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对我国有何影响?
近期,我国多地气温频频突破40℃,有的甚至刷新当地同期观测史上气温极值纪录。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数据显示,自197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7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接连刷新最高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未来5年内大概率出现创纪录极端高温,各国政府应做好应对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热得更早、热得厉害会成为常态吗?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首席专家许红梅。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周兵: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的异常增温现象。根据厄尔尼诺判定的国家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时,热带大气快速响应,赤道以南地区东、西部的气压呈显著的反相关性。达尔文岛(代表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和塔希堤岛(代表东南太平洋)气压场出现跷跷板形式的振荡,导致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减弱,并引发热带和热带外一系列气候异常,我们一般将这种跷跷板式振荡称为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的产生过程可以这样解释:一般来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吹的是东风,因此表层温暖的海水也自东向西流动,使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的状态。但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这股东风会减弱,而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增强,西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迅速向东扩展,次表层冷水上涌,使得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
与之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两者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已成为最强的自然气候振荡,也是季节与年际气候预测中最重要的前兆信号。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自1900年以来,已出现28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随着气候变暖加剧,1951年以来已记录到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但仅出现1次强拉尼娜事件,气候变化对这种自然气候振荡周期变化的影响尚未明确。
问:厄尔尼诺如何搅动全球气候?对我国有何影响?
周兵:虽然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其威力波及全球。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趋于极端化。
厄尔尼诺可抬升全球平均气温,导致“史上最热年”。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燥,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在厄尔尼诺期间,智利中部沿岸容易发生暴雨洪涝,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和巴西东北部易遭旱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降水减少、林火灾害多发,墨西哥湾北部和美国东南沿岸出现较多雷暴等。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也有显著影响。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厄尔尼诺使得我国北方季风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易形成气象干旱;我国南方秋季则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厄尔尼诺对冬季气温的抬升也有直接影响,更易出现“暖冬”现象。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成为一种“新常态”
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年热过一年”是否已成必然?极端天气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周兵:大约20年前,极端高温开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2003年夏季,热浪席卷全球,特别是欧洲,意大利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6℃至10℃,瑞士气温创200年来最高,法国高温为150年来所未见。欧洲高温热浪共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其中法国死亡人数接近1.5万人,其中中暑死亡占高温相关死亡的9%左右;而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数的30%。
此后,全球陆续发生了多次严重的热浪事件,如2006年7月美国热浪、2010年7月俄罗斯热浪、2019年澳大利亚高温等。我国2013年、2017年和2022年相继发生大范围高温热浪过程,2023年6月以来北方连续多次高温过程也成为关注焦点。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日趋显著,即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更长。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但这并不表明从今往后一年比一年热。去年我国南方经历高温热浪时,曾有观点认为“2022年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凉快的一年”,这是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误读,也是对气温年际变率的误解。我们应以科学依据为前提,正确理解长期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问: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哪些努力?
许红梅: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两者的目的都是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其中,减缓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来改变气候系统,而适应通过调整自然或人类系统应对现实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从而减少损失。
在减缓方面,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了针对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具体政策,并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力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消费量近年来持续增加,有力促进碳减排和污染减排。我国还大力建设低碳城市,促进地区减排,在试点过程中涌现出关于产业转型、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低碳生活方式等的好做法好经验,有效推动了低碳政策自下而上的实施。
在适应方面,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把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制定实施了相关计划、制度,初步形成了完备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适应资金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导,商业金融适应性资金和市场投入为支撑,国际双边或多边适应基金为补充并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集资的多元投资机制;三是大力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点行动工程。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还积极开展水利建设行动,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极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调控和旱涝灾害防控能力。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途径,减缓和适应各有侧重、必须并重。减缓和适应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相互影响,在水、能源、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有交叉点;一些行动兼有减缓和适应特点,可以发挥协同的作用。比如,林地和湿地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在增强生态系统可恢复力的同时还增加了碳汇;又比如光伏治沙,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一定程度起到固沙作用。反之,毁林和生态破坏在增加碳排放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对减缓和适应都不利。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
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我们应如何更好适应?
许红梅: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们迫切需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的角度,我认为应重点做好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精准预测、灾害预警防御等方面工作。
完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网和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要提高现有基本气候变量的地海空天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形成包含地球系统多圈层的立体、开放、交互的中国气候综合监测系统,特别是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等。
提升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精准预测能力。我们正在探索影响中国气候季节至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反馈过程,加强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全球与区域联系研究,推进和统筹地球系统模拟器和区域气候变化模式研发与改进,加强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的研发,提供对全国和区域的极端事件、年代至百年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精准预测预估数据。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这是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我们应继续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等。
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特别是要建立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评估体系。要开展面向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灾害性定量化和动态化的评估;提升对重点区域/流域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评估,提高城市和经济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此外,还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等。
协同适应,联动共治,才能更好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应强化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比如建立适应气候变化联席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推动多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合力。
中国纪检监察报 | 作者 柴雅欣
决赛3-0横扫韩国队,国羽实现苏迪曼杯三连冠
北京时间5月21日,2023年苏迪曼杯的最终决战上演。在争冠大战中,国羽与韩国队隔网相对,最终国羽大比分3-0战胜韩国队。由此,国羽实现了自2019年苏杯以来的苏杯三连冠,同时也拿下了队史的第13座苏迪曼杯冠军。在本届苏杯淘汰赛中,国羽一路击败强敌,先是在四分之一决赛中3-0完胜印尼队,随后又在半决赛中3-2力克日本队。澎湃新闻2023-05-21 17:42:410000河北涿州,救援不易
7月29日8时至8月1日11时,河北保定涿州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355.1毫米,最大降水量为两河村435.7毫米,多个乡镇、街道降水量均超300毫米。截至8月1日上午10时,全市受灾人数133913人,受灾村居146个,面积225.38平方公里。小清河分洪区共转移7个乡镇、67个村、8.6万人,已完成转移8.31万人。中国新闻周刊2023-08-02 19:02:550000乌克兰第一副外长来华磋商,泽连斯基什么问题?
中方目前与巴西联名发表了关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强调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同时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文|海上客外交部网站最近两天连续更新了两条消息,都与乌克兰有关。具体说,都与乌克兰第一副外长瑟比加有关——新民周刊2024-06-07 09:38:12000053家信托公司去年业绩出炉:近半数净利同比下降,7家净利润为负
2023年,信托业整体业绩承压明显,已披露业绩的53家信托公司中,24家信托公司出现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6家净利润同比下降。1月1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货币网获悉,已有53家信托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澎湃新闻2024-01-20 00:18:170000沪深调整住宅“7090政策” 楼市大招“在路上”?
来源:财联社财联社3月26日讯(记者王海春)深圳将取消执行多年的“7090政策”。日前网络流传一张文件图片,显示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停止执行《关于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住宅户型比例要求的通知》的通知。记者获得的这份网传文件显示,经相关会议审议通过,并报请相关部门审查,《关于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住宅户型比例要求的通知》(深规土〔2010〕688号)已废止。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