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338万人催更,1291万点赞的评论员,到底牛在哪?

我们对于媒体的认知,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改变着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传统媒体人在探索,以不同的方式去尝试融入。有一些人在变化中,找到了契合的相处方式。如《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创立了《好奇心日报》,《凤凰周刊》原执行主编黄章晋创办了《大象公会》,《外滩画报》原总编辑徐沪生创办了一条等。
除了这些“创始人”,还有一些媒体人选择拥抱变化,凭借扎实的内容根基,在网络平台开始创作之路。评论员宋忠平就是其中一位。
1
从“外行”到“媒体人”
做新媒体之前,宋忠平有八年的高校执教经验、十多年军旅生涯和11年的媒体经历。很多人对宋忠平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一虎一席谈》中,那个用词犀利的评论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电视节目,也因此与评论、创作结缘。
荧幕首秀后,他开始受到各大卫视的邀请,不乏CCTV7《军迷天下》、CCTV4《中国舆论场》等重磅节目。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这位电视机前侃侃而谈的人,一开始都不敢用眼睛去看镜头。“这是一场历练”,谈及10年经历,宋忠平说道,“现在我能拿眼睛盯得主持人都不敢看我。”
转变背后,少不了一遍遍的练习与知识积累。虽然有十余年部队相关经历,面对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时事,他有时还是会感到“储备告急”。录影之余,他开始“备粮”。从文史哲到文献专著,每天阅读成为日常操作。《大国武器》、《强国利器》等作品也是这时候创作的。
在成为一个媒体人之后,宋忠平肩上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重,他希望让更多人都明白,世界在发生什么。
然而,短短几年,媒体行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发展,让新媒体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扎根10余年,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内容生产积累,宋忠平看到了新的机会。
2
“玩”头条,出“爆款”
2017年,宋忠平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头条号。

一开始他并没有特意发什么,更多是内容分发。“如果你的内容通过某个媒体传达给10个人,但是我通过自媒体触达了1万人,那自媒体的传播空间就大很多,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但新媒体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惊喜,用户的反馈很多,这种互动感是之前的经历中没有的。
他喜欢这种“思想碰撞”,无论是微头条短评,还是短视频内容,粉丝都异常活跃。“所有的用户的评论我都会浏览一遍,所以眼睛就会特别难受,但我会再挑几条来做答复,其实挺耽误时间的,但是我还是乐此不疲地做这件事情。”
如今,视频化创作成为一种趋势。宋忠平有着多年电视人的实战经验,出镜对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视频创作一切从简,关键的还是内容。一部华为P30,一个支架,一个布光灯,是他全部的录制工具,《最忠平论》就这么诞生了。
通常,他会在录电视节目之前,利用10-15分钟的空档去创作一条视频内容,就发生的时事热点进行深度解读。如中印冲突中,宋忠平阐述了中印分歧的三大段,让很多用户对来龙去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节目播出以来,宋忠平半年涨粉110万,收获3条千万视频爆款。5月份发布的中印热点视频,播放达1023万,一天内涨粉5.3万。面对这些成绩,宋忠平表示“有爆款肯定开心,但压力更大,要继续把内容做好,否则就只是昙花一现”。
3
传统媒体人,一定要试试自媒体
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总得去表达。而如今,自媒体成为很多媒体人的“标配”,庞大的用户基数让新媒体更有传播力,这不仅仅是一个趋势的问题,更是作为媒体人要选择走出的第一步。
做头条号的这三年,宋忠平觉得很“快乐”。他不仅在头条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节目,同时还获得了很多帮助。这让他对整个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都十分期待。

