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6

80、90后的童年回忆——挎斗摩托,为何能风靡至今?

诺哈网2023-06-10 19:20:030

【军武次位面】:一位哲学家

骑挎子是那么的拉风!

我相信80、90年代以及更早年代出生的读者一定对挎斗摩托不陌生。

这种外表粗犷,散发着硬汉气息的交通乘具曾流行于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即便你家里没有,你楼下的小区院子里、胡同小巷口、街边树荫下也一定曾停靠过那么一辆沾满泥尘、显得威风又沧桑的“挎子”

▲在大街上开侉子,永远比开路虎吸引眼球

“挎子”,也就是挎斗摩托,顾名思义就是额外挎带一个边斗的摩托车。它也被称作“偏三轮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或是“挂斗摩托车”。

事实上,给双轮车加上一个边斗的概念起源得非常早。在19世纪末,一名法国军官就发现给自行车加上一个边斗除了可以增加稳定性,还能极大地提升第二名乘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最早的边斗(Sidecar)是

作为自行车附件被发明出来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边斗就已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民用摩托车上。当时汽车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还是相对昂贵的物件儿,因此,挎斗摩托这种勉强具备汽车基本功能的交通工具一度相当流行。

▲当时出现一种车斗柔性链接的挎子,

使得驾驶体验更好

但将挎斗摩托真正推向历史高潮并赋予其性格标签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二战中,挎斗摩托由于其良好的通过性、较低的成本和相较二轮摩托车更强的运输性备受各交战国军队青睐。德国的机械化步兵更是骑着它追随坦克部队用闪电战打下半个欧洲。

▲宝马由民版R71改进而来的军版R75侉子

成为二战德军的经典形象之一

德国宝马R75侉子在东线战场配有专用风衣风镜和排气供暖系统,摩托的废气会经过腿部踏板和握把进行加热供暖,冬天不用怕冻手冻脚。德军闪击波兰后,苏联随后仿制了德国的R71侉子,造出自己的乌拉尔M-72。

▲苏联的乌拉尔M-72,仿自宝马R71

可以看到跟宝马原版极其相似

▲日本的97式侧三轮,

主要的特点是位于左侧且为船型的边斗

在抗日战争前期国民党军也曾进口过一批德国军用摩托车,并在南京组建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后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杜聿明指挥,当时共三个连每连都配有1支由12辆两轮和三轮聪达普军用摩托车组成的侦察班,这些担负侦察、联络任务的摩托部队,配合装甲兵团的德式战车在抗战中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

▲当时国军进口的“聪达普”摩托

而中国真正第一款国产制式、也是最经典的挎斗摩托是长江750,1957年根据苏联乌拉尔IMZ M-72型摩托仿造而出,而苏联M-72则仿造的德国宝马的R71型摩托。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长江750其实带有宝马血统...

▲还可以看到边斗上的“长江”图标

1957年,当时的江西洪都机械厂(也就是生产L-15的洪都飞机制造厂)和湖南株洲的331厂湘江机器厂(后并入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开始对乌拉尔M-72进行仿制和生产。

由于这种摩托的排气量为750cc,这种新中国第一款挎斗摩托随后被命名为“长江750”。自此,这款充满德味儿的摩托开始进入中国军队服役。

▲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长江75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苏联当年“山寨”宝马R71时相当忠实地保留了原有设计,除了稍加简化几乎跟德国原版一模一样——而我国当年也秉承着“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的原则,使得据说后来中国生产的一些长江750配件能适用于乌拉尔M-72甚至原版宝马R71。

特别是到来90年代,摩托挎子逐渐退出军队而被警察装备,每天看着大街上帅气的警察骑着三轮挎子威风凛凛的巡逻,我想几乎每个80后男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骑着这样一辆威武的“挎子”飞驰在城市、乡间的道路上。

在当时道路情况不甚良好、人民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小轿车还是奢侈品的时代,挎子以其较亲民的价格、简单灵活的驾驶方式、优秀的通过性能以及相对普通摩托更大的载量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能搭载少量大型货物,还能搭载很多人

军武菌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因为有亲戚在公安局工作,所以经常有机会接触他们局里的“边三轮”。当时的公安局还没能清一色配备警车,只能采购了许多边三轮。

▲湘江750,这玩意儿当年还真不是一般人能骑的

而这些长江750给笔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相比于普通两轮摩托,前者在老司机手里,汽车能干的活它基本都能干,有些汽车不能干的活它甚至也能干。

▲安装担架的德国宝马侉子

比如说普通摩托顶了天也只能承载三四个人——当然阿三除外——这还都已经是危险驾驶了。但是750却很轻松就能坐四五个人,跟普通小轿车相差不远。

军武菌还记得最夸张的一次,当时因为紧急任务,车辆不够,我亲眼看到一辆750硬挤了七个人上去——一个人站驾驶员前面一个人坐驾驶员后面,两个坐边斗里,另外两个站在车斗连接处。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你看得出来这是一辆挎子吗?

