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赢了二战,会怎样瓜分世界?这差点就成真了
【军武次位面】作者:TDK
轴心国瓜分世界?他们会怎么分?
《高堡奇人》这部美剧想必许多小伙伴都看过了,这部剧在历史背景方面脑洞大开,把剧情放到了一个架空幻想的历史场景中来发展——在二战中获胜的轴心国,瓜分了世界,也瓜分了美国。
这听上去有点疯狂,但并非全无依据,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轴心国集团确实操心过如何瓜分全世界。历史材料表明,在轴心国的计划中,西半球将尽数落入德国之手,或成为领土、或成为殖民地或傀儡政权,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依然留给意大利统治;东半球则为日本的势力范围,除西亚以外的全部亚洲、大洋洲、美洲太平洋沿岸。《高堡奇人》中瓜分美国的设定,与轴心国的真实图谋还是很吻合的。
今天的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时,不免会把德日两国(意呆利就算了)拉出来批判一番——瓜分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做不到,两个小不丁点大的国家就敢做这种狂妄之想,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不过,地图开疆,瓜分世界这种事,第一个干的,还真不是轴心国。早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际,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当时的海上强国就为了远方模糊的大饼吵得不可开交,就好比今天各大国吵吵着要瓜分火星一样,最后还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来打了圆场。在教皇的调解下,西葡两国于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小镇托尔德西利亚斯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把全世界在地图上做了一个分割。
条约规定了一条“教皇子午线”,也就是穿越了西非佛得角群岛(当时已属葡萄牙)与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连线的中点的经线,即西经46°37'附近。这条经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以此为界,把地球一劈两半,两国分别统治欧洲之外的世界,井水不犯河水。
▲葡萄牙(上)和西班牙的“瓜分”结果
到了16世纪初,巴西和印尼的“香料群岛”被葡萄牙发现,西班牙对这两处垂涎三尺,于是葡西两国再次展开马拉松式的谈判,从1523年谈到1529年,最终达成了《萨拉戈萨条约》(Treaty of Zaragoza)。根据条约,两国重新划分了太平洋势力范围,西班牙退出印尼,葡萄牙为此赔偿西班牙35万金达克特(曾在通行于许多欧洲国家的金币),太平洋分界线以西的菲律宾则继续由西班牙统治。
▲1914年的世界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
西葡两国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地图开疆,当时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完全没有考虑到后发竞争者的因素,在英法等列强相继崛起后,西葡两国旋即衰落,瓜分世界变成了多边游戏。后来的这些列强,可就不是在地图上划线了,而是在亚非拉大地和各大洋上真刀真枪明火执仗的干。当然,这些列强大多也是有理智的,出于成本考虑,并不去多想瓜分世界这种面子事,而抢到多少算多少。
但是不够明智的国家,总是有的,到了四十年代初,后起的轴心国集团又开始谋划着要瓜分世界了。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诺曼•里奇(NormanRich)所著的《Hitler's War Aims: Ideology, the Nazi State, and the Course of Expansion》(希特勒的战争目的)一书记载,珍珠港事件后的1941年12月11日,也就是德国对美国宣战的这一天,德国和日本召开了秘密会议,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向德国提出了在亚洲的领土要求,并于15日提交了一份更加具体的草案。
按照日本的方案,以东经70度线为界,以东归日本,以西归德国。这条线北至鄂毕河的北极河口,南至印度拉杰果德,手笔不可谓不宏大,而日德两军将分别从印度和中东方向对进,会师于印度西部和阿富汗东南部一带。
不过德国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因为一条简单的直线会把许多地区的天然资源分布切开,形成不合理的分割。于是德国将修订方案的任务交给了国防军军事经济办公室,最终将边界调整为沿伊朗东部向北,经阿富汗北部、中国西部、外蒙西部边界以及叶尼塞河,直到北冰洋。德国这样划分的依据,首先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的原因,居然是提防日本,目的是占据边界附近的山地,以防将来“平分天下”后,来自日本的攻击——八字没一撇,就已经开始互防了。
二战中德日会师于北印度洋的计划,也见于印度人巴盖特•拉姆•泰勒瓦尔(Bhagat Ram Talwar)的记载,这位印度活动家在二战中与德日积极合作,试图借德日之力来争取独立,因此与纳粹德国的外交官进行过数次会谈。泰勒瓦尔在回忆录中写道,纳粹外交官亲口告诉他——
“德国人显然并不想占领整个俄国领土,他们的战略只是想在占领部分俄国领土后,将在俄国的军事力量与中东的军事力量会合……如果他们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挡他们去完成他们的最后使命……另一方面,鲁斯穆斯(另一个德国外交官)正期待着德军在打败俄国,征服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后,直逼印度边界”。
▲重光葵就是代表日本在密苏里号上
签下降书的人(前排带拐的那个)
