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铁在全世界丢人了:空调严重漏水,就这还想和中国抢生意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苏霍姆林斯基
可能是,英国人一直没看过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东方大国艺术奇幻,而勤劳的日本人不远万里,帮他们在火车上实现了!

据英国《卫报》当地时间16日报道,英国大西部铁路公司(GWR)刚刚花了57亿英镑购买了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全新高铁列车,而16日就是该列车从布里斯托开往伦敦的首次运行。倒霉透了!开车后惊喜不断,车内空调突然严重漏水,乘客们不得不站起来躲避,列车又关闭了空调,在闷热中到达时已经晚点了40多分钟。此外,列车在从柴油电力转到架空电线时也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不得不在随后返厂维修。

当今日本现在相当看重世界高铁市场。而此时英国女王的子民高高兴兴去乘车,稀里哗啦下了车,将会对日本高铁继续开拓海外市场产生形象上的影响。别的不说,三哥马上就要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了,只能祝奇葩的三哥在日本技术上好运了!

▲祝福上图这两个国家的合作,
杰出奇葩的硕果!
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经济长期低迷,高龄少子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国内的铁道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因此海外市场的份额更是左右日本高铁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除此之外,日本政府更是在其中扮演者积极的角色。以泰国高铁为例,日方将向泰方提供低息软贷款。

环顾当前世界高铁阵营,可以说三足鼎立,中国以总里程傲视全球,堪为老大;日本以悠久历史,不能小觑;欧洲高铁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实力相对较弱。基本上就是中国和日本,两个重量级选手在高铁这块大蛋糕上动手了。日本对中国高铁海外输出持以竞争立场,针对中国高铁海外输出采取了种种具体的竞争措施,从而导致中国高铁的“出海”征程荆棘满布。

其实日本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对身边的庞大中国怀有深深的恐惧,尤其是中国日益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中国崛起意味着中国更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这对日本本国安全权力提出挑战和威胁。中国的崛起将使日本在世界被日益边缘化,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将被崛起起的中国压缩,这是日本难以接受的局面。用现实主义理论解释,日本在无法确认中国意图的前提下,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地区权力,只有超越中国才能维护其地位。

在高铁技术出口方面,中国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且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第二,中国的高铁技术团队过硬,整体人马能够做到随调随用;第三,中国高铁的修建造价比发达国家更低。2014年7月,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发表了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指出,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为:时速350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项目为0.87亿元/公里。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还是提醒世界各国,要想建高铁还是来找中国吧!我们可是大兵团作战,各“兵种”体系完善,建桥、挖洞、铁轨、列车一气呵成,保质保量。不会像某国一样,让人高兴而来,尴尬而去。
这几天日本很热闹,著名的神户制钢厂因为曝出质量造假丑闻(可点击这篇文章《在全世界面前,日本就这样被扒了底裤》)瞬间让日本制造的形象迅速倒塌。日本的所谓……工匠精神?成了真正的“鞠躬精神”,丑闻外扬后向大家鞠躬的水平绝对堪称专业。当然脸不要了,实力还在的,尤其是日本寓军于民的军事制造能力不能小觑。

当今日本,国家不再设立专门的军工厂,军事工业的全部生产和研发都由民间企业来承担,武器装备的生产以国家的工业为基础,积极利用民间的科研力量和技术力量推进军事工业的自主研究和国产化。日本军事装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电机、石川岛播磨重工、日本制钢所等20多家大型企业手中。这些大企业在制造汽车、船舶、发动机、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民用产品的同时,不断将民用产品开发中储备的尖端民用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

在日本,一些公司依据《孙子兵法》制定了开拓海外市场和加强产品竞争的具体战略,并以《孙子兵法》为教材,经常举办有关经营谋略的讲习班,进行人才培养。日本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服部千春认为,“在近代日本,《孙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内,日本将会在一大堆工业丑闻中焦头烂额。日本似乎没有完全读懂中国兵法的精髓,要在世界市场上让日本制造成为奇迹,还要多读读中国的兵书啊!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假如有人问你们,松下电器制造什么产品时,一定要回答:松下电器是培养人才的公司,并兼做电器生意”。如今的日本制造是只顾做生意,只是还做“人”吗?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央视首次曝光红旗-17AE防空系统,还有多少性能值得优化?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军武零距离》栏目首次公开了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研发的HQ-17A/AE型野战防空系统,而这也是中国陆军中型旅实际装备的旅一级野战防空系统的首次亮相。根据节目介绍,HQ-17A型野战防空系统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与多目标攻击能力强、防空火力范围大、系统紧凑性佳等优势,是中国陆军中型旅自“一五军改”以来列装的性能最好、性价比最高的旅级机动式野战防空系统。诺哈网2023-06-03 06:45:290000拦截东风17?美海军开发新一代防空导弹,复合制导体制精准拦截
《军武次卫面》作者:机甲888▲美国海军“标准-6”防空导弹垂直发射一瞬(图片来源于:网络)随着美国潜在对手高超声速导弹技术的巨大进步,美国一直在试图研发能拦截此类武器的反导拦截弹。而就在日前,美国打算在未来,让新的“标准-6”系列防空导弹具备此项能力。▲美国海军“标准-6”防空导弹弹体组成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诺哈网2023-06-02 21:33:240000二战日军"隼"式战斗机,中低空域的危险杀手,火力和防护略显不足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日本中岛Ki-43"隼"战斗机是二战期间日本陆航装备的一种空优螺旋桨战斗机,尽管提升了近距格斗急需的小转弯半径和高爬升速度,但却以牺牲火力和战场生存能力为前提,该机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争夺东南亚地区,夺取战场制空权的主力战机,共计生产了5919架,是二战期间日军产量仅次于零式战机的战斗机。诺哈网2023-05-26 11:29:510000“豪华游艇”?德国海军F126型护卫舰,身材魁梧战斗力却相当弱鸡
《军武次位面》作者:路芷众所周知,护卫舰是一种小吨位的军舰,一般来说排水量都在2000吨上下,排水量大的也不过4000多吨。吨位再大的话一般都被称作是驱逐舰,比如我国的052C。然而在这些年,部分国家却流行打着护卫舰旗号建造驱逐舰的幌子,前有日本建造大吨位的两栖攻击舰却命名为直升机护卫舰,后有德国建造万吨级驱逐舰命名为护卫舰。这就是德国未来的主力军舰F126护卫舰。▲图片来源:网络诺哈网2023-05-28 12:02:350000曾经苏联有多强,近百艘舰艇和美航母舰队对峙,直接导弹锁定
【军武次位面】:Liutang2020▲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冷战处在"苏攻美守"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全球态势上处于战略守势;而苏联力争在军备竞赛中取得优势,随着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苏联经济实力有所增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使苏联军事实力迅速提升,到70年代基本与美国势均力敌,并进而向全球范围进行扩张。诺哈网2023-06-09 03:59: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