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庄巧生院士逝世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5月9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8日16时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
北京8号是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北京10号曾在山西和河北广为种植,年最大面积约1000万亩。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高产、抗倒、兼抗三种病害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十余年,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
庄巧生改进育种方法,为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家之一。善于“因材施教”选配亲本,因地制宜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前测产,为后期决选品系提供依据。他最早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并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在推动数量遗传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田间试验作业机械化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庄巧生参编(译)的专著有《植物育种学》(译)、《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学》、《生统遗传学导论》(译)等14部。他参加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初,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历史记载,并附录20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庄巧生十分关注、扶持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时常鼓励周围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强中外文修养,养成博览文献的习惯,提高业务水平。他热心帮助年轻人修改文稿,凡经他审阅的文稿,必字斟句酌,使其准确精炼,有说服力。他把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奖”所得奖金10万港币捐献给研究所,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家单位的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旨在面向基层,奖励国内在小麦育种相关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自2007年以来已奖励了28人,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发展。1995年以后,他把更多精力用于扶持小麦育种团队的发展,在他的指导下,团队在小麦品质研究与分子标记发掘应用、国外种质引进利用和成株抗性技术研究、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国内外同行好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同事纷纷深切缅怀他:“庄巧生先生的一生,是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事,是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他的杰出成就和高尚品格将永载史册!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献身科学、服务‘三农’的精神,在‘四个面向’‘两个一流’建设中砥砺奋进,取得优异成绩。”
附庄巧生生平: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农村。1935年1月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1939年2月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1939年3月到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工作,分管小麦品种区域试验。1940年8月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任助教。1943年1月在湖北省农业改进所工作,任技师兼荆北农场场长。1944年10月在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1945年7月到美国学习,先后在堪萨斯州立学院、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联邦实验室学习小麦品质鉴定技术。1946年10月,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任技正兼麦类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课题组工作。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农事试验场更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他在该所农作物系任研究员兼室主任。1957年7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扩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室主任,继续开展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直到2018年7月退休。1971年1月曾随研究所下放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978年6月返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03年合并更名为作物科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GB秒变20GB!融合内存拯救老手机?别闹了
内存融合这玩意到底有没有用?这两年手机应用是设计的越来越放肆了,每个APP运行起来占据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大,直接给我整出“内存焦虑”了。平时我微信聊的好好的,可能切出去拍张照片,所有应用的后台就都被杀完了。所以为了能给用户多腾点内存出来,除了加钱以外,各家厂商也是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内存融合”技术。诺哈网2023-05-26 04:24:070000我们为何喜欢研究星座运势?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聊星座在社交中是一种很好的破冰方法,而星座的历史其实由来已久。我们都知道,占星术并无确凿的科学依据,但很多人依然每天都会查看星座运势。尽管告诉别人“我是金牛座”并不能为你的固执无限开脱,但我们依然喜欢用星座来描述自己的性格。诺哈网2023-05-25 19:03:250000多食用实验室培育的肉类和昆虫!对健康和环境都有利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针对“绿色食物”环境影响的研究发现,食用人造肉或昆虫可以帮助大大减少碳排放和水资源的消耗,还能解放更多农业用地。与目前的欧式饮食相比,这类食物可以将地球遭受的压力减小80%。不过消费者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仍是个未知数。诺哈网2023-05-25 18:28:190000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来源:地球知识局北京中轴线作者:南城赛金花校稿:朝乾/编辑:蟹黄捞饭作为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六朝古都”,北京老城可谓我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道路横平竖直、建筑对称排布,是北京城市格局的最大特点。自永定门到天安门,从故宫博物院到钟鼓楼,这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都贯穿于一条长近8公里的“中轴线”之上。在北京二环内及周边,有很多门、很多海、很多坛诺哈网2023-05-25 18:30:260000国际最新研究:过去200万年里古人类分布深受气候变化影响
中新网北京4月14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人类演化研究论文指出,过去200万年里的古人类分布受到地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这项研究通过使用大量数据,为人类演化历史提供重要见解。诺哈网2023-05-25 18:55: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