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让希特勒崇拜的五体投地的人,让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
【军武次位面】作者:红色星空

▲腓特烈大帝至今仍然是德国人心中的拿破仑
1712年1月24日,霍享索伦家族的继承人出生了,此时家族是普鲁士王国的统治者,族长正是被称人为“军人国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一世欣喜的相信儿子将成为出色的腓特烈二世国王,他严厉的管制儿子,甚至不惜使用棍棒,因此腓特烈一世的童年并不幸福,18岁的腓特烈二世更是因为不满家族给他安排的政治婚姻,计划与同伴逃亡英国,但没跑多远便被腓特烈一世抓住,腓特烈二世目睹了好友被父亲处刑,自己也被父亲囚禁起来。想必心理史学派都会把这段经历作为腓特烈二世性格塑造的重要历程,腓特烈二世的确因此变得成熟,但这也造成了他独断的一面,为日后德国走向极端埋下了伏笔。

▲腓特烈大帝斜线战术即集中兵力从一侧突破
腓特烈二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军事家,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人为他提供理论支持,他的军事成果又影响了拿破仑、毛奇等人,间接的推动了欧洲的改变。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此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普鲁士是德意志第一大邦国,奥地利位列第二,历史上它们一直不和,直到希特勒才短暂统一奥地利
1740年,28岁的腓特烈二世即位,同年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西亚也继承了其父的爵位。在德意志内从未出现过女性继承公爵名衔的先例,于是这就成了腓特烈二世开战的借口。当然这并非为了去维护那些不存在的“欧洲礼法”,腓特烈二世纯粹是为了争夺西里西亚这块工业基地。同时他挑起了法国。巴伐利亚与奥地利的矛盾,一起集火奥地利,撑不住的奥地利自然认栽,最后签订的《德累斯顿和约》普鲁士成功占领了西里西亚。西里西亚是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此后十年西里西亚几乎贡献了普鲁士1/4的税收,不可谓不是好地方。

▲西里西亚位于波兰(PL)、普鲁士(LA)与奥地利(BO)之间,现属波兰
英国与法国是世仇,曾经打过无数战争。西里西亚战争中德国与法国处于统一战线,自然就与英国不和。战后,腓特烈二世开始与英国交好,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下子法国就坐不住了。恰逢此时,忍恨十年的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西亚利用法国的不满,外加拉拢俄国,成功组成反普鲁士同盟。按理说腓特烈二世此时三面环敌,应当主动化解矛盾,但腓特烈大帝却认为与其坐等战争不如先发制人。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但是靠着腓特烈大帝的指挥能力,这场打了七年的战争普鲁士终于是扛了下来,腓特烈大帝因此成名,但普鲁士或者说德国却因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罗斯巴赫会战中腓特烈大帝以少胜多战胜了奥法联军
腓特烈大帝在位期间普鲁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786年他去世时,普鲁士的领土扩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万增至500万。普鲁士的迅速崛起,为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但普鲁士的强大是以军为国先保证的,这直接影响了日后德国的政治格局。从腓特烈与英国讲和而得罪法、俄开始,这场大战就不可避免了。军国主义是激发民族潜力的最后手段,像是毒品与兴奋剂,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尝试,正如日后的希特勒等人,军国一时爽,输了火葬场,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腓特烈大帝强军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以战争代替外交却是为日后德国引发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

▲1828年的普鲁士版图,已经具备统一德国的能力了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缺钱的无奈!印度募兵制度改革引发骚乱,放火焚毁火车只为参军?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6月14日,印度国防部宣布其“烈火之路(Agnipath)”征兵改革正式开始,目的是解决印度军队中士兵平均年龄过高的问题。然而,这项改革随即遭到印度境内大量青年的反对,从16日起,大量抗议者走上街头并在17日袭击了火车站,并放火焚毁了至少6列火车。在熊熊烈火的映衬下,“烈火之路”改革饱受印度上下关注,而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更是才刚刚开始。▲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诺哈网2023-06-01 00:54:070001中国海军新封号:“全球最大海军”!美国是“嘲讽”还是别有用心
根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媒体报道,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标题为《China’sNavalFleetSizeMayHaveSurpassedU.SNavy’s》的报道。诺哈网2023-06-03 06:00:120000印度《战狼》上映!印特种部队突袭巴国复仇,却值得中国人反思
【军武次位面】:嘿喵同样是《战狼》,中印两国观众反应各不同2019年2月14日,一支反印武装分子袭击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安全人员车队,造成40多人死亡。印度随即在27日对巴方实施了空袭报复行动,声称炸死300多名武装分子,继而双方发生空战一架米格被击落。▲电影开头武装分子袭击印军车队现实中武装分子很可能模仿了电影中的情节诺哈网2023-06-07 15:14: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