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徒手炸碉堡到“天下第一爆”,基建狂魔的中国是怎么练成的?
【军武次位面】: 大D
爆破,有时也是一场“艺术”
随着爆破工程师的命令下达,西北大戈壁的露天矿场里,一场威力堪比小型地震的爆破成功进行了。
此次爆破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近1418吨的炸药,被倒入781个爆破孔里。
为了降低工程对周边的影响,工程师们将700多个爆破孔被分成了12组,并利用编码后的电子雷管实施分组爆破,每组间隔仅百分之一秒。
几声闷响后,覆盖在煤矿上方足足有五个足球场大小,38米厚的坚硬岩石被炸成碎片,并抛送到预先设定好的位置,将地底的“黑色黄金”完全暴露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式”工程爆破的微操艺术。
从几十年前的技术条件来看,今天这幅场景是前人们绝不敢想象的。
“徒手炸掉敌人碉堡”…这些从战争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似乎都在向人们讲述中国过去那段颇为惨烈的爆破史。
1
被轰开的国门
这一起都要从皇帝的长生梦说起。
长生是无数古代封建统治者们毕生追求的梦想,可以说,他们的一生,都奔波在建立统治、维持统治和追求长生的路上,马不停蹄。
于是,封建王朝时期出现了一群被称为“炼丹家”的人,毕生寻找所谓的长生不老药。
▲炼丹家们什么都往敢炉里加,
“要么成仙,要么升天”
尽管最终玄学也没能打败科学,但是炼丹家的虔诚却不是没有回报,阴差阳错中,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这么被他们捣鼓了出来。
火药对于炼丹家们来说毫无用处,但对于军事家们来说,却是神兵利器。
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即所有的统治者们都像慈禧一样顽固不化、不求变通。
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一提到古人打仗,人们往往先联想到双方士兵拎着大刀长枪等一众冷兵器。
▲其实在明朝,火器已经广泛应用了
其实不然,早在唐朝末年,中国人就已经将火药用在军事上。
五代十国吴国将领郑璠攻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时,曾利用火器“发机飞火”,火烧龙沙门,这个“飞火”就用到了火药,这场战役也被认为火药武器出现的最早战例。
▲“飞火”就是在箭头附近绑上火药
到了南宋时代,第一种管状发射弹丸的武器“突火枪”诞生了,它“以巨竹为筒”,可发射“子窠”(应该是霰弹)。不过从现存的图画来看,似乎其杀伤作用不仅有弹丸,还有喷出的火焰。
▲突火枪
其实中国才是最早玩火器的国家,但是慢慢落后于经过工业革命的西方,几百年后,火药被洋人用来制成先进的火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
于是,作为早期炸药的一种,火药在与中国的亲密接触中,将中国人撞了个头破血流。
2
步兵五大技术——“爆破”
与玄学理论指导下的炼丹家不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外对火药的研究很快就超越了中国。
在东亚过去几千年里,苦苦追寻中国脚步的岛国日本,在与中、俄这样两个世界级帝国的海战中,屡次大获全胜,与日本当时大力发展炸药和火药技术不无关系。
无论是对马大海战还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都采用了一种含苦味酸的新式高爆炸药:“下濑炸药”,将其作为发射药,威力巨大。
▲“下濑火药”发明人下濑雅允
在层出不穷的新型炸药威力震惊世界的同时,人们开始琢磨它的各种用处,其中就包括——爆破,即利用炸药爆炸的威力杀伤敌人,破坏其工程设施与武器装备。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步兵,有“五大技术”列入我军正规的操练中,分别是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剩下的一个就是爆破。
中国步兵的爆破技术,可以说是硬生生让当时的日本侵略者“逼”出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囚笼政策”,为分割和“蚕食”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周围修筑碉堡、挖封锁沟。
▲华北地区,随处可见的日军碉堡
据日军1942年10月公布的数字,仅在华北地区就修筑碉堡7700余个。
有路人路过时,碉堡内的伪军、日军就开始开枪射击,一枪一个,就像打猎一样,老百姓根本不敢靠近。
现在看来,面对碉堡的最好办法,当然就是用重武器干掉。
但当时八路军还不能生产用于攻坚的重武器,因此,碉堡攻坚战成为敌后抗日军民的关键难题。
为找到对付碉堡的有效办法,各部队曾进行过多种尝试,比如把榆树掏空做炮筒,来自制“大炮”;还有人建议把辣椒收集起来,想制成“毒气”呛倒敌人……但实际都收效甚微。
▲榆树大炮
实在没办法了还得靠爆破,具体怎么爆破?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就此展开。
最开始是,中国军队试图从地面寻求突破,在夜幕的掩护下,趁敌人不注意,悄悄摸到碉堡下,对炸药进行引爆。
敌军将碉堡底层用土石填实来阻止地面爆破,我军就用支架把炸药竖到二层楼上面进行“悬炸”。
▲神剧里的“土坦克”,现实里还真有,
木板 多层棉被 泥沙,防流弹
敌军在碉堡外围扩宽壕沟,阻止爆破手接近,我军就用带腿的云梯(在梯子的一头安上活动支架)越过壕沟去炸。
敌军用铁丝网或大批木头做成鹿砦阻止攻击部队接近,我军就研制出一种重10多公斤的手雷,对守军设置的鹿砦、铁丝网、雷区进行破拆,来开辟通道。
但是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一旦被敌军发现,就再难全身而退,于是,在中国各类抗战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演员手拿炸药,冲向敌人的碉堡,与敌人同归于尽。
▲亮剑里,虎子舍身炸机枪火力点
