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之前的记忆,居然影响人的一生!

孩子的前三岁没有记忆,所以谁养育都可以?!
因为这一思想,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规划,往往都是前三年交给老人照顾,父母先注重个人发展,上了幼儿园再接到身边,用心教育。
结果,父母和三岁之后的孩子联结时,却会发现异常困难,就连很多对自己智商极其信任的高学历父母,也对孩子的教育手足无措。

有的父母因此陷入自我怀疑,有的会对孩子的理解能力产生质疑,其实,父母和孩子都没有问题,不过是因为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期,才让父母觉得养育孩子,竟如此困难。
就如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三岁之前,真的没有记忆吗?
此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自己在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多数人并不能想起什么。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是“幼年健忘”。

图片来源:Ted
之所以会出现“幼年健忘”,目前的理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婴幼儿大脑神经发育还未完全,记忆神经的关键构造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要在三岁之后才发育成熟。

图片来源:Ted
因为可以记住的事物有限,新事物总是会覆盖在原来的记忆上,所以很难形成长期记忆。
其二,婴幼儿语言发展尚未完全,很多事物便因为不完全的表述,出现断断续续的印象,这并不利于记忆。
但这并不代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三岁之前的孩子,记忆有一定特征,他们拥有一些非语言化的记忆,如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这些记忆和语言发展能力无关,只需要类似的场景、动作、感受,便可以调动这些回忆。

图片来源:Ted
这些记忆,可能是我们无法复述的,但却会伴随我们一生。
美国曾有一对夫妻,收养了一个四岁的小男孩。
他们对孩子极为关心,但孩子却恶习满满:藏吃的、耍脾气、乱撒尿......
本以为这是之前没有养成好习惯,可以慢慢改过来,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男孩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直到他把弟弟推下楼梯,养父母才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决定带男孩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发现,男孩情感上的冷漠和行为上的顽劣,皆因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RAD)。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会使孩子无法和扶养人形成持久的亲密关系,且与同伴也无法产生良性社交,甚至还会攻击自己和他人。
而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抚养人在孩子0~3岁时,有严重的忽视行为,或者是不当的教育。
也就是说,尽管孩子无法说出三岁之前,什么时间发生过什么事情,但所遭遇带来的阴影,却会成为指导我们人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三岁之前的记忆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和伦敦国王学院专家们进行了一项长期性格的试验观察。
通过观察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专家们把这些孩子分为五类: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2003年时,再去考察这些孩子,发现已经26岁的他们,和三岁时的性格很相近。
所谓“三岁看老”,便由此而来。
事实上,三岁之前的记忆,最终会变成某种能力的呈现,如与朋友和平相处的能力,与爱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还有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力。
比如,在三岁之前,孩子从养育者这里体验到爱和信任,他便会觉得自己是可爱且值得信赖的,不出意外,在成年后,他便能成为一个自信、乐观,不怕与人交往、不担心亲密关系的人。
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养育者,并不特指妈妈。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便是有记忆的,他们会通过嗅觉和触觉,找到让自己心安的人。
如果和婴儿一开始接触多的不是自己的妈妈,那么孩子也不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
所以,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头三年,父母亲是不应该偷懒的,因为孩子会先通过熟悉的味道,分辨出养育者,然后通过触觉,进一步区分不同的人,再随着视觉的发育,孩子会识别出生命最初,最为亲近的面孔。

这些说不出来的记忆,则会成为亲子情感最牢固的联结。
19世纪,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也曾研究过一群无法被妈妈长期照顾的婴儿,勒内∙施皮茨发现,婴儿在妈妈离开几天后,便会出现变化:
由家庭其他成员代替妈妈养育的婴儿,依然会感受到关注和爱,于是转移了自己的依恋对象;
由护士照顾的婴儿,因为没有满足婴儿的情感需求,在一段时间后,变得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虑不安。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三岁之前的孩子,谁带都一样吗?
隔代养育的孩子,在三岁之后,养育者对其的教育会因为缺乏依恋而大打折扣;由保姆等没有血缘的人照顾的孩子,则会因为没有和抚养者建立亲密关系,成年后容易变得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
所以,不要觉得孩子说不出三岁之前的事情,便觉得孩子不记事,谁抚养都没有关系。

