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近30万亿! 理财产品新规要来了
近30万亿元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将迎来自律新规。
5月24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将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
具体来看,会上讨论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设置了三条基本要求、三条展示要求和三条禁止行为。对每一种期限的产品业绩展示均设立了具体要求。
据了解,目前正式文件出台并未设定明确时间表。但对于这份文件,银行理财人士和投资者均表示期待。
设置三条展示要求
据了解,此次会上讨论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提出的展示要求共包括三条。
一是在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时,应注明区间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完整会计年度的过往业绩展示除外。
二是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需满足以下要求:理财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三是如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和业绩比较基准两项数据,应当将过往业绩与业绩比较基准同时展示。
据理财公司人士透露,在本次会议上,各家理财公司针对业绩展示均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后续可能会对修改稿进行讨论并出台正式文件,但具体发布没有明确时间表。
有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对理财产品收益展示进行规范势在必行,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市场,向公募基金规则进一步看齐;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过往业绩展示问题多
事实上,自银行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以来,不少投资者曾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存在“报喜不报忧”、展示时间维度不一等情况。
例如,产品“报喜不报忧”,只展示表现好的区间业绩,对表现差的业绩区间不展示。再如,理财产品收益展示存在近七日年化、近一个月年化、近三个月年化、近六个月年化等多重时间维度,给投资者带来不便。更有理财公司通过修改图示方式,使得理财产品业绩波动“看似”缩小了些。此外,一些专业机构在对理财产品收益进行评价时,也时常面临难题。
“我打开银行APP发现,即使是同一类理财产品,有的展示最高七日年化,有的展示七日年化、平均七日年化,确实有点眼花缭乱,产品收益到底是多少?又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各家的收益水平?”理财投资者陈女士吐槽。
在股市、债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曾出现较为“夸张”的情形。
2022年2月,有报道称,贝莱德建信理财于2022年1月成立的产品“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理财产品2期(最低持有720天)”收益率为-56.80%。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该数值为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而非实际收益率,市场有部分人士或对“收益率”存在误解。实际上,该产品成立仅有一个多月,投资者可参考其实际收益率,即产品成立以来的净值涨跌变化,以年化收益率来衡量产品表现并不合理。
2022年12月,在债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有多位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严重。一位投资者提供的截图显示,截至某日,“西银安心双周盈”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33.5%,“西银安心周周盈”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3.01%。
图片来源:投资者截图
对此,银行工作人员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七日年化收益率并非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该行已经参照同业情况,将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现形式,由原来的“七日年化”“近一个月年化”“近三个月年化”等,统一调整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
理财市场走向规范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65万亿元。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逐渐走向规范。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销售新规等文件陆续发布,银行业协会也发布了自律文件。
2022年12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自律规范》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提出,禁止以业绩比较基准直接替代或实际替代预期收益率,禁止在销售活动中以预期收益的概念误导投资者,禁止通过调节收益等方式变相实现业绩比较基准。《行为准则》设置了6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相关机构应逐条对照、积极整改。
不过,对于《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实施,专家预计存在一定的整改难度。
“如果说《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难度相对较小,那么《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难度和压力明显大了不少。”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认为,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主要由理财公司方发起,而《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则是需要理财公司和代销机构共同合力整改。另一方面,目前实操层面的过往业绩展示行为纷繁复杂,这些调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上述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也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确实存在产品数量多、期数多、净值披露时间标准不一等问题,规范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周毅钦建议,新的规则落地后,亟需从金融科技层面对业绩展示版面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
责任编辑:张文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要抓住今年理财业务的净值修复期
3月27日消息,光大银行今日召开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光大银行执行董事、行长王志恒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的理财业务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今年以来是理财业务的净值修复期,要优化财富管理产品谱系,抓住净值修复期,扩容产品货架,持续打造光大理财为主、他行理财为补充的理财产品体系。责任编辑:宋源珺0000帮第三方收款却成为贷款人?警惕AB贷!
“AB贷”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我做资金周转几个月,银行贷款要求我提供一个紧急联系人。我最近征信有点问题,需要一个征信比较好的紧急联系人和我一起去线下办理。”最近秦振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微信消息,朋友的语气充满急迫,反复强调不是担保,没有经济责任。0000理财产品新变化:净值回升但新发产品业绩基准下行 封闭式产品显著增多
债市风波已过多时,资本市场经历新的调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哪些新变化?21世纪资管研究院通过梳理数据和采访发现,近来理财产品呈现出几大特点,存续产品净值表现有所回升;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却明显下行;新发产品中封闭式产品比例显著提升;与以往规律出现背离,封闭式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低于开放式产品。诺哈网2023-05-25 19:56:300000金融业降薪潮,月薪8万将成往事?
来源:每日人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券商、投行都是‘高薪’的代名词。它们象征着一种奢侈的金领人士的生活——出入五星级酒店、穿着领口秀着自己姓名缩写的衬衫,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谈上亿的生意。去年7月,头部券商中金公司员工家属晒出的‘8万月薪’,又给这个想象覆上了一层金粉,同时也刺痛了大众的神经。更超乎普通人想象的是,‘8万月薪’在人均年薪百万的中金公司,也算不上什么。诺哈网2023-05-25 15:35:16000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有何影响?
经济观察网记者汪青银行理财产品近期发行规模正在逐渐回暖。与此同时,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则相继提前终止运作。3月20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包括华夏理财、交银理财和盛京银行在内的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部分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日前,华夏理财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权益,经审慎评估,决定将“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于3月22日提前终止。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