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欧盟“反胁迫”,先要认清“真胁迫”
来源:环球时报
欧盟秋季峰会于10月6日开幕,制定所谓“去风险”并且确保经济安全的战略仍然是这次峰会讨论的重要议题。就在三天前,欧洲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酝酿已久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虽然法案没有点谁的名,但欧洲舆论普遍都指向了中国,好像这部法案就是欧盟专门为对付中国而设的。
根据《反胁迫工具法案》的公开文本,该法案是针对所有已经或者要采取“胁迫”措施的国家,也就是说“对事不对国”而非“对国不对事”。我们姑且相信这个说法,至少欧洲议员们心里很清楚“对国不对事”是不对的,也是摆不上台面的。
欧盟想扛“反胁迫”的旗子,这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果是真的反胁迫,中国人高度理解并坚定支持。中国作为贸易霸凌行为的受害者,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受害者,在维护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霸凌方面,可以也应该成为欧洲反胁迫的同盟或队友。中国和欧盟在遭受美国经济胁迫这方面不仅有共同语言、共同利益,也可以有共同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反胁迫工具法案》最初是欧洲为应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经济霸凌而起意的,这个出发点不应该被忘记。
客观来看,欧盟确实是近年来逆全球化“回头浪”的受害者之一。2018年特朗普举起钢铝关税大棒,2022年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加上近年来美国施压欧盟禁用华为、中兴5G设备,阻挠荷兰将光刻机和芯片制造技术出口给中国等,欧盟都是吃亏受气的一方。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库珀曼曾发出直接警告,要让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设备“无法运转”。要说“经济胁迫”,这是最赤裸裸的胁迫。
如今,《反胁迫工具法案》真诞生之后,却被欧洲那么多人认为是用来对付中国的,不得不说,这已严重变味、走偏了。如果欧盟学华盛顿,搞出这个法案来作为一根指哪打哪的大棒,以“反胁迫”之名行“胁迫”之实,不管针对谁,中国都是坚决反对的。要是欧盟用它来对中国进行非法的单边制裁,那么一定会遭到中国的强力反制。
就在这个“十一”期间,欧盟正式启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还公布了一份保护关键技术的清单,加上《反胁迫工具法案》,这几个动作中所包含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不用说损害的将是欧洲企业和民众的实际利益,影响的也将是欧盟一贯以来的自由贸易倡导者形象,不少欧洲有识之士已经对此忧心忡忡。
那些欧洲反华政客最常举的所谓“胁迫”的两个例子,一个是立陶宛,一个是荷兰。这两个例子确实非常典型,但事实正好与他们说的相反,事情的前因和后果都被他们省略了或者歪曲了。众所周知,是立陶宛政治挑衅在前,中方正当回应在后,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妥协退让、忍气吞声。更何况中方采取的是外交上的正当反制,这与“胁迫”根本扯不上关系。而荷兰面临的究竟是来自中国的反制,还是来自美国对其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生产设备的胁迫,答案已经不需要我们多说了。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把《反胁迫工具法案》比作“一只有牙的老虎”“一把真枪”。如果这部法案真的能用到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公正的正道上,我们乐见它能瞄准国际贸易中的“真胁迫”,成为震慑贸易霸凌行为的“真枪”。
责任编辑:张玉
光伏协会回应“中国光伏企业高管在慕尼黑被带走”
中国光伏企业高管12日在慕尼黑机场被德国有关部门带走一事掀起行业轩然大波,成为光伏圈内外热议的话题。记者进一步从业内了解到,坊间传闻最广的那位被带走的光伏企业高管目前已重获自由,圈内人士已通过微信与之联系上。而对于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商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仍是以前价格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个别当初违规企业需要补税。他表示,不要过于放大此次事件的影响,清者自清,知道内情的都知道怎么回事。0000走过疫情三年,在武汉感受五一“热潮”
五一来临,如何为海量游客提供愉悦的体验,也是武汉面临的考验。[编者按]这个五一,注定有点不一样。于国家而言,出行热潮叠加消费旺季,正是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于个人来说,“自由行”的同时或许还面临“人从众”的“盛况”。身处其中,更能感受中国经济活力释放的韧劲;观察一域,亦能管中窥豹,看见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新京报2023-05-06 23:19:350000中国短道速滑队集训名单公布
2023/24赛季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于近期成立并开展训练和参赛工作。根据计划,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将于10月中旬赴加拿大参加2023-2024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第一、二站比赛以及四大洲锦标赛。这也是新赛季首次出征参加国际赛事,队伍将全力以赴,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为国争光,让我们为中国短道队加油!2023-2024赛季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人员名单领队:刘辰宇主教练:张晶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10-11 15:56:450000他们本周接连来中国,中日、中韩关系回暖?
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率领的访华团。4日,韩国外交部次官补(外长助理)崔泳杉在北京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部长助理农融会谈。日本代表团、韩国官员接连访问中国引发外界关于中日、中韩关系显露改善迹象的关注。环球网2023-07-06 07:31: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