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初入社会时,主动承受“三种打击”,就赢了
父母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好不容易熬过了寒窗十年,接下来还要面对工作、婚姻等一系列的问题。
总有一些孩子,毕业就失业,或者开启啃老模式。
作家亦舒在《小学同学》里写道:“社会只爱健康的聪明的,肯拼命的人,谁耐心跟谁婆婆妈妈,生活中一切都变成公事,互相利用,至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统统是正常的。”
社会容不得谁矫情,只有勇敢地闯荡,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也许很多人,在走出校门那一刻,意味着推倒重来。社会是大家的社会,不是一己之力就能把控的。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身为父母,尽快告诉儿子女儿,初入社会时,主动承受“三种打击”,才有后福。别以为读了大学,就进入了高层社会。

01
“社交圈子”的打击: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趋利的朋友。
有一段时间,“职场需要站队吗”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网友“虫尔”认为,很多年轻人,遇到不喜欢的人,就躲得远远的,躲不开就装笨,假装没有看到,情商高的人,尽量左右逢源,还有一些人,左右都想靠,结果左右都是出气筒。
“站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做出选择。很多单位,除了大圈子,还有小圈子。
如果动不动就表示自己“独立”,很快就会被孤立;要是随时辞职,很可能下一站,就找不到工作,连站队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你没有硬本事,也没有头顶的光环,就不要随意丢掉工作。你回头的时候,原有的位置已经被人占有了,你的豪情,在社会看来,一点用都没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加入丐帮,就加入武当派、峨眉派、少年派。哪怕你回家种地,也要加入农民的群体,和大家聊一聊如何一起合作,形成农业团队。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总有一些人,为了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当利益得到了,或者利益不再需要了,就解散。
不要盲目追求“不合群”,主动融入社会,加入单位,你才有立足之地。同时,你要适应丛林法则,争取更好的位置。

02
“从零开始”的打击:书本不是万能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就可以一辈子无忧无虑了吗?不是这样的,文凭只是代表你过去的学历,未来的路,还是第一步。
事实证明,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和学习的专业,毫无瓜葛。只能丢掉专业,重新去学习。
我的侄子,大学时,学建筑。他豪言壮语地说,以后为社会修建高楼大厦。
去年,侄子大学毕业了,进入一家服装厂。为了尽快适应岗位,稳住收入,他主动要求参加厂里的设计组。也就意味着,他要通过学习,考试等,取得设计方面的资质。
二十多岁时,白天要上班,下班后要埋头苦读。这样的生活,也许逼得一个人会流泪,但是不能去做。
从小,父母会灌输这样的概念:努力读书,考第一名。上了大学,学了本事,就好了。
其实,读书只是为人生争取到了一张门票,进入社会的大门之后,就会发现,社会本身,才是一所顶级的大学。
读书、工作、赚钱、人际关系、人品考验、苦难磨砺等,都在社会大学里,逐一展示。
正如马云说的:“书读得不多没有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敢于重新开始时,还要记住一点:劳动最光荣。不要听人说,这样的工作没有出息,那样的工作,太低端。
如果你善于琢磨,在工厂里打螺丝,也会冒尖,迅速走上技术岗位。掏粪工,积累了经验,也能开掏粪公司。
反倒是那些好高骛远的人,高不成低不就,沦为了社会的笑柄。到处都是心灵鸡汤,看了之后就忘了,踏踏实实做事,用心感悟,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理。

03
“感情变质”的打击:有人来爱你,也有人来伤害你。
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时就恋爱,或者走进社会时,遇到喜欢的人。
感情,一开始是单纯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变得不那么单纯。总得和金钱、利益、工作地点、三观等联系起来。
遇到“分手”的事情,千万不要走极端。一段感情的结束,说明一个人更加成熟了,需要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子或者公主了。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一时半会无法接受的现实,只要冷静几分钟,就想通了。
并且,除了爱情,我们还有亲情、友情。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要走极端,还得问一问父母是否答应。相信父母会给你一个最好的答案。
经历过感情伤害的人,就会发现,在背后一直有人默默关注自己。当自己走出感情的陷阱之后,就会迎来真爱。

04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作家毕淑敏说过:“若是老一辈的动物没有教会小动物生存的本领,光怪小动物是没有道理的。同理,人类社会的父母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作为父母,要不断给孩子设立新的目标。不要认为,上了大学就完事了。前路漫漫,我们要扶上马,还得送一程。
老鹰在看到孩子长出羽翼之后,打翻悬崖上的巢穴,逼着孩子飞起来;鹿会踢打孩子,让孩子马上站起来......生活都是靠自己的,初入社会的本领,却多半来源于父母。
孩子,打击来了,扛住了,就赢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孩子心中的太阳——《我爸爸》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604号孩子心中的太阳——《我爸爸》导读绘本阅读推广人石头一、内容简介我爸爸很勇敢,不怕大野狼;他跟大力士摔跤,轻轻松松就获胜;参加运动会赛跑也得第一名;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又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他唱歌、跳舞样样行,我爸爸真的好棒!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二、绘本信息书名:我爸爸文图:[英]安东尼·布朗译者:余治莹诺哈网2023-07-27 10:51:140000多少中国孩子,毁在了父母的“不信任”上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无条件的信任。富书作者:唐一;主播:七月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痛心的故事:有一个网友说,自己坐高铁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小男孩3、4岁左右,看到窗外的风景很好看,就找妈妈要手机,说要拍下来。结果小男孩拿着手机,刚拍了几张照片,妈妈一把就抢过来,说:“你不应该这样拍,这样拍不好看,应该像我这样,妈妈教你!”诺哈网2023-07-29 14:46:150000父母最大成功,就是不在这三件事上限制孩子成长,越不管越有出息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而不是在某些事情上对孩子进行过度干预和限制。这三件事是指针对孩子成长中的三类限制:过多关注成绩,管得太紧和缺乏自由,以及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如果父母能够避免这三种限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得更大的成就和成功。首先,过多关注成绩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诺哈网2023-08-20 13:15:390000超纲学OR超前学,哪个作用更大,家长要提前了解
在升学压力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将孩子送到补习机构,让孩子超纲学,只是为了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曾经填鸭式的教育,备受家长的斥责,为了改变学生压力过大的现实,教育部门作出双减政策给予调节。但碍于家长的焦虑心理和对学生的强大期待,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不敢轻易地放松,使孩子进入到超前学和超纲学的状态。诺哈网2023-08-21 19:34: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