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重光葵(甲级战犯)后来在监狱中写出了《昭和之动乱》(中译书名为《日本侵华内幕》)一书,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关于对苏作战,希特勒从政治观点出发,认为大军南侵,从乌克兰进攻高加索,将石油控制在手,可断绝英美从波斯湾方面对苏的援助,使德国的势力伸展到中亚细亚,再与印度方面的日军遥遥相对,取得联系。日本军部从缔结三国同盟以来,也是这样考虑的。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败后,仍与陆军一起,电令在柏林的野村武官,劝希特勒调德军进攻高加索。”
▲老奸巨滑的丘吉尔当然能看出对手的动向
在后来的历史中,德日两国确有按照“会师印度洋”的规划来行动的趋势——德国从北非和高加索方向夹击中东,日本则从缅甸向印度进攻,盟国领导人不可能不觉察到其中的危险。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如果德日实现会师将会导致英美“在中东全部地位的崩溃”,他曾在给罗斯福的电文中强调印度洋的“灾难局势”:
“日本可以派三分之一的战舰和半数的航空母舰到印度洋……这将对我们的全部战争计划造成无法计量的后果,包括加尔各答的丢失和通过缅甸与中国的全部联系的断绝……结局将是我们在中东全部地位的崩溃。这不仅是由于我们到中东和印度的航线截断,还由于阿巴丹(伊朗)的石油供应线路被阻断,没有石油,我们就不能维持我们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和陆地的地位。”
丘吉尔的担忧不是没道理,起码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初,轴心国集团简直是势如破竹,顺风顺水,美苏英中皆是连战连败,法国干脆举国投降了。如果德日成功会师,同盟国在能源方面的优势将被大大削弱,二战形势将会极其不利于同盟国。
所幸德日战前的存量有限,在如此广大的空间面前,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闪电战一举拿下。两线作战的日本,四线出击的德国,战线拉得太长,用于会师方向上的兵力捉襟见肘,况且同盟国虽然一开始被打懵了,但毕竟也不是泥捏的,即使是拼数量,也能给予对手很大的消耗,一旦进入相持阶段,轴心国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所以,地理上相隔遥远的德国和日本,事实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战略配合,只是通过偷偷摸摸的潜艇“柳输送”搞了一些有限的技术交流,基本于事无补。
以今天的眼光看去,哪怕把全部轴心国都算上,在全世界面前也显得太小了,小蛇吞大象,注定是狂妄。但是,如果能拉上一个大国的话,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呢?在真实的历史中,德国不光是联合日本,还曾有拉上苏联干一票的想法。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年以后,已然瓜分了波兰,尝到了甜头的苏德两国,再次进行了谈判,这次的议题是说服苏联加入轴心国。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苏德联合并非没有可能。
如果能以和平的方式将苏联纳入自己一方,就可以充分利用苏联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纳粹德国来讲,这种策划无疑是上策。在当时的德国外交界,也普遍认为联合苏联是正确选择。1940年10月1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我想说明,元首认为……四个强国——苏联、意大利、日本与德国的历史使命,是采取一个长期政策,在世界范围划定他们的利益范围,以将他们的人民在未来的发展导入正确的渠道。”
斯大林作了这样的回复——“我同意您的意见,在长期划定彼此利益范围的永久性的基础上改善我们两国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里宾特洛甫在柏林迎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于是,莫洛托夫受斯大林之命前往柏林进行谈判,斯大林在行前把底牌告诉了莫洛托夫——最重要的是把巴尔干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11月12日,莫洛托夫到达柏林,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进行了两天的会谈。
纳粹德国的外交官表示,英国即将崩溃,德苏意日四国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的时代已经到来,四国都应扩张,苏联则向印度洋方向发展。莫洛托夫表示,苏联对扩张势力范围很感兴趣,但苏联更为关心的是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此外,莫洛托夫还想知道轴心国对南斯拉夫、希腊与波兰的意图,以及瑞典是否能保持中立。
▲苏德外交官在柏林总理府进行了“友好”会晤
由于苏联的要价超出了希特勒的底线,所以莫洛托夫在柏林没取得什么成果,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但斯大林还抱有希望,到了11月25日,莫洛托夫又向德国大使舒伦堡提出了一个方案,苏联政府准备加入轴心国,前提是——
1. 确保芬兰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苏联将保证德国在芬兰的经济利益。
2.苏联以租借的方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的范围内获得军事基地。
3. 承认巴库以南朝着波斯湾方向的地区为苏联势力范围。
4. 日本放弃北萨哈林岛的石油与煤矿的特许权。
除此以外,斯大林还提了一个有点过分的要求,就是要把土耳其也拉入伙,如果土耳其不干,那么,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就“通过必要的军事和外交措施取得成功”。这个要价在东欧问题上作了点让步,但仍然让本来就对苏联心存疑虑的希特勒觉得这是狮子大开口,反而是坚定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心。
