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最短一天,塑料彻底降解!塑料污染难题迎重大突破
每一年,全球生产的塑料达到惊人的3亿吨,但当它们结束使命,如何处理这些稳定的聚合物成为一道难题。在全球各地,数十亿吨塑料垃圾埋藏在垃圾填埋场里,污染着当地土壤与水源,还能以微塑料的形式出现在人体的血液、粪便甚至是胎盘中……
如何缓解日益严峻的塑料危机,成为当下极其紧迫的挑战。对此,科学家也在寻找创新性的对策。去年,一篇《自然》论文就带来了重要突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可降解塑料:在40℃的堆肥条件下,塑料仅需两天就能得到降解。
一年之后,另一篇《自然》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Hal Alper教授团队借助机器学习改造了一种酶,可以将以世纪为单位的塑料降解时间缩短到数小时至几天。这个事关人类未来的关键问题,迎来了破解的希望。
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10%的塑料得到循环利用。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对于降解塑料的酶,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进展。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如何制造在低温下能有效运作的酶,从而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工业应用。
这项研究试图降解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包装物中,绝大多数都含有这种聚合物。PET占到了全球固体垃圾的12%,如果能通过酶快速将其降解,随后再聚合或转化成其他产品,将有望实现循环碳经济,大幅降低环境污染。
在自然界,一种名为PETase的酶可以降解PET,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只能在特定的酸碱度和温度范围内起效,并且反应速度有限,在降解之前还需要对塑料进行预处理。
在这项研究中,Alper教授团队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对PETase进行改造。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哪些突变可以让PETase在低温下快速降解人们丢弃的塑料产品,在模型的指导之下,研究团队最终改造出全新的酶:FAST-PETase(功能性、活性、稳定和耐受性PETase)。
这种酶可以在低于50℃、一系列不同的酸碱度条件下,将PET解聚、降解成小分子。在一些条件下,这些塑料仅需24小时就能完全降解为单体。
为了检验FAST-PETase降解不同PET塑料制品的有效性,这项研究利用FAST-PETase分别去降解51种未经处理的PET塑料制品,包括各种塑料容器、聚酯纤维和织物等。结果,所有塑料都在一周内彻底降解,最迅速的仅需1~2天。
这种酶可以帮助企业在分子水平上循环、再利用塑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Alper教授表示:“通过这项最先进的回收技术,各行业可以看到无尽的可能性。”
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扩大FAST-PETase的生产规模,为进一步的工业应用奠定基础。该团队正着眼于几种不同的用途:不仅仅是清理垃圾填埋场中的塑料、让工业生产更加绿色环保,还希望利用这种酶实现环境修复,清理受污染的区域。
因为塑料污染,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正染上令人担忧的白色。现在,这些新兴技术的诞生有望让塑料污染危机迎来转机。我们期待,这颗星球能回到最初、最美的颜色。
参考资料:
[1] Lu, H。, Diaz, D.J。, Czarnecki, N.J。 et al。 Machine learning-aided engineering of hydrolases for PET depolymerization。 Nature 604, 662–66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599-z
[2] Plastic-eating enzyme could eliminate billions of tons of landfill waste。 Retrieved Apr 27th, 2022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5090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错误百出” 科技馆不该在科普知识上“翻车”
“错误百出”,科技馆不该在科普知识上“翻车”■视点“这是长征五号?”近日,一段男孩参观天文馆发现“错误百出”的视频走红网络,引起网友的关注和热议。据媒体报道,一家长带自家孩子去某天文体验馆参观,孩子竟发现里面的航天科普知识存在诸多错误,边看边生气地指出了问题。0000都说“运动产生多巴胺”,但为什么我跑步这么痛苦?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我有一个朋友(不是我自己),常年不运动。但最近,她因为体脂率高,被医生建议一定要多运动:“运动不仅能减脂,还能产生多巴胺,能让你快乐!”为了快乐减脂,她“自愿”去跑步了,不过才跑了一圈,就气喘吁吁龇牙咧嘴:“说好的快乐呢?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好痛苦!”我:“啊,你要这么说,可能是误会多巴胺了……”Part.1“运动产生多巴胺”不是谎言,但这个多巴胺和你想的不太一样诺哈网2023-05-26 03:23:380000寻找新物理的蛛丝马迹:从超对称理论到大统一理论
来源:原理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粒子或“原子”构成的,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印度。然而,直到1897年,J.J。Thomson才发现了已知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20世纪早期积累的实验证据表明,原子本身包含了一个携带原子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以及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诺哈网2023-05-25 21:42:270000工程师利用蜂蜜研制出一款忆阻器 有助开发神经形态计算机系统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工程师在《物理学杂志D》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蜂蜜研制出了一款忆阻器。这是一种类似于晶体管的组件,不仅可处理数据,还可存储数据。未来,他们或许能将数以百万计或数十亿计的蜂蜜忆阻器整合在一起,创建出一款功能与人脑非常相似的神经形态计算机系统。诺哈网2023-05-26 01:25: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