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美国中小银行危机远未终结,金融政策教训何在?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美联储报告显示,美国700多家银行由于资产负债表上存在大量浮亏,正面临“重大的安全和偿付能力”风险,而这些银行报告的损失超过了其资本的50%。美联储指出,加息是造成这些美国银行出现亏损的催化剂。
一、加息致美国中小银行存在巨大风险
3月以来,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相继关闭。这直接导致了其他上市中小银行股价的大幅下跌,再叠加近期以来,美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存款持续流失,市场对美国银行业风险的担忧极速上升。
对比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其风险生成的逻辑以及风险暴露的驱动因素几乎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类资产更多,所以美联储加息所导致的资产减值能被市场更早地关注到,并演变为储户的挤兑。而第一共和银行资产以信贷为主,其价值的实际变化不容易被市场所观察到,加之硅谷银行事件之后,美联储和财政部介入的流动性救助,多少为其争取了一些时间。但市场大势所趋,终究无力回天。
第一共和银行的倒闭,是意味着本轮美国银行业动荡告一段落,还是更大危机的序幕?未来还需观察。但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国中小银行风险还将进一步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2022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货币基金等资产收益率明显走高,且增幅大幅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受其影响,截至2023年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已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其中部分存款直接流向了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市场,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则转移到经营更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更强的大型银行。根据美联储数据,仅3月份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就下降3000亿美元以上,接近存款总额的2%,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下降来自于中小银行。
为应对存款流失和浮亏资产被迫变卖造成巨额亏损等风险,中小银行不得不利用金融市场资金来替代原来成本极低的存款,以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其结果就是负债成本显著上升。由于存量资产大都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形成,收益率整体偏低,负债成本抬升必然会大幅压缩银行的净息差,进而导致部分中小机构陷入经营困境。即使不考虑短期的恐慌性抛售因素,经营困境也足以导致资本市场不断拉低中小银行的估值,增大其资本补充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目前来看,由美联储加息导致的中小银行危机可能还远未终结。尽管市场普遍预期在5月,美联储的此轮加息进程即将宣告结束。但停止加息并不意味着风险的缓解: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形成的海量金融资产,在利率持续维持在高位的情况下,价值将面临全面的重估,这一过程可能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对美联储而言,要缓解风险,不光是停止加息,甚或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就要进行反向的降息操作。一边是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一边是中小银行风险越演越烈,加息还是降息?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困扰美联储的两难选择。
二、美国银行业危机的教训
目前愈演愈烈的美国银行业风险,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银行机构,要避免类似风险的再次发生,欧美等国的宏观金融政策与监管层面也需要汲取更多的教训。
一是货币政策松紧失度。逆周期调控以应对经济波动已成为现代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一个完整的逆周期操作过程包括放松和收紧两个阶段,政策放松的程度、放松所持续的时间、政策转向时点的选择、紧缩的节奏与力度等等,均涉及对度的把握。从疫情以来的操作看,美联储显然存在宽松政策规模过大、时间过长以及紧缩力度过猛等问题,给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所提供的调整时间太短,可对冲风险的手段太少。
二是监管规则没有因时而变。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在于抑制影子银行和同业业务,正在实施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版体现的也是这个导向,并引发了金融机构系统性的业务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应该说,抑制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是正确且有效的,但是不是意味着由同业转到其他类型的资产负债上,风险就一定是低的呢?事实证明,随着银行业务线上化程度的提高(大额存款挤兑变得更容易),以及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存款未必就一定是稳定的;在货币政策大转向的时期,风险权重为零的国债未必就是无风险的(反而可能是高风险的),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面对现实中的实质风险变化,监管规则并未做及时调整,反而继续引导着银行与这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灰犀牛”共舞,最后导致系统性的行业踩踏也就丝毫不让人意外了。
三是对银行市场过度竞争的放任。激进加息必然会引发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在缺乏监管约束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银行业存款的不稳定,进而形成行业风险。对银行这样具有较高风险外溢性的行业,完全的市场竞争并不一定是有效的,维持有序的存款竞争环境,可以避免存款的大规模搬家,并降低硅谷银行类似的负债冲击出现的概率。在实践中,保持对银行存款定价的适当干预,以避免形成过度竞争,是货币当局或监管当局需要承担的一项工作,在持续加息背景下尤其应该如是。
事实上,美联储加息从资产端对银行业的冲击不仅限于美国,其他国家(如日本)银行业由于国内贷款需求长期低迷,其持有的证券投资占比很高,且有相当多部门投资于美国债券。也正因为此,硅谷银行破产后,也引发了市场对日本银行业的担心。
来源:中新经纬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银保监会:拟从六大维度透视人身险公司综合风险水平
◎记者韩宋辉○编辑黄蕾全面跟踪、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才能实现金融机构同质同类可比较和差异化监管。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获悉,银保监会已就《人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风险监测和非现场监管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各人身险公司征求意见,拟通过六大维度、数十个要点,全方位透视人身保险法人机构综合风险水平。0000经济日报:合力建设个人养老保障体系
来源:经济日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有十多年历史,目前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建立起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险面临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隐性债务和个人空账等诸多严峻挑战。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出现的难点痛点,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完善措施,是健全社会保障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0000上海银保监局消保处牛学成:多措并举探索金融消保“上海模式”丨金融消保零距离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银行保险消费者总量不断增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多样,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已成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新浪财经年度策划《金融新使命》重磅推出《金融消保零距离》,深度对话各大金融机构高管,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添砖加瓦。0000740家机构开立账户!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扩容,近百家中小银行参与
来源:国际金融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进一步扩容。银登网近日发布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7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50家农村中小银行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分析人士指出,中小银行加入不良资产转让队伍,有助于拓宽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渠道,优化资产负债表轻装上阵,释放信贷空间。银行加速不良资产出清0000报告:开放银行模式有助 转型“活力银行”
未来的银行会成为什么样?埃森哲近期发布的《开放银行迎来缤纷新世界》报告显示,如何更贴近客户需求场景已成为银行未来生存发展关键;开放银行正推动着银行进一步打造面向未来的业务模式,建立与客户的高度相关性,转型成为新一代的“活力银行”。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