▲第二次近卫内阁期间,
东条英机已是陆军大臣
在苏德会谈的同时,德国将这一情况也通报给了日本,当“里宾特洛甫案”到达日本后,近卫内阁于1941年2月3日召开会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四国军事同盟案”,提出了日本的条件——
1. 由德国斡旋,日本从苏联手中获取对库页岛的所有权,若苏联不允,则苏联要在五年内供应250万吨石油。
2. 日本承认外蒙,苏联承认伪满洲国和伪蒙疆政府。
3. 划定日、苏、满、外蒙的边界。
4. 苏联承认“大东亚共荣圈”。
5. 战争结束后,四国重新划定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
但这几个国家之间的战略方向和领土要求天然就存在着不可调和性,这也就决定了三国轴心很难变成四国同盟。1941年4月13日,已经嗅到一丝硝烟味的斯大林为避免被两面夹击,同日本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相互承认双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在对方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事实上宣告了“四国同盟案”的终结。两个月后,德国入侵苏联,世界格局就此铸成。
不过,假如轴心国集团和苏联足够“理智”,都能做点让步,让四国同盟成真,二战就会演变为德意日苏对英美中的格局,鹿死谁手还真是殊难预料啊!如果真那样了,中国很有可能会被日苏三面夹击,德国也不用两线作战,英国和北非的沦陷是完全可以想像的,德日苏实现中东会师就是个大概率事件,搞不好就成了小说《1984》中三家分地球那种情况了……想到历史真有可能在四十年代初拐个大弯的事实,的确是让人背后冷汗直冒。
好在邪恶力量终究没有那么聪明,德国攻打了苏联,日本偷袭了美国,把这两个大块头推到了同盟国的阵营,给自己树了两个超级大敌,失败就是注定的。
在真实的历史中,阻止德日瓜分世界,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事实上,德国曾经有过联合中国出兵印度的企图——1942年,德国提出了《中德军事密约》,试图引诱中国加入轴心国一方,“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但此时的中国已对德宣战,蒋介石有足够的警惕,他在日记中写道:“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不如严令拒绝之。”
对于日本来讲,如果能迫使中国投降,凭借占据中国带来的优势,远东英军那点战力根本无法抵挡,拿下印度将易如反掌,一路杀到中东也不是梦想。但中国以贫弱的国力拼力抵抗,誓死不降,付出了巨大牺牲,牢牢地将日本陆军主力钉在中国战场,如大山一般挡住了日本向西的去路,使日本参与瓜分世界的努力成为镜花水月。
罗斯福非常明白这一点,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对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这样讲:
“你替我记下来,孩子。我早就说过,要打败日本人,惟一的办法是抓住中国人不放。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的打下澳洲,扑向印度和俄国,占领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然后和德国人在中东会师。”
所以,今天沐浴在和平阳光中的我们,真的要感谢当年衣衫褴褛、吃糠咽菜的爷爷辈,没他们以血肉之躯拼死抵抗的顽强和牺牲,我们也许真的会生活在《高堡奇人》中那种暗无天日的世界里,沦为亡国奴,被法西斯奴役——那时候的中国抗日军民,无愧为伟大的一代。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冷战怪物”!美国M110型203毫米榴弹炮,可发射核弹的大杀器
《军武次位面》作者:路芷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投入了很多大威力武器,比如2S7自行榴弹炮,口径达到了203毫米。而世界上不止这么一种203毫米巨炮,美国也在冷战期间研制过一款类似的武器。这门美国的火炮看起来就没有苏联俄罗斯这么威武霸气,这就是如今还在巴基斯坦使用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日本的M110A2火炮诺哈网2023-06-01 01:31:210000这就是中国军人,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下吃炒面配雪,打出中国军威
【军武次位面】作者:风林火山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进入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那个曾经古老而强盛的中华帝国迅速衰落。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衰落的开始,那么在110年后,1950年的朝鲜战争就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标志。▲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诺哈网2023-06-16 10:23:350000300节航速超所有舰艇,还有8枚反舰导弹,为啥这么强的武器没人用
【军武次位面】:骑猪骑士地面效应是运动物体贴近地面运行时,地面对物体产生的空气动力干扰。当飞行器接近地面飞行或运行时,地面影响到空气绕飞行器的流动特性,也被称为翼地效应,简称地效。而上个世纪苏联曾经试验了多种利用地面效应进行移动的飞行器,这些飞行器就被称为地效飞行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里海怪物"的由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研发的地效飞行器。▲在水面上飞行的"里海怪物"(图片来源:网络)诺哈网2023-06-05 23:19: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