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危险!半个脚趾头没了,又是因为这种鞋,央视曾曝光...
正文
夏天到了,很多家长都爱给孩子买洞洞鞋,觉得样子可爱,穿着也方便,玩沙玩水都很适合,但洞洞鞋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小的隐患...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网友发帖,分享自己穿洞洞鞋的惊险经历。


还有许多网友在帖子下面留言,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提醒大家穿洞洞鞋坐扶梯很危险!

“我女儿有一次是整个前面都被夹掉了,也是吓死我了。就抬脚慢了点就被手扶电梯夹住了。”

“我穿洞洞鞋就绞进电梯过,大拇指直接断了!”

01
小朋友穿洞洞鞋,更要小心!
穿洞洞鞋发生意外并不少见,尤其是小朋友更要当心。
湖南都市频道报道过,2020年,长沙三岁男童搭乘手扶电梯时,洞洞鞋被卷入扶梯,男童被夹的脚从扶梯里面救出来后,整个脚趾头的一半都没有了,而且神经断了,骨头断了需要连接,男童最终被送往医院接受了两个小时的手术。

图源:湖南都市频道
再看看孩子的洞洞鞋,硬生生被撕成两半。

图源:湖南都市频道
而早在2018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过这种洞洞鞋容易发生电梯事故。

图为315晚会画面截图
有网友看到后表示疑惑。
“为什么洞洞鞋容易被卷啊?不都是鞋子吗?”

“很好奇是怎么卷进去的?是因为鞋子上的配饰被卷进去吗?”

这其实跟洞洞鞋的结构有关。
▶▶▶洞洞鞋鞋头宽大(比正常的鞋子约宽20%),为了保证舒适度,塑料很厚,鞋面很高,所以即使是站在正常位置,鞋头距离两个电梯台阶之间的锯齿部位也比正常的鞋子近很多。

@是冰不是水
▶▶▶同时,由于塑料鞋底与脚之间摩擦力不够,人平时站立的习惯会导致鞋体前移,加上塑料与电梯之间摩擦力比较大,夹入时不易发觉,等脚有感觉时已经拔不出来了,很容易造成事故。

图源:央视财经简单来说,洞洞鞋材质柔软,与金属或其它物体表面摩擦的时候容易贴合,来不及抬脚就很容易贴合上前端和侧面的扶手电梯台阶齿,造成卷吸,卷入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间隙。

一些商场电梯旁也设置了警示:不允许穿洞洞鞋上电梯。


但有网友表示真的很爱穿洞洞鞋,坐电梯的时候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为此,不少人晒出了自己穿洞洞鞋坐扶梯的方式。
1.很外向,坐扶梯都是外八。


2.脱下来,拿手里。

@麦当劳【加盟中心】
不得不说洞门人真的很不服输!

不过带孩子坐电梯的时候真的要注意,老育给大家整理了一份“防卷指南”快来看看👇👇👇
1 乘坐扶梯时,尽量不要给孩子穿洞洞鞋。
2 尽量带着孩子站在扶梯的中央,如果需要给人让路,也需要保持和侧边挡板的距离。
3 在扶梯上下出入口都有一个紧急开关,发生任何危险和意外的情况,应首先果断按下紧急开关,使扶梯自停下来。
4 不能踩在黄色安全警示线以及两个梯级相间的部分,以免脚卷入缝隙里。
5 下扶梯时,提醒小朋友提前抬脚,及时迈出扶梯,不可以在出口处逗留。(不要站着被扶梯推出去)
6 乘扶梯时,不要将孩子放在推车、购物车等车内。
7 一直面向前并扶好扶手。
8 注意不要被台阶的两侧边缘卡住。
参考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都市快报、新闻坊、网友评论
孩子天生就有成长的动力和上进心,父母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动力
孩子成长的动力由自身而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自律。只要他们与最深处的自我联结起来,凭着内心无比广阔的资源,他们的上进心就会超越我们的想象。我们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他们发挥出与生俱来的潜力,实现独一无二的自我。——《家庭的觉醒》今天一个家长在网上给我留言,说,一个孩子能懂得什么叫尊重吗?你跟他谈尊重,有什么用呢?他要是懂那他就不是孩子了。诺哈网2023-07-31 08:56:390000你觉得太累,有时并不是因为你很忙
养出有抗挫折能力、情绪稳定的孩子一键预约视频号直播👆01020304050607080910作者简介:牛妈彭小蹦,用阿德勒心理学暖心陪伴成长,10年影响全网100万读者,1000原创家庭教育漫画助力家庭关系、孩子的学业和社交发展。亚洲阿德勒协会认证咨询师、指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业理事,当当网影响力作家。诺哈网2023-08-27 14:29:090000复旦学霸辍学回家,在家啃老、随意打骂父母,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是阿呆爸第745篇原创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打盹的下午茶作为一位在知名“双一流”高等学府就读的“天之骄子”,人生该是多么的令人羡慕!不出意外,他会拥有一个明朗无比的前程,活出一份熠熠闪亮的精彩。可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其后的人生际遇,却叫人大跌眼镜:只读到大三,他就休学回家,从此天天瘫睡在床、心安理得地啃老,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婴”“废柴”……诺哈网2023-07-28 13:06:500000“我在县城比赛相亲,她在北京比赛加班”
这些年,她姐做公众号,看过成千上万篇写“北漂”的稿子(也包括去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它们聊艰苦奋斗、成长迷茫、职场内卷、中年焦虑,小到情绪共鸣,大到社会现象。但故事的主人公,大都被蜷缩在北上广的图像里,甚少详尽地延展回故乡。只谈“在此”,却鲜少认真地、深入地谈“为何来”。那句“去大城市追梦”,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然显得虚伪和浮夸。追梦?追什么梦?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诺哈网2023-08-13 11:26: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