而且这可是七个成年彪形大汉!虽然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边三轮这种车型优异的承载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承载量接近汽车以外,750的边斗偶尔还可以客串一把“临时囚车”,用于扣押犯人。这也是普通摩托无法做到的。

▲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除了载重爆表外,长江750或者说所有挎斗摩托最大的特点还是它独树一帜的驾驶风格。

由于右边多出一个挎斗,挎子的左转和右转的感觉有所区别。左转时由于右边有一个配重,可以以相当快的速度转弯而不用担心翻车,但右转的时候就要小心了,速度稍快或是路面略有不平就容易发生事故。

还记得小时候回家路上有一处下坡后紧接着的右拐,每次坐挎子经过这里右边边斗都有一种悬空的感觉,让人怀疑马上就要翻车。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由于边斗的存在,挎子的通过性虽然看上去比汽车强得多,但还是不如正常摩托——不过老司机却总是有他们独特的解决方式。

比如虽然挎子有一个倒挡,可以很方便地掉头,但老司机往往不屑于用这样笨拙的方式。笔者小时候见过许多风骚的警察叔叔,在需要在狭窄的巷子里掉头时,他们往往轰一脚油门,然后立马拉紧刹车,把方向向左打死,就能完成一个漂亮的原地掉头。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而更骚气的老司机,在拥挤或是逼仄的道路上行驶时,甚至能抬起右边边斗,临时“变身”成一辆双轮摩托,用以获得更好的通过性能。总之,由于有边斗的支撑辅助,挎子往往能玩出许多其他车辆做不到的“花活儿”。

▲“上车,老司机的挎子不会翻”

▲行进中换轮胎也都不是事

其实,虽然挎斗摩托是个相当大的家族,但在中国,长江750很大程度上就是挎子的代名词。

长江750身上的德系血统、战争为它烙印上的荷尔蒙气息,以及它庞大的装备量都让它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在80、90后的心目中,一提到挎子,大家不约而同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长江750那豪放的身姿。

▲德系设计的确充满美感,你看

那明亮的大灯,简约的外饰,流畅

的曲线,圆润的后垫和修长的车架

而且,出乎很多人意料,长江750不仅流行于国内,在国外也广受挎子发烧友的欢迎。这是因为德国原版宝马R系列二战后就已经不生产了,现存的数目也非常少。

▲国外一辆R75售价35000美元

约合24万人民币,可以买辆宝马轿车了

当年许多怀旧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见到长江750,立刻就被它古典主义的造型、厚重的历史感所折服。上海曾经有个老外收藏了很多750,他把一辆自己改装的长江750放在了波特曼酒店大堂当展品,普京下榻此酒店时看到了这辆改装的挎子,据说呆呆的看了很久,一直问这车哪里弄来的,小布什看到挎子也赞不绝口,想要借车出去骑着兜兜风,但被他的保镖给拦下来了。

▲普京也算是资深的摩托迷

▲布拉德皮特也爱挎子,

他的爱骑是一辆乌拉尔M-72

长江750之所以能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结构合理,品质优越,造型充满硬汉味道——更在于它曾经遍布中国大陆,作为一款任劳任怨、能挑能扛的“劳模车”曾走进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家庭之中,它那在记忆中总是落满尘土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了许许多多80、90后的脑海中。

▲多少人小时候曾经骄傲的坐过侉子

不可否认的是,挎斗摩托虽然在二战中曾经辉煌一时,但在战后很快就沉寂下去。到上世纪50年代,各个主要军事大国就已经将挎斗摩托从主力军事装备中排除了出去。

▲这款车当年真是横扫一切座驾

失去了军内地位的挎斗摩托原本在民间还尚有一席之地,但它的春天却也并不长。90年代中后期,随着小轿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挎子们原本的优点变得不值一提,而它的缺点却被放得更大了。因此,挎子曾一度销声匿迹。

▲而如今侉子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曾经的经典如今在角落里逐渐被灰尘覆盖

然而,随着近年来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也开始有一批爱好者、情怀党重新拾起了挎子,使得我们的“童年回忆”能再次奔驰在马路上。国内也有几家厂商在中断生产多年后再次捡起了挎子,延续经典。

▲新长江650(这不是广告)

相比于小霸王、红白机之类彻底消失在我们视野里的物件儿来说,挎子无疑是幸运的。不过,在感慨挎子获得重生的同时,又让人不禁担心,挎子,这道马路上独特的风景线,爷们的座驾,还能流行多久呢?

▲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米勒上尉临死

都要靠在一辆德国挎子上。。。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