图片来源:Ted

父母这样做,抓住孩子前三年的关键期
面对如此重要的前三年,爸爸妈妈们需要怎样做才能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呢?
1、给孩子高效的陪伴
在孩子身边,并不等于高效的陪伴,有的父母一直在孩子身边,但孩子并没有得到充足的关注和关爱。

所以,陪伴不用24小时,但一定要有效,比如和孩子有身体的接触、有眼神的交汇、有语言的沟通。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可以选择靠在一起,或者把孩子抱在怀里,这样的接触,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温暖。
2、在孩子的不同敏感期顺应天性
虽然孩子的头三年很关键,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来进行培养。
不同时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敏感期,如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物权敏感期等。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保护并开发,可以让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均得到正向的发展。
比如当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的时候,家长可以多一些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闲聊、讲故事、读书、甚至唱歌,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不同语言的存在。

不要担心自己所讲的故事不够精彩、唱的歌曲总是跑调,这些声音对孩子来说,都是美好的,都可以让其语言得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养育者尽量不要学孩子用叠词来说话,这会减慢孩子对语言的学习,在后期还要进行第二次教授。
而当孩子突然变得“自私”,不愿意分享的时候,那便是进入了物权敏感期,这个时候,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先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孩子才能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分享。
都说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这里所指的“童年”,并非从上幼儿园、有了具体的记忆才开始,三岁之前,也在其中。
所以,不要不在意孩子没有“记忆”的头三年,多用一些心,你会发现,养育孩子真的是“先苦后甜”。
参考书籍:《3岁决定孩子一生》《三岁决定女孩的一生》《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作者:问心浅笑
二阳过后身体乏力、虚劳,慎用补药,多按揉经络和穴位
诺哈网2023-08-27 14:18:300000一位博士爸爸指出:没事的时候,一定要多给孩子讲一讲这八个饱含人生
一位博士爸爸指出:没事的时候,一定要多给孩子讲一讲这八个饱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千万不要把生命献给了无知!这八个故事,虽然比较短,但是却蕴藏着深刻的大道理与大智慧。比如,第二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诺哈网2023-09-02 15:21:08000042岁凭少年气爆火的他,居然被大11岁的妻子养了16年!
最近的内娱非常的沉寂,连好看的新剧都扒拉不出一部,我只好在小伙伴的安利下去瞄了两眼隔壁南韩新出的偶像剧《恋爱大战》,据说这部零宣传的爱情剧在网飞拿下过全球点击率第二的好成绩。实话实说,剧没看进去,却让我发现了一个眼前一亮的大叔,刘台午。面容清俊,棱角分明,有些角度还有点撞脸玄彬。只是刷刷片段,还是能解解闷子的。诺哈网2023-08-01 08:06:510000去他的“三好学生”,这种心态正让孩子沦为最惨的软柿子
前几天看到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和他们不敢犯错的人生》,一看这标题,立马戳中了我:或许你会疑惑,好学生作为从小被老师、父母夸奖的对象,怎么会变成受害者?可点进小组,就像开了魔盒,这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好学生病症”:“我是被父母老师吓大的”“我习惯于尽可能压抑自己每个细小的需求”“爸妈说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诺哈网2023-08-25 22:32:590000孩子得了这种病,你可能还不知道!已有500万孩子中招
把育儿网公众号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我们的精彩内容啦!正文开学一个多月了,老育从后台的留言中发现宝妈的关注点有了新变化,好些家长都在问孩子不良坐姿的问题,有宝妈担心影响视力,而有的宝妈关注点则在这两年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疾病“脊柱侧弯”上。来源:育儿网公众号后台截图诺哈网2023-08-02 10:35: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