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28

​建军节差点从八一变成九九?一次险被阻止的起义,却是光辉起点

诺哈网2023-06-04 01:39:030

【军武次位面】: 杨

建军节为什么是八一?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人民军队已经93岁了,却依然年轻,活力十足。这支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队,战胜了无数强敌,创造了无数辉煌,建立了无数功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大军队。

“八一”不仅是人民军队的节日,也可以说是军迷的节日——追思历史,钩沉往事,缅怀先烈,是许多军迷都要做的必备功课。但是请大家先想一个习以为常,却未必十分清楚的问题,为什么建军节是八月一日,而不是其它时间?

这个问题,你恐怕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废话,八一是因为南昌起义啊,这还用问吗?

不过,在那段历史中,起义可真是很多——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鄂中鄂西起义、黄麻起义、清涧起义、平江起义、弋横起义、桑植起义……为什么是南昌起义承担了这个光荣,而不是其它起义?

可能又有人说了,南昌起义不是“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吗?第一嘛,当然算源头啊。

▲李运昌,黄埔四期毕业

但细究各个起义的时间,南昌起义还真不是最早的。在1927年5月,共产党员李运昌在广东普宁领导5千农军发动起义,歼敌一个营。如果以时间论,普宁起义比南昌起义早两个多月,理应算“第一枪”。

▲秋收起义,第一次出现了“工农革命军”

从政治上看,南昌起义的名义还是国民党左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谭平山),部队也仍然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

秋收起义才是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秋收起义一脉的三湾改编更是奠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指挥枪”的基础,说是人民军队的灵魂亦不为过。而且,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毛泽东和卢德铭,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是周恩来和朱德。

两相比较,好像应该是秋收起义的地位更高啊?但无论是国家领袖,还是史学家,都把南昌起义视为人民军队的起点。

▲建军节阅兵,其实是红军时代的老传统

这一看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定型。

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确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的日子。”

理由是“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的胜利与红军的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1927年堪称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起义年”,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以及其它规模不等的起义,都发生在这一年。原因大家都知道,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对曾经共同北伐的盟友共产党展开突然袭击,无数共产党员倒在屠刀下。

这种局面,稍有迟疑,共产党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危急之下,必须武装反击。

但这时,中国共产党要对付的,不仅有国民党右派,还有理论上的自己人——共产国际。

在那个年代,关于革命的思维和后来很不相同,认为共产主义不是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事情,所以各国共产党都要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国也不例外。

而共产国际的态度是——不要起义。

国民党右派发起反共狂潮时,共产国际发来指示,要求“制止工农的过火行动,将新的工农分子安排到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革命法庭,由一位著名的国民党员任主席,来审判反动官吏……”,而且还派来了马纳本德·纳特·罗易,在政治局会议上宣读这个指示。

▲中国的事还是要中国人办,印度人不行

这个罗易是什么人呢?印度人,也是印度共产主义者,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之一,也是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团团长,主要任务就是“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竟然要一个印度人来指导?

今天看来,这当然十分荒谬,但当时却是一种“政治正确”——谁要是不听共产国际的,几乎等同于叛变。就连被认为要为革命失败负责的陈独秀,撤除党内职务的命令也来自于共产国际。

根据共产国际的训令,中共中央组成了新的领导核心。在7月12日于武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张国焘、瞿秋白、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组成了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周恩来任军事委员会书记,瞿秋白被取代了陈独秀。

▲去哪儿?南昌!

新的班子有了,但听不听共产国际的指示呢?

有意思的是,这个按共产国际命令组成的新班子,在危急关头产生了自我意识——周恩来认为,万里之外的遥控实在太荒唐,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严重水土不服,照做就是等死,不能听!

