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15

“加勒万河谷之战”英雄事迹刷遍全网,网友对3个细节提出疑问

诺哈网2023-06-03 11:15:290

之前,我们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公开的、去年6月15日中印加勒万河谷之战的现场视频进行了解读分析,文后收到了1000余条留言大伊万实在回复不过来,看来咱们的读者确实都是比一般老百姓都更加关注边防一线的细节。

同时,还有一些读者对加勒万河谷之战现地的情况提出了个别质疑:比如质疑为何我军前出交涉的军使没有身着防护装备、质疑为何我军在边境地区始终处于数量上的劣势状态、质疑我军既然数量劣势“为何不动用热兵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从大伊万在一些网络社区浏览的情况看,这些质疑并非个别现象,确实有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当然他们的质疑也并非恶意,但确实反映出了不少读者对中国西部边陲军事斗争形势、现地斗争态势的不了解。故而,咱们也有必要对这些质疑进行专门分析,一方面算是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则是侧面科普一下西部边陲军事斗争的基本情况与斗争策略。

为什么我方军使没有防护?

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为何我军祁发宝团长等少部分军使在前出与外军交涉时,只穿着普通的新型迷彩作训大衣、着非制式防水裤、头戴07式作训帽,没有配备任何武装与防护装备,甚至连头盔都没有佩戴。

其实,根据中印两军先前达成的一系列共识,尤其是1996年11月29日两国在新德里会谈确定、正式签署的那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全文见文末“阅读原文”)规定,两军在因实际控制线走向的分歧或其它因素进入对峙状态的情况下,双方“需保持克制,采取一切必要步骤避免事态恶化”。同时,《协定》还为解决问题保留了联络途径,即在实控线两侧指定地点建立定期会晤与旗会制度,若边境地区出现紧张局势,现地部队经上级协调同意,可以派出军使在指定地点会晤、或者“竖旗会晤”,从而确保两军能够保留基本的联络管道、不将矛盾导向难以预测的方向。

因此,2020年6月15日下午、祁发宝团长带领少量人员前出、与越境外军进行交涉的行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当是被定义为“军使行为”,可能事前双方进行了电话通联、或者打出了旗语信号,咱们这边才派人过去的。而“军使”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术语规定,是在军事斗争中,向对方派出、传达本方意图的全权代表,同时为了表达“非战斗”、“无武装”的和平含义,军使应当不佩带可以用于作战的武器,特殊情况下应当打出白旗前出。

因此,祁发宝团长在和外军交涉的过程中,为了彰显出自己的军使身份,根据相关条例的规定,并未携带武器前出,也没有携带武装性质的防护装备、作战装具前出,就这么穿着作训大衣、戴着07作训帽走了过去。而对面的外军一开始也算老实,从和祁发宝团长交涉的外军翻译来看,外军过来的军使也没有携带武器装备和防护装具,只是戴着一顶普通的毛线帽就走了过来,但随后上来的就是大量装备齐全、携带武器、气势汹汹的外军了。

而祁发宝团长等人也迅速表明了自己的军使身份,毕竟根据相关国际法规定,“军使不应受到攻击”,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对面的外军这下限实在是低,不仅攻击我军军使,还准备把前出交涉的军使团给绑回去邀功请赏,这行为