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步战车脑残设计让步兵成活靶子,苏联吸取教训设计划时代战车
【军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长久以来,很多懵懂的军迷一直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全自动机关枪的出现阻碍了骑兵的壮大发展,而坦克的出现则彻底终结了骑兵这一古老的兵种。但是终结骑兵的新时期装备真的是坦克吗?其实不然。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坦克的出现确实大大削弱了骑兵的作用。由于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装有限的步兵很难具备速度和武力上的优势,所以才出现了骑兵。古代骑兵的第一要务就是作为军团的先锋以自身速度和武装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敌军的阵型和防线,为己方的步兵打开缺口。

而坦克的出现无疑取代了骑兵的这一任务。坦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便慢慢取代骑兵成为了集团军群突破对方防线的突击先锋。但是请注意,尽管此时代坦克已经取代了骑兵的第一要务,但是要以此为理由把骑兵彻底赶下历史的舞台恐怕还并不充分。

我们就以一战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战国除中国、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装备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准,并且在技术和发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按理说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现终结了骑兵”这一思想进行武断的话,那么骑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应该已经消亡了。可是骑兵在这次大战中并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壮大。

此时的大规模战场已经发展为集团军群级别的大区域会战,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于突破敌军的防线,也就是说坦克作为突击先锋不过是打开缺口而已,而整个战场往往是小则方圆数十公里,大则方圆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残敌和没有被坦克推过的敌军该又谁对付?难道靠跟进坦克前进的摩托化步兵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美国一家实现了全军机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苏联和德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摩托化步兵事质上只占了少量比例,他们跟随坦克前进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扩大敌军防线缺口、掩护坦克部队侧翼、清剿大城市一类的主要目标。而此时留下的未扫荡区域任然硕大无比,并且摩托化步兵和后续的步兵主力之间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可供敌人伺机“钻空子”。怎样照顾这种情况?对于机械化摩托化还没有达到美国水准的国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骑兵一条路了。


并且就以苏联和德国的角度来看,尽管大家看到类似库尔斯克这样的一线战场上双方的各种坦克抢尽风头。但事实上苏德双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骑兵,而且这种骑兵数量和规模甚至都是以“师”一级别来统计的。他们的骑兵在机械化条件下的战场上依然担负着各种任务:侦查、补给、巡逻警戒甚至是和敌军的装甲部队正面对抗。德国由于马匹数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车遂行作战任务,可见坦克的出现并不是骑兵灭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骑兵马匹的装备应当是步兵战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各种针对新战场条件应运而生的装备层出不穷。这一契机来自于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一事件使得神经本就绷的很紧的苏联人立刻意识到:未来的战争很可能是在核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战争。

针对这一新的局面,苏联人在这一时期对陆军部队做出了2大装备上极具前瞻性的变革发展。一是为T-54坦克加装了“三防系统”并在后来专门研发了打核大战的T-55坦克。二是研发新型的能在核环境下生存并伴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车,并用这些装甲车逐步替换掉骑兵的马匹(毕竟马匹和步兵都不适合长时间暴露在核爆后的环境中,所以事实上核弹才是使得骑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后来,针对于一二线战场划分的状况,苏联又将这种装甲车划分为可在一线作战的步兵战车和在二线执行任务的输送装甲车。

这一次,我们要讲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是苏军陆军装备发展的“尖峰时刻”,各种装甲车层出不穷,并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发展苏联步兵战车的指导思想。

苏联在此时期明确提出了对于步兵战车的认识:步兵战车以提高部队的机动性,火力和人员对核武器、常规兵器火力和化学、细菌武器的防护能力为目的;步兵可乘车作战,加强和坦克的密切协同,以机枪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车作战的步兵。

50年代末,苏联正式开启“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选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装23毫米机关炮,后应考虑到此车还需具备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于常规反坦克炮太重,后坐力很大,轻型装甲车无法承受,而采用无后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苏联人又发现他们无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问题,所以最终采纳了一种低膛压、短后座火炮,并采用反坦克导弹来代替火箭武器。