3年的自媒体创作,他也有一些经验之谈:
第一,知识比外貌更具有保鲜度,要给自己“充电”。如果能够坚持学习,看书、看文献,自然能够积累到很多的知识,也自然就有了可以教给别人的内容。
第二,持续地输出高质量的内容。想要在新媒体有所发展,要保持平常心,着急是没有用的,从认识到认可,需要一个过程,稳定高质的内容输出,才能逐渐获得观众们的认可。
第三,对自己的领域热点高度关注。着眼专业领域、在头条热榜上,寻找热点事件切入,根据内容储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术业有专攻,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你可以选择泛泛地去评,但要想立足,一定要扎根专业领域,做内容精品。
在新媒体时代,如果传统媒体人、评论员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像宋忠平这样进入头条成为大V,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内容视频化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宋忠平在内的许多大V,选择在头条创作独家视频栏目。其实这和去年生机大会上发布的“IP-UP计划”息息相关。用20亿的流量和1000万资金,以独家视频定制,帮助更多创作者打造个人IP。和宋忠平一样,更多头部大V加入进来,目前有70多位,其中不乏传统媒体人、政经大拿等。
主持人张彬,凭借多年电视评论经验与内容积累,在头条开设了《张彬张嘴就说》栏目,对台海时事进行风趣幽默、犀利精辟的点评。

人大国关学院教授金灿荣@政委点金,从国际政治角度,解读新闻背后的国际形势。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通过《维为道来》输出战术知识,带网友探究新闻背后的道理。

当然,还有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正在头条分享着他们的观点与见识,解读时刻发生在身边的热点事件。透过新颖独特的视角、思考独到的评论,也许,你对这个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建议作为媒体人,一定要试试自媒体”,采访最后,宋忠平说道。擅长生产深度、精品内容的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拥有巨大机会。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在垂直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内容根基,赶快抓住机会,来头条开启自己的“第二事业”。
造98K的木头一立方米20000元!AK47和中国56冲用啥木头造的?
【军武次位面】:XY156轻武专栏是军武全新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AK-47、98K这些枪都是用什么木头制作的?杨树?松树?二战时期各国装备的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枪身都用了大量的木质材料,尤其是枪托部分,大多数都木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枪械设计制造上木质材料也占据不少比例。比如说苏联AK47,中国的56冲、56半都采用了大量木材料制造。诺哈网2023-06-11 14:54:460000国产军车现身欧洲阅兵式,中国制造凭什么薅老外羊毛?
《军武次位面》作者:XY1562020年5月29日白俄罗斯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阅兵式,有趣的是阅兵式上出现了两种来自中国的战车。要知道白俄罗斯军队一直以苏式武器为主,此次中国军车出现在白俄罗斯阅兵式上,是中国军车首次进军到欧洲市场。▲中国猛士车打入欧洲市场,亮相白俄罗斯阅兵式诺哈网2023-05-28 06:09:490000美国家门口溜弯儿!中俄联合舰队深入美国专属经济区,自由航行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据美国海岸警卫队消息,当地时间9月26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在阿留申群岛基斯卡岛以北约75海里的白令海海域的美国专属经济区,发现了正在展开联合巡航的中俄海军水面舰艇编队。为此,美国海军紧急派出一艘驱逐舰,对中俄海军舰艇展开跟踪识别查证。目前,中俄两国海军动向有待于进一步查明。美国国防部下属网站相关报道,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将055大驱南昌舰称为CG101(CG代指巡洋舰)诺哈网2023-05-29 15:21:150000为速度而生,苏联3.2马赫超音速战机让导弹也只能在后面吃烟尘
【军武次位面】:风林火山在世界战机的发展史上,有一款战机虽然技术水平落后,工艺粗糙,但却创造了多项飞行记录。作为到当今为止服役过的最快战术飞机,在它诞生的年代,其飞行速度和高度傲视全球,当时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击落它,这就是苏联暴力美学的代表米格25战机。诺哈网2023-06-10 16:43:280000野心勃勃,日本计划大批采购空射反舰导弹,目标导弹性能出色
《军武次卫面》作者:机甲888▲日本计划采购的JSM空射反舰巡航导弹外貌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日前,日本政府欲在两年后向太平洋正式投放福岛核废水的事可谓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最揪心的事了。毕竟,任谁好好的都不想无缘无故,被日本人的核废水给影响到。▲日本计划采购的LRASM空射反舰巡航导弹(图片来源于:网络)诺哈网2023-06-02 23:08: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