后来,为了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八路军们就发挥我方特长——挖地道,直接把地道挖到敌人碉堡下边,然后引爆炸药包,给敌人“坐土飞机”。
爆破这门手艺,就此深受中国一众军民的青睐。
在八路军直面敌人的炮火的同时,一种全新的兵种正在逐渐成型,为在前线冲锋战士们保障畅通的物资装备供给。
3
永不消失的铁道兵
1945年8月,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在东北组建,他们的任务很特殊,就是坚决保护好当时东北境内铁路运输的安全。
这支队伍关系到前线的战士是否可以吃饱肚子,是否可以有子弹与敌人对拼,是否可以及时处理伤口减少伤亡。
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前身,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号称“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
但在修路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给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比如复杂的山区地形。
面对横在面前的巍峨高山时,铁道兵的选择不多,要么打通这座山,要么让这座山消失,如此大的工程量单靠人力来挖的话,实在耗时耗力,等到把大山挖通,估计战争也就结束了。
这个时候爆破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工程爆破一词,人们将利用炸药进行施工统一称之为“打眼放炮”。
先挖个小坑当做炮眼,装填雷管和炸药导火索,用黄泥封住炮眼后,就可以等着放炮了。
点炮手还要负责数清楚点了几炮,响了几炮?如果全部炸响,万事大吉,如果一排炮少响了几个眼,那就麻烦大了, “哑炮漏炮”爆炸的例子可少数。
▲小时候玩炮竹,不知道哑炮的危险
炮响过后,任务不算结束,要及时清理掉悬在头顶上摇摇欲坠的石块,确保安全后才能开始继续施工。
也就是从那时起,爆破和中国基建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早期的爆破就是纯粹的经验主义,一个炮眼里放几个炮,炮眼位置怎么分布,每个炮眼爆炸的时机等等一系列爆破因素,都是凭经验总结出来的。
没人把它当作科学技术,不仅工效非常低,而且一旦出现微小的失误,动辄就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重点主抓铁路、交通、矿山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复与建设工作,中国的工程爆破技术正式进入起步阶段。
中国的工程爆破技术是从苏联引进的,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国完成了工程爆破历史上的从0到1的突破。
比如中国铁路修建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爆破:宝成铁路观音山车站大爆破,一次性用掉炸药142.8吨,堪称中国爆破历史头一回,就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再比如,甘肃白银厂露天矿万吨硐室大爆破,中国首次采用硐室爆破方法进行开采初期的剥离工程,当时总工程师的专家组里就有来自苏联的专家。
▲露天矿场硐室爆破
可以说,在工程爆破这方面,苏联是实打实将中国领进门的老师傅,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由于技术普及和理论创新的工作没有跟上,在苏联和当时中国政府关系恶化之后,离开了专家的帮助,中国开始了一段堪称惨烈的工程爆破自主摸索历史。
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随后他们便接到了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修建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衔接成渝铁路和宝成铁路、打通中国南部对外通道,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受限于技术影响,中国不得不向苏联专家寻求帮助。
在定夺成昆铁路方案时,中苏专家还曾就线路走向的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议。但受到“学习苏联”政策影响,采纳了苏联的中线方案。
后来为适应煤、铁矿藏的开发和钢铁基地的建设,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鉴定成昆铁路初步设计时放弃中线方案,改用中国专家自己的西线方案。
但西线方案线路里程长,沿线地质状况复杂,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工程难度与中线方案相比简直就是“地狱”模式。
1958年,成昆铁路正式开建,那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修建进行的异常艰难。
据统计,1083公里的铁道线,耗时12年才建成,共牺牲了2100多人,有人说“成昆铁路下每一根枕木下躺着一位烈士”,一点也不为过。
▲环境相当恶劣
自然灾害和复杂的国内环境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中国不成熟的爆破技术也给铁道兵们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据一位老兵回忆,当时在修建一条隧道时,一名副排长带着几个战士进去搞爆破。但在起爆时发生了意外,应该后爆的炮眼先爆了,副排长等5人撤退不及,都牺牲了。仅一名贵州籍小战士,因在10多米外摘灯泡幸免于难,但也被炸瞎左眼。
除爆破本身外,被炸松的隧道里也充满了危险,一旦处理不当,隧道顶部突然塌方,又是一场灾难。
▲如今的隧道爆破成功案例
所以,尽管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可在了解到这项伟大工程背后如此大的伤亡,没人能开心的起来。
中国的爆破技术必须要搞起来!