他提出建议:“现在大批同志都随国民革命军张发奎率领的第四军行动,万一张发奎受环境所逼转而反共,那我们在四军中的同志将被一网打尽,与其受人宰割,不如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的建议立即得到响应,会议决定,“在南昌组织暴动”。周恩来认为,“在南昌由叶挺部的发难,联络湘鄂赣一带的工农群众,可以形成反武汉反南京的中心”。并且做了进一步规划——南昌不易立足,暴动后要立即进军广东,利用沿海港口,从苏联那里取得物资和军火支持。

周恩来马上行动,7月27日赶到南昌,组成了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成员,周恩来任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人为委员。

具体的军事行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部队主要是贺龙领导的第 20 军与叶挺领导的第 24 师以及聂荣臻、周士第领导的第 25 师一部分以及朱德领导的军官教育团一个营,总兵力2万多人,起义时间定在7月31日。

如果起义成功,有了根据地,还需要苏联的支持,这就不得不通过共产国际协调。但起义的决定是违背指示的,又是独立做出的决定,共产国际会有什么反应呢?

▲换了苏联人来“指导”?还是不行

此时,共产国际新派来一位全权代表罗明那兹,当他听到张国焘向他报告后,顿时手足无措,然后赶紧请示莫斯科,等待上级决定。

等来的指示是,“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指南昌起义)是可行的,否则,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办法)是让(张发奎部的)共产党人辞去相应的军事工作,并利用他们到农民中做政治工作。我们认为乌拉尔斯基(加伦将军)和我们其他著名的合法的军事工作人员参加(南昌起义)是不能容许的。”

潜台词是:你们若是真想干,可以,但是我也不支持,我们的人也不参加。罗明那兹还补充了一点——现在也没有额外的经费供南昌暴动使用。

但罗明那兹没有想到,中国的共产党人这次居然不那么驯服了。罗明那兹费尽口舌,甚至拿出了共产国际的纪律大棒,才勉强达成三点共识。一是推迟起义时间,二是让周恩来去“说服”张发奎,三是派张国焘马上前往南昌宣布指示。

周恩来听到张国焘传达的指示,深感意外,只同意时间推迟一天。然而张国焘还要求继续推迟,一向温和儒雅的周恩来发怒了,“够了,别再犹豫了,有责任我担着!”

在接下来的总前委会议上,张国焘要推迟,周恩来要行动,矛盾非常尖锐——张国焘只有一个人,但他代表共产国际。恽代英表示:“共产国际害死了中国革命,葬送了成千上万的同志。现在南昌暴动一切准备好了,忽然来了甚么国际指示,阻止我们的行动,我是誓死反对的……要按照已经决定了的计划往前直干!”

周恩来顶住巨大压力,甚至不惜以辞职来坚决“抗旨”,终于没让起义流产。会议决定,按期于8月1日拂晓起义,但后来发觉敌人可能有觉察,又提前到午夜。

由于准备充分,朱德还提前设了酒局,把南昌城内的敌军军官都请来灌了个昏天黑地,起义基本顺利。经过5小时战斗,歼灭城内敌军朱培德部三千余人,缴获枪械五千余支,子弹70余万发,控制了南昌城。

按照计划,起义军在3天后就分批离开南昌,经抚州、宜黄、广昌、石城、瑞金、会昌、长汀、上杭、大埔,直到9月23、24日占领潮州、汕头,整整走了一个多月。

但是这一路上,起义军没有外援,后勤匮乏,在酷暑中行军,十分艰苦,更别说还有国民党军的各种围追堵截,损失惨重。不少原来热情高涨的参加者中途脱离。

从南昌撤出仅三天,原来的2万人就变成了1.2万,三河坝战役后仅剩2000余人。到10月抵达福建武平时,“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师、团级干部仅剩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少数几人(周恩来因重病被转移到香港),兵力仅800多人。

朱德拒绝解散,他将剩余人马改编为一个纵队,自己化名王楷,带着队伍投奔了昔日滇军故旧,驻扎湘南的16军军长范石生。在其掩护下,以16军47师140团的名义隐蔽下来。

1928年1月,蒋介石发觉此事,给范石生发来手令要他抓捕朱德,但一直同情共产党的范石生放走了朱德。朱德带着这八百多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又发展出一支队伍,辗转来到井冈山,这才有了“朱毛会师”。

