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的学生100%获诺奖是怎么样的体验?
来源: 石头科普工作室
1947,芝加哥大学,大雪纷飞的一个冬日。
一位深色皮肤的人仍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驱车200多公里来到他所教授的课堂上。户外是鹅毛大雪,坚持来到教学楼的学生老师都寥寥无几。不过这位老师很欣慰地看到,台下仍然来了两位学生。于是,这堂课得以照常进行。
十年后,已经升为教授的那位老师获悉,两位学生拿下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两位学生不是旁人,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而授课的这位深色皮肤的老师,叫钱德拉塞卡。

1910年10月19日,英属印度拉合尔(今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素布拉曼延·钱德拉塞卡出生在一个泰米尔婆罗门家庭。钱德拉塞卡的出身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就是学霸世家。他的叔叔是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拉·拉曼。父亲教他数学和物理,母亲教他泰米尔语。他显然具备与他叔父相当的超高智商,同时他还以当时英年早逝的另一位印度裔数学天才拉马努金为偶像。年仅12岁时,钱德拉就进入了高中就读,15岁便顺利进入大学就读。19岁时,钱德拉旁听了著名物理学大师索末菲的演讲,受到启发,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康普顿散射及其新型统计理论》。1930年,本科毕业的钱德拉获得了英属印度政府的奖学金,得以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霍华德·弗勒。
在剑桥大学,年仅二十余岁的钱德拉便研究出了后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即有关白矮星上电子气的统计力学理论。根据该理论,恒星转变为白矮星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大的质量极限,后世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在晚年将会坍缩为更为致密的中子星或黑洞,而非白矮星。1933年,钱德拉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博士毕业,并获得了剑桥三一学院为期四年的奖金。这是该奖金第二次授予印度裔人士,第一次正是授给钱德拉的偶像——印度裔数学天才拉马努金。

然而,也正是在剑桥,钱德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1935年,他有关白矮星的成果遭到了当时的学界大牛爱丁顿的猛烈反对。爱丁顿对钱德拉得到的结果表示不屑与否定,而他在当时的英国天文学界可以说得上是只手遮天,没有哪个人敢于站出来支持钱德拉。钱德拉不过是一个年仅25岁的博士,虽然已经有所成就,却无法同学界大牛相提并论。爱丁顿的“学阀”行径令钱德拉大失所望,曾经的他为了向叔叔和偶像看齐,渴求在科学界一鸣惊人成为最耀眼的明星,然而爱丁顿把他的雄心壮志都毁于一旦。饱受排挤的钱德拉于1935年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轮船,来到哈佛天文台做访问学者。次年,他接到了美国叶尔克斯天文台的工作邀请,最终在1936年底彻底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移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赫金斯十分欣赏钱德拉,力排众议,让他成为了芝大第一位有色人种讲师。从此,钱德拉一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直至去世。


傲慢的爱丁顿,钱德拉后来推测他被爱丁顿反对可能是种族歧视心态作祟
二战期间,钱德拉曾加入美国弹道研究实验室,对弹道学作了一些研究,一度获邀参与曼哈顿计划。
钱德拉塞卡的学术生涯堪称传奇。他对物理学的众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每隔6~7年,钱德拉都会转变一次学术方向,在某一个领域做出一些成就之后又转向下一个。他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爱丁顿那样的学阀,在某一领域成为“权威”说一不二。而且他的研究往往回避当时的研究热点以避免激烈的竞争。尽管如此,后来的学者会发现,钱德拉所钻研的课题往往和那些所谓的热点话题同样重要。天体物理、电磁散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辐射传输、流体力学等等方向,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钱德拉同样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共带出45位优秀的博士生,而上过他的课的学生更多。他从不摆权威,常常与学生热烈地讨论问题。除了教过杨振宁和李政道,钱德拉带过的学生之一卡尔·萨根,后来成为了知名的科普畅销书作家。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钱德拉塞卡,以表彰他在天体物理方面的巨大贡献。1995年,钱德拉去世,他的遗孀将诺贝尔奖金捐赠给芝加哥大学,设立了奖学金。
1999年,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携带以他名字命名的X射线天文观测卫星——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进入预定轨道。这个望远镜兼具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谱分辨率,是X射线天文学的一项里程碑成果。发射至今,该望远镜已经多次发现与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的重要证据,还发现了太阳系内天体如天王星也能发射X射线。钱德拉的目光深邃,直抵远在光年之外的科学边界……
-THE END-
参考文献:
Wali, Kameshwar C。 (1991)。 Chandra: A Biography of S。 Chandrasekha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87054-0。
Vishveshwara, C.V。 (25 April 2000)。 “Leaves from an unwritten diary: S。 Chandrasekhar, Reminiscences and Reflections” (PDF)。 Current Science。 78 (8): 1025–1033。
S。 Chandrasekhar: the man behind the legend, Kameshwar C。 Wali。 Imperial College Press (1 January 1997) ISBN 978-1860940385
Wali K C。 Chandrasekhar vs。 Eddington-An Unanticipated Confrontation[J]。 Physics Today, 1982, 35(10): 33-40。
高空飞行的风筝能否实现为家庭供电的目标?
将近十多家公司正押注于用计算机控制的飞行器,试图以此利用风能,在未来实现家庭供电。任何一个放过风筝的孩子都知道一个道理:只要风筝能够顺利飞到空中,就更有可能找到稳定的微风,使其保持在空中。新兴的风力发电行业也很清楚这一点。一些公司正准备将大型风筝放到距离地面200米或更高的地方,以利用那里的风来发电。诺哈网2023-05-25 23:09:130000袁隆平团队“巨型稻”在天津正式插秧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棚育苗,日前,由袁隆平团队带来的“巨型稻”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区正式插秧,这也是“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的首次大面积试种。在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庄村,百亩水田里一片忙碌。农户们认真地将袁隆平团队带来的“巨型稻”秧苗稳妥地插入土壤中。作为首次在京津冀地区试种的新品种,与普通水稻秧苗相比,“巨型稻”的秧苗更加粗壮。即使是从事水稻种植十多年的农户,如此粗壮的苗种也是第一次遇到。诺哈网2023-05-25 18:12:020001官网不停运!亚马逊中国回应7月关闭应用商店:不影响业务运营
快科技5月24日消息,日前,亚马逊应用商店通过邮件提醒,2023年7月17日起,亚马逊中国将不再提供应用商店服务。消息一出后引起网友热议,甚至今天还有亚马逊中国官网也要关闭的传闻。亚马逊中国今日对此回应称,亚马逊应用商店是供用户下载用于安卓设备的游戏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应用商店。诺哈网2023-05-26 03:08:300001NASA登月项目首次发射卫星:将绕月6个月收集数据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8日晚间消息,据报道,美国航天公司RocketLab今日从其新西兰发射场发射了一艘飞往月球的小型航天器。对该公司和美国宇航局(NASA)来说,这都是首次。这艘航天器名为“Capstone”,只有微波炉大小,重55磅(约25公斤)。RocketLabCEO彼得·贝克(PeterBeck)在Twitter上写道:“完美发射”。诺哈网2023-05-27 08:33:130000苹果WWDC前瞻:iOS 17要来 部分机型会被淘汰
5月23日消息,距离6月6日苹果WWDC23正式开幕只剩半个月时间,目前也出现了更多关于WWDC23内容的详细爆料。诺哈网2023-05-25 19:19: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