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78

饭桌上可以教育孩子吗?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诺哈网2023-08-15 13:56:560

文丨 优宝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每天都过得忙忙碌碌,为人父母更是如此,茶余饭后都成了难得的清闲时光。 自然而然,饭桌就成了教育孩子的重要场地。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件温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语也不会觉得尴尬。 然而不少父母却宁愿打破这种沉默,也要利用这种轻松的氛围来教育孩子。

饭桌教育,孰利孰弊?

“你刚刚玩的玩具一会吃完饭后要自己收拾,知道吗?” “还有刚刚小花妈妈发微信问小花的娃娃在不在你那,你一个男孩子玩什么娃娃啊?” “你要是拿了小花的娃娃赶紧给我,我得还给小花妈妈!” 晚上,儿子晨晨和丈夫一坐上餐桌,妈妈就开始了对孩子连珠炮式的询问。 晨晨爸爸下班回到家,本来很开心地和儿子聊天、吃饭,却听到孩子拿别的小朋友的娃娃玩,慈祥如他也不禁严肃地板起了脸。 原本一家三口温馨的晚餐,被孩子的教育搅成了一团浆糊。 餐桌上的气氛也急剧下降,碗筷的碰撞声突然消失,变得异常安静,安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见”。 爸爸沉重地叹了口气,这让晨晨更加小心翼翼地扒着碗里的白米饭,他委屈极了,眼泪都开始围着眼眶打转。 “我也想好好吃个饭,可你这孩子也太让人操心了。” 爸爸无奈地摇摇头,心想如果孩子能表现得好点,饭桌上也能多一些欢声笑语了。

很多父母常常利用吃饭的时间来教育孩子,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孩子看到不足,取得更大的进步。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最终饭也没吃好,孩子也不听。 到底是谁将餐桌的笑语变成了尴尬?是孩子的表现,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之前看过一期关于董卿的访谈节目,节目中董卿第一次面对镜头谈起了她的原生家庭。 7岁前,董卿一直在外公外婆家长大,7岁后,她回到了父亲身边,董卿的父亲一直对她十分严厉,直到现在一聊起父亲,她脑海里面马上出现父亲板着脸的样子。 她在采访中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 “因为只有吃饭的时候,全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也就那一点时间。结果一上桌,父亲就开始“训导”自己,说这个怎么不好,那个怎么不对等等,我经常就是一边吃饭一边哭。” “最开心的事,就是父亲出差了,我终于有机会可以安心吃顿饭。”

显然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饭桌教育”,在这个时间点来对孩子进行说教,不但不能让孩子更听话,反而会让他更叛逆。

一方面,这会直接导致孩子没有食欲,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厌食症,健康状况堪忧。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问或是责怪,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扩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 但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聪明的父母,又是如何在饭桌上教育孩子的呢?

饭桌,是了解孩子的好时机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起,经常有妈妈来问她:“孩子不愿意沟通,是不是因为他正处在叛逆期?” 但她说作为父母和孩子每天必须共同接触的场所——饭桌,绝对是了解孩子的大好时机。 通过孩子的吃饭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今天的心情好不好,精神活力强不强。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当天心情不错,他吃饭就会很积极主动。 反之,如果孩子当天有心事,可能你去催他十遍都不会到餐桌,即使拿起筷子也会发呆。 这时,你就需要再另找机会和孩子好好沟通了。

而且饭桌上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与孝顺。

孩子在饭桌上能够懂得点菜、夹菜谦让有礼;能够不乱抓、不发出奇怪的声音,遵守基本的饭桌礼仪;能够懂得给父母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让给父母。 这样的孩子,带出去无疑倍儿有面子,而父母也能通过孩子的吃饭速度、食量,可以看出他的胃口好不好,最近身体怎么样。 如果孩子最近食欲不振,自然会有点挑食,甚至不爱吃饭;反之,孩子吃饭很大口,饭量也很好,那最近的身体状况肯定是不错。 吴老师曾一期动画视频中这样说道:

当孩子做了一些不礼貌的行为后,父母首先不要责备和批评孩子,而是给予正确的示范,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接纳时,才能更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

