26 23:55:450000地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可能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所以要挖掘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就要费很大力气。”翟明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大咖讲科学|北京2021年大家好,我是翟明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神秘的地球及人类的使命”。地球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地方,应该是最熟悉的。可是实际上,对于地球的很多知识,大家都感到陌生,所以它是个神秘的星球。诺哈网2023-05-25 18:51:500000追踪量子信息可能是寻找外星生命关键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7月11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寻找外星人一直让科学家着迷,他们不断研究以寻找方法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在近日的《物理评论D》中报告说,光粒子可在遥远的星际距离传输,而不会失去其量子特性。这意味着量子信息可能是与外星人交流的一种可能方式,科学家通过扫描这些信号或许能找到一些外星生命的证据。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