1965年,一款被命名为“BMP”的步兵战车正式试验并小批量生产,并终于在1967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后来的数年中,根据暴露出的问题,苏联工程师进行了各种改进,并在1970年前后定型为BMP-1型步兵战车。后来又在其基础上改进研制出BMP-2型步兵战车并参加了阿富汗战争。

BMP-1型步兵战车可载3名车组成员和8名步兵,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身后是车长。炮手位于小炮塔内,8名步兵则居于车体后部乘员舱。步兵战车是用来伴随坦克战斗的,它在很多时候需要进入条件复杂的区域来保护坦克部队的侧翼,这就需要它具备比坦克更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战车为例,车长指挥塔可360°旋转,装有多种潜望镜、电台及通话装置。炮塔的顶部有一扇可以向前开启的舱门,含有一具炮长用全天候瞄准镜及4个潜望镜、炮塔顶部前方还有一个反坦克导弹观察及装填窗口。载员室每侧都有4个球形射击孔及4具供步兵观察的潜望镜,为了方便步兵下车前了解外头情况,还在尾舱口上装了2具潜望镜。

在武器系统上,BMP-1型步兵战车的主武器是一门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该炮不光可以发射炮弹,还可以发射火箭增程弹药。这是一种低膛压火炮,这也使得该炮的后座距离很短,只有150毫米,不过由于空间狭小等原因,并未装备稳定器。火炮总长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达每分钟8—10发,最大瞄准距离可达1300米,但直射时一般只能打击765米以内的目标。

不出意外的是苏联人往步兵战车上也加了装弹机,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这么快,不过此车上的装弹机是半自动装弹机,40发炮弹位于炮塔下方的环形弹夹内,发射时火炮需抬至预定角度,才能装入炮弹。这对于本来就没有稳定器的BMP-1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发需要重新瞄准,而且在行进时还只能靠炮长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标。
73毫米炮的上还有1个9C428单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主要用来发射“萨格”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战车单次可携带导弹4发,2发在炮塔右侧,另外2枚在车体右侧的机枪射击孔附近,一般装填该型导弹需要40s到50s,平均两分钟完成一发导弹的发射。

另外,为了配合步兵,车内还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机关枪、7挺7.62毫米冲锋枪、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弹、110枚手榴弹、12发信号弹等。有时根据空中威胁还会酌情配发“萨姆”—7型地对空导弹。

在推进装置上,BMP-1型步兵战车采用一台UTD-20四冲程、六缸水冷柴油机推进。输出功率可达220千瓦。发动机与离合器、变速箱一体化,可以直接整体吊装拆卸,便于维修。
在防护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种防护,BMP-1型步兵战车装有核生化三防系统。核爆时,三防系统自动控制发动机熄火,同时发动机进气百叶窗和炮塔抛壳窗也自动关闭,待冲击波过后,由驾驶员启动超压装置,保证外界辐射尘不会渗入车内。同时除尘装置也会开始工作,这一装置主要用于清除活动缝隙处的辐射尘,防止例如炮塔转动时,辐射尘进入车内的情况发生。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苏联人为了减小敌方在步兵下车时攻击的风险,特意将舱门搬到了尾部,别看只是把门换了一个位置而已,这个改进有效的避免了一开门士兵便受到攻击的尴尬局面,这与登陆艇和两栖战车后来都把门改在侧面和后方是一个道理,想想诺曼底战役中盟军登陆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报人员发现苏军使用的步兵战车中有那么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战车的苏军战车。但通过仔细的比对,西方情报机关认定,这辆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战车并不是BMP-1步兵战车,因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显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并且武器系统也大不一样。

事后证明这种新型步兵战车就是BMP-2型步兵战车。相对于BMP-1型步兵战车,新的步兵战车最大变化之处就是采用了新的双人炮塔,武器系统也变成了30毫米自动机关炮和“拱肩”反坦克导弹系统。

车长的位置由原先驾驶员后侧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内部右侧位置,而炮长则位于左侧位置。这种改进主要是为了应对BMP-1型步兵战车的鸡肋之处:由于1型的车长位置位于炮塔下方驾驶员后侧,所以极大的制约了车长的视野,导致车长的视野还没有驾驶员看到的大。还有就是车长位置的红外线探照灯极大的妨碍了炮塔的转动。综上所述,车长还是和炮长并排坐了。