4
基建神器
2006年6月6日,号称“天下第一爆”的爆破作业在中国三峡成功进行。
2534发雷管将水下191.3吨环保炸药成功引爆,总体积达到18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堰体,在12秒内被一举掀掉,相当于炸掉四百栋十层楼建筑。
▲三峡爆破工程
据报道,这次爆破所用炸药本身不含有毒成分,并且爆炸后不产生固体物质,全部燃烧,是真正的环保炸药,其中占主要的高威力乳化炸药,更是由中国葛洲坝集团研制并生产的。
为了不让爆破产生的震动叠加,采取“中段倾倒、两端炸碎”法,技术上使用“毫秒微差爆破网络”,逐孔延时分段爆破。
无论从爆破规模,还是爆破难度,都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第一爆”。
2019年12月,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最深的高铁地下车站,建在八达岭长城地下102米。
由于地质复杂,进入施工现场斜井横截面太小,难以容纳大直径的盾构机隧道挖掘,只能采用爆破法。整个工程共有2000多个爆破点,最多时一天要进行120多次爆破。
而距离隧道仅100多米的长城,却毫发无损。
技术人员采用了最新的微损伤精准爆破技术,每爆破一次产生的震动,仅相当于在长城上跺一下脚。
从三峡大坝到川藏铁路,再到京张高铁,这些由中国一手承建的世界级工程中,中国再也不是那个只会“打眼放炮”的毛头小子,先进的工程爆破技术一次次让世界震惊。
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不仅在大型工程上崭露头角,在我们身边也能经常能看到。
相信大家经常在一些新闻或其他渠道,看到废弃大楼爆破拆除时的场景,没有所谓轰轰烈烈的爆炸场面,往往只是一声闷响后,房子要么原地、要么朝着固定方向倒塌,无论对周边环境还是基础设施,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大楼爆破拆除中的原地垂直塌落法
甚至就连,很多人童年时“炸母校”这样的朝思暮想的伟大事业,都有人成功实现了。
中国工程爆破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1999年的几个统计数据足以说明一切,早在20年前,中国工程爆破每年消耗的工业炸药量就已经达120余万吨,消耗工业雷管21亿发、导火索6亿余米。
中国工程爆破成就,都是中国的爆破技术人员,用无数次实践堆砌起来的成果。
在爆破技术教育与研发领域,中国更是早早发力。以南京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为首一众大学,纷纷开设爆破相关专业,为中国的爆破行业输送数以万计的人才。
也正是这么一群人,用生命与汗水共同磨砺了工程爆破这把“神器”,就像当年的护路军,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默默的为中国基建保驾护航。
所以,必须得为他们点个赞!
美国海军陆战队将装备新狙击步枪,替代服役50年M40
据美国大众机械网4月5日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正逐渐用Mark13Mod7狙击步枪替代服役了50多年的M40狙击步枪。服役50多年的M40狙击步枪据悉,M40自60年代越南战争进入军队服役至今已50多年,受限于温彻斯特0.308子弹的弹道在700码(约640米)后能量迅速衰减带来的命中率下降,狙击手必须时刻进行弹道修正以保证命中目标。Mk13狙击步枪诺哈网2023-06-13 07:38:220000AA-12全自动喷子威力惊人,双持射击比机枪还猛
【军武次位面】:林若钢轻武专栏是军武全新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众所周知,火力不足恐惧症也算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了,但其实几十年前的美国也有火力恐惧症,面对太平洋战场上一个个把自己捆在树上放冷枪的日军就能呼叫火力支援,用榴霰弹将视线范围内的所有树冠全部犁一遍正是此等氪金玩家所为。▲《风语者》电影截图诺哈网2023-06-09 19:39:190000美国B-21隐身战略轰炸机亮相!其战略定位,中国轰-20要学吗?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12月2日,多次延迟的美国空军B-21隐身轰炸机正式亮相,伴随着后方工作人员的用力拉扯,盖在B-21身上的幕布被缓缓拉下,最终以不出外界预料的后时代飞翼构型,揭开了全球轰炸机“20后”时代的序幕。从1998年到2022年,美国空军对新一代轰炸机的需求经过多次变化,但最核心的目标,始终是压制美国在全球的最主要对手。▲首次亮相的美制B-21隐身轰炸机诺哈网2023-05-28 10:40:580000够用就行,美军新一代陆基洲际导弹性能公布,并无突破性进展
《军武次卫面》作者:机甲888▲美国目前在研的“GBSD”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导弹的飞行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诺哈网2023-06-02 05:14: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