家庭的餐桌不该只是一个填饱肚子的地方。 它更应该是一个滋润灵魂的地方,一个传递价值观的地方,一个学习尊重与谦让的地方,一个表达爱的地方。 而如何造就这样的氛围,就要看父母是否会善加引导了。

日本的“食育”

日本是全球第一个立法推动食品教育的国家,通过《食育白皮书》将食育这个概念系统化地在全国推行,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食育在日本的推广可谓是全覆盖式的,不仅学校开设了“节气饮食”课程,“食育推动全国大会”还动员全国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利用互动式游戏让参观者在游乐中学习相关知识。 可以看出,食育并不是单纯教孩子怎么吃,而是包含传播科学饮食理念和做法、传承当地饮食文化、感恩食物提供和制造者以及大自然等多元化内容在内的教育总动员。 这其中还是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那么,在餐桌教育上,除了我们都知道的一些用餐礼仪,他们还做了哪些事情呢?

低龄儿童:爱上一起吃饭

信息化时代,手机普及,人际关系却越来越疏离。 一家人即便在一起吃饭,也甚少交流,多半是各自捧着手机刷微信,甚至连眼神交流也很少。 为了避免这种“孤食”“个食”的情况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让孩子享受和家人用餐的过程,也是食育中的重要一部分。不用特意为孩子准备“儿童餐”,孩子和父母吃一样的食物,除了培养孩子不挑食的好习惯,更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全家一起用餐的快乐。

而为了让孩子能够在饭桌上“有食欲”,日本学校老师会分批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带到附近公园“放养”一小时。 通过定时定点但不定量用餐的方式,让孩子做好进餐准备,规律饮食。而日本家长则对于四季的变化极其敏感和珍惜,十分讲究风物,通俗点说就是只吃当季的食物。 所以日本家庭餐桌上的时令菜随着四季更迭不断变化,希望孩子能在饮食中体味四季变化。 比如正值春季樱花盛开的时节,因为疫情影响不能随便出门,那就做樱花形状的和果子,鲷鱼的鱼肉也好似盛开的樱花。 就算足不出户依旧能让孩子在食物中感受到春天的来临,更增加了进餐的乐趣。 而“不时不食”的理念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从而建立起正确的食物观和生态观。

大龄儿童:从食物看世界

番薯吃的是根,土豆吃的是茎,卷心菜吃的是叶子,西蓝花吃的是花,番茄吃的是果实部分…… 这些知识可能我们大人都有点糊涂,但日本的小孩子对于食物的哪个部分可以食用却一清二楚,因为它们可比“学习”的知识有趣得多。 就比如通过一些绘本讲解乃至亲手制作,让孩子知道大豆经过不同的加工,可以变成豆腐、豆浆、味增、纳豆、酱油等日常食材。

而我们身边还有更多原材料十分百变,从配菜到主食,从饮料到调料,当孩子知道了这些知识,更能感受到我们的餐桌原来是如此丰富多彩。 更进一步来讲,汉堡、披萨、石锅拌饭、意大利面、巧克力,孩子爱吃的这些美食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 它们是什么时候引进本国的?它们又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这背后的故事简直讲也讲不完,甚至都够带孩子经历一场“环球之旅”了。 而比起父母问东问西,这会是孩子在饭桌上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这趟“旅途”中孩子会去思考自己与世界的联系、食物的进出口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方方面面。

这也会让孩子意识到均衡饮食的重要性,挑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孩子的通病,日本的学校和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让孩子意识到即使是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可以少吃,但绝不能不吃。 日本学校的菜单都是由专门的营养师根据季节每月制订的,甚至会写明每餐的卡路里。 孩子可以对菜单上的主食、副菜、甜品等进行小调查,了解每种食物提供给身体的有益营养物质,并尝试自己设计一份均衡饮食的菜单,在实践中学会科学营养饮食。 日本的食育可以说开展得十分成熟,精细化的指导也极具参考性。 我们若要借鉴,不必立马大动干戈地做出改变,也许就从制作一个应季食物日历开始,再力所能及地选择一些具有本地传统特色的美食。 如此餐桌教育,就可以悄悄植根于孩子的内心。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往期精彩推荐 -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