BMP-2型步兵战车上搭载的主武器被换成了2A46型30毫米机关炮,这一次苏联工程师为其配备了稳定器。该炮身长2.4米,在炮口处加装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时可以有电机驱动,也可以由手动控制。除了可以进行单发射击,还可以进行连续射击,低速时可以达到200-300发/分,高速时则可以达到500发/分。弹带可以手动或者由机械进行换装。在弹种上装备有曳光杀伤爆破弹和曳光穿甲弹,对地面目标攻击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000米。并且可以对2000米内的亚音速飞行目标进行拦截。


总之,BMP-2型步兵战车可以被视作是BMP-1型步兵战车的直接改进型号,除了改进了火力、调整了成员位置以及一些细节方面的修修补补以外,BMP-2型步兵战车并没有实质性的成长。所以在BMP家族中也就显得不是那么出名了。

BMP-1型步兵战车算是开创了苏系步兵战车的范本,不能否认BMP-1型步兵战车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打从一开始就发展为十全十美的状态,但是这款步兵战车是真正意义上第一辆阐述了“什么才是步兵战车”的战车。不光为西方同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自己发展更强大的步兵战车开创了道路。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东南方某岛又在试射导弹吓唬谁?真实能力其实很弱鸡
【军武次位面】:风满楼近日,台湾对空放了个大的钻天猴,引起大陆和岛内的普遍关注。据报道,台湾"中科院"在屏东县九鹏基地于清晨试射了一枚导弹,导弹垂直升空后在空中爆炸,发出耀眼的闪光和震耳的响声,吓坏了晨练或早起的民众。▲台试射导弹空中爆炸(图来自网络)诺哈网2023-06-09 13:08:40000095步枪的枪族设计和SCAR的模块设计到底有啥区别?
【军武次位面】:王奡轻武专栏是军武全新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模块化武器真的比枪族化武器更好吗?从中国南宋时期竹管突火枪的一声炸响,枪械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栓动步枪到半自动武器,乃至今日,全自动武器已经能够全面列装各国军队,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杀伤工具。诺哈网2023-06-11 13:55:320000怪不得中国VT4坦克如此受欢迎,原来击毁T72如开罐头一样
【军武次位面】作者:皮岛总兵曾几何时,中国的外贸坦克在众人眼中就是低端的代名词,中国的69II坦克在中东沦为美国坦克的靶子,在泰国成为填海造礁的礁石;中国的85III坦克根本打不穿乌克兰的T-80UD的炮塔,这些历史夹杂的是中国坦克设计人员的血与泪,在他们翻开的图纸上只有几个大字——中国造不出来!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新世纪,事情逐渐迎来了转机。▲被填海的69II坦克诺哈网2023-06-13 18:48:430000只知道不粘锅?这种神奇材料竟是飞机的重要部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材料之一,“随处可见”就是对这种重要材料的最质朴描述。即便是塑料,也有分很多种,而在上万种塑料之中,被称为“塑料之王”的,则是我们经常听到却不甚了解的——“特氟龙”。特氟龙学名为聚四氟乙烯,因为它使用氟取代聚乙烯中所有氢原子,让它拥有了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优异性能。加之它还具有耐高温、低摩擦系数,让特氟龙成为不粘锅的理想涂料。诺哈网2023-06-07 05:39:41000010年造成一条护卫舰,俄罗斯是怎么败光震撼美国的军工遗产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血刃近期,第三艘22350级护卫舰戈洛夫科号开始进行完工后的出海试航,如果顺利,这艘历经10年建造后完工的护卫舰将可能于未来1-2年内服役。在中国,这种比054A级大不了多少的舰艇很难引发关注,但对俄罗斯则彻底另当别论,因为这不但是其屈指可数的现代化舰艇之一,更是俄罗斯数十年来第一艘主要设备真正“国产化”的导弹护卫舰。诺哈网2023-05-28 07:41: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