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头”还是“鸭脖”,怎么就成了罗生门?

近日,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传播。6月3日晚,涉事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情况通报称,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6月4日,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称,初步判定系鸭脖。
在新闻曝光之初,这还只是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可在得到“是鸭脖”的回应后,此事反而迅速发酵,大量网友坚持认为异物是老鼠头,并将“鸭脖说”演绎成了一系列段子、漫画图。至此,这件事已经从一个食品安全事件,演化为舆论传播事件。那么,问题出在哪?网友为什么不相信“是鸭脖”?
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关键信息未披露,关键疑问未解释。比如,图片中被质疑是老鼠牙齿的白色条状物,到底是什么?还有被网友猜测为“胡须”的长线状物,究竟是啥?判定是鸭脖的依据,又是什么?解释这些并不难。在关键之处出现了信息缺席,只会更加让人疑惑。
反过来讲,在关键信息缺席的状态下,网友们根据自己的“眼见为实”和生活经验去判断一样事物,进而发表个人的看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更“扎眼”的是,有网友爆料,涉事学校的新媒体中心对学生下发通知,要求学生按照已经拟好的话语模板去新闻评论区留言,并放出了相关群聊内容截图。截图内容显示,话语模板和某平台新闻报道下的留言高度相似。这再一次激起舆论风浪。

是不是鸭脖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果所谓的留言区也是刻意“制造”的,哪怕本来是鸭脖,也只会让网友产生不信任感。此时舆论锋镝所指,已跳出了“是不是老鼠头”的争论,而是指向校方在这件事中所表现出的操作手法、处事思维与公信力。
一步走得不够用心,后面的每一步都会被动。而如果步步走错,所引发的不信任感就会“积重难返”,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难以消除。
在大众生活深度融入互联网的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的满足有了更加丰富和具体的场景。对公众围观的热点事件,显然不能只靠一句简单的“结果是什么”来回应,更要呈现调查的过程、细节和证据。它应是一个动态接收、频繁互动的过程。
近年来的很多热点事件,不少地方在回应和处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和互动意识,只是按照传统的、固定的、程式化的步骤去应对,根本没有观察和分析网友们在关心什么、质疑什么,应该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这已经不是该校第一次出现“老鼠事件”,早在2021年,南昌市监局就曝光过该校后厨进老鼠的问题。这就更加深了网友下意识地联想和不信任。这一次,南昌市监局也已经介入,我们期待真相大白,也期待最后权威的调查能够让人信服。
责任编辑:张迪
一文搞懂身后事:70万一平的“坟地产”,真的“死不起”了吗?
10月31日,茅台发布公告称,从11月1号起,上调53%vol茅台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作为A股知名计量单位,贵州茅台的综合毛利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能与之媲美的也就医药生物行业。其实很好理解,一粒药的成本往往只有几毛钱,贵的是前期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研发成本。但还有一个“隐形”王者,毛利率和茅子相当,并且人可以不喝白酒、不吃药,却不可能躲开这个行业——殡葬业。观察者网2023-11-15 09:23:310000起底职业化“债闹”:榨干负债人最后一丝剩余价值
“逃废债黑产又出新套路了。”国内一家民营银行的负责人方进翻看着近期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资料,倍感无奈。从今年4月起,银行持续收到大量“医院证明”,声称逾期客户因感染重症而无法如期还款,事出有因,希望以此申请停息挂账等优惠政策。中国新闻周刊2023-08-17 07:23:460000媒体:假冒幼师造谣 渲染性别对立为何屡屡得逞
6月19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自称是名幼师,利用职务之便给幼儿喂避孕药,引起广泛关注。6月20日,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发布通告称,该网友并非幼教,未发现其有购买避孕药的情况,也未发生给幼儿喂避孕药的相关情况。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澎湃新闻2023-06-23 00:44:020000山师大教授回应被举报性侵女教师:这是诬陷,已报案
9月21日,一位女教师实名举报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傅某曾对她企图实施侵害,之后还对她进行学术打压,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新京报报道,记者联系到傅某和举报人徐某,傅某称确实与举报人见过三次,他承认曾把对方送回房间,但是否认侵害行为和学术打压。观察者网2023-09-22 15:16:410000比童装还小一圈,谁能穿进这样的女装?
编者按: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中新网6月15日电(中新财经记者谢艺观)“有个牌子的衣服我很喜欢,可我连他家大号都穿不上。”近期,官方身高169厘米、体重51公斤的女星张馨予发文吐槽。中国新闻网2023-06-15 01:31: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