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大使又撤军,法国让步了,尼日尔翻开新的一页?
来源:深海区
角力多时,法国与尼日尔的紧张局面出现了新变化。据新华社报道,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宣布,法国在尼日尔的驻军将于今年年底前撤走,而法国驻尼日尔大使也将在“未来几小时内”返回法国。
此前,广大尼日尔民众一直对法国在当地的驻军行为心存芥蒂和不满,尼日尔军政权还曾下令驱逐法国驻尼大使。眼下,法国作出让步,双方的对峙态势会否得以缓解?而尼日尔又将面临一个怎样的未来?
法国宣布召回大使并撤军
法国还是让步了。
24日,马克龙宣布,法国将召回驻尼日尔大使并将结束在该国的军事存在,这意味着在当地的1500名驻军今年年底前将全部撤回法国。
马克龙说,法国应地区国家之请协助打击恐怖主义,如今“尼日尔事实上的政权”不再愿意打击恐怖主义,法国因此结束这一军事合作。“我们将与政变军人协商(撤军事宜),因为我们希望事情平稳进行。”

马克龙还表示,如果非洲国家民选政权或地区组织提出请求,法国将继续与非洲一起打击恐怖主义。
尼日尔军政权随即发表声明表示“庆祝”,称这是“历史性时刻”,“帝国主义者和新殖民主义者在我们国家的领土上再也不受欢迎,在相互尊重和主权基础上合作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新华社报道称,尼日尔政变是对法国在西非地区影响力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在尼日尔邻国马里、布基纳法索分别于2020年、2022年发生政变,迫使法国撤离驻军之后,尼日尔成为法国在西非地区的关键枢纽。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马克龙宣布召回法国驻尼日尔大使并撤军的直接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尼日尔军政权反对法国干预的立场坚定且明确,尼日尔军政权不打算与法国开展军事合作。同时,早在9月初,他们就已经下令驱逐法国驻尼日尔大使;二是尼日尔军政权得到了邻国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政府的支持,并有法国在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撤军的前车之鉴;三是有消息称尼日尔军政权可能会与瓦格纳集团合作,在安全上不再依赖于法国。
究其深层原因,丁纯指出,尼日尔曾是法国殖民地,在尼日尔军政权和广大尼日尔民众看来,法国一方面一直在利用殖民遗产把持西非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又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长期在尼日尔包括首都在内的多个地区驻军,但却没有给当地带来和平安宁。
双方关系并不会瞬间转好
法国大使和军队的离开,对尼日尔和双方关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丁纯表示,马克龙的决定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紧张局势,但值得警惕的是,这也有可能导致当地恐怖主义的抬头。“关键要看尼日尔军政权是否有安抚国内反对势力、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丁纯说。
但丁纯提醒,法国的让步会对缓解双方紧张对峙局面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但考虑到尼日尔国内反法情绪由来已久,因此,法国与尼日尔双方关系并不会瞬间转好。

很长时间以来,尼日尔国内都存在着强烈的反法情绪。丁纯强调,这与法国的殖民历史、双方存在的经贸问题以及法国在尼日尔的军事存在等有很大关系。
“在殖民时期,法国曾占领并统治过尼日尔,尼日尔民众曾遭受法国长期的殖民压迫和剥削。同时,当地民众认为,尼日尔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铀矿被法国掠夺,不公平的贸易结构也使得尼日尔蒙受损失。”丁纯称,“此外,在广大尼日尔民众看来,独立后的尼日尔仍在忍受着法国的军事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全与稳定。”
看上去,尼日尔军政权似乎如愿以偿。留给尼日尔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丁纯认为,这将取决于尼日尔军政权能否建立起有效统治以及采取何种政策。因为,政变成功是一回事,长期执政又是另一回事。
责任编辑:张玉
俄媒:10具遗体已全部找到,搜寻行动结束
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紧急情况部门消息,10具遗体已全部找到,搜寻行动结束。此前报道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创始人普里戈任在坠机事故中遇难当地时间23日,俄罗斯联邦航空运输署发布特维尔州失事飞机人员名单,确认俄罗斯货运承包商瓦格纳集团创始人普里戈任和瓦格纳创始人之一、指挥官乌特金在失事飞机上。环球网2023-08-24 15:02:000000伊朗外长警告以色列不要再次做出冒险行为
当地时间19日,就伊朗防空系统击落无人机事件,伊朗外长表示,尽管该事件并未造成任何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以色列的媒体支持者们在不断地放大这一事件,试图从“屡败屡战中取得胜利”。阿卜杜拉希扬称,伊朗武装部队在合法的国际框架内,针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做出了军事回应。他强调,行动只针对以色列的军事目标,也就是对伊朗外交机构发动袭击的相关军事基地。0000美欧有关冯德莱恩去留的博弈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有多个与冯德莱恩有关,或者未必有关的事情,被一股脑儿抖露出来?总感觉,还是与即将于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有关。这一选举,事实上也决定了下一届欧盟委员会的相关人选。文|海上客德国军工巨头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帕佩格日前称,“美国方面已经向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即欧洲不能再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这是环球时报日前的报道。新民周刊2024-04-08 06:31: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