现在可以来给南昌起义做个总结。

首先,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次实践。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独立自主”,我们现在都觉得,独立自主天经地义,甚至是无需讨论的,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在当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扛着巨大的压力,起义前要扛,起义后还要扛——起义两个月后,罗明纳兹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以违反共产国际指示的“政治纪律”为由,将谭平山开除出党,还给周恩来、代英、李立三等人记了处分,张国焘因为阻止不够卖力,也被处分。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却因此被撤掉了政治局候补委员。

如果听从指示会怎样呢?恐怕就只有被国民党包围扼杀了。

▲听命于遥远的莫斯科?行不通,30多年后还将再次上演同样的矛盾

这种例子在国际上亦不罕见,比如美共和德共,就长期听命于共产国际或苏共,结果要么萎缩不前,甚至几近被灭。

所以,这个独立自主,难能可贵。

其次,南昌起义成为了人民军队的种子。

跟着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的谭震林这样评价:

“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持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起义那一点力量便很难存在下去,因为秋收起义的主力是湖南的农军和留洋的学生,战斗力不行,军事素质比较差。守住山头就不错了,下山去打这个打不过,打那个也打不过。”

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有三支,5000人左右,一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二是湖南平江、浏阳和湖北崇阳、通城的农民武装,三是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字面意思上的“农民军”。

但南昌起义的队伍不一样,如果把1927年的三次大起义做个比较,秋收起义的性质是农民起义,广州起义的性质是工人起义,而南昌起义是军队起义。

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支队伍就是“职业军人”,至少也是“专业军人”。

这些军官大多数是黄埔生,士兵都打过北伐战争,军事素质好,心理素质和战争经验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最后只有800人,却是最经得起考验的精华,同时也是当时革命队伍中最专业的军人,使井冈山的战斗力大增。

原来能把根据地困住的民团、保安队之类的反动武装,就不是我军的对手了,再往后,这批队伍以老带新,发展壮大,国民党出动了一等主力,还不一定打得过。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南昌起义的队伍,井冈山的根据地保不保得住,革命有无前途,真就很难讲了——为什么朱老总位列十大元帅之首?其中之一因为他带南昌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这个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在文革时期,某些造反派提出,要把建军节改为秋收起义的九月九日。毛泽东坚决反对,他对总参谋长杨成武说,“‘八一’不能改,这是很重要的一天,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中共走出了6位元帅,3位大将,4位上将,6位中将,是历次起义中产生将帅最多的一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昌起义的军事成色,而且不免让后人羡慕——年纪轻轻,就干了大事业,后来为将为帅,位高权重,留名青史,这样的人生,值了啊!

然而,不要说后来干几十年革命,就是能把南昌起义从头到尾走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部队从2万减到800,除了战斗减员外,其他都是离队了。

那些离开的人,是因为怕死吗?

并不是,比如前面提到的彭士量,在抗战中就表现得非常英勇。1943年11月常德战役,身为暂编第五师师长的彭士量无惧日军飞机大炮,亲自率众冲杀肉搏,身中日军机枪数弹,临终前奋力高呼:“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令在场官兵痛哭失声。

就是这么一个不怕死的人,竟然也没能跟着朱德走到底,原因并不是畏死,而是看不到希望——就这么些人,地也没有一块,老百姓在观望,国际支援没有,还要面对几乎无穷无尽的敌人,何时是个头?

其实,别说是起义半途,就是后来坚持到了井冈山的林彪,也产生过“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怀疑。这就是显出那些能够坚持到底的人,他们的信念是何等坚固,比如贺龙,他是起义的总指挥,但居然不是党员,与那些离开的人不同,贺龙反而是在南下途中,最艰苦的那段时间里坚决要求入党,可谓志比金坚。

▲共产党两次起义的精华相遇了,然而蒋介石对未来的命运浑然不知

南昌起义,虽然最后的作战与预想的结果有一定差距,却如大浪一般淘出了金子,如重锤一般锻造出了铁军,这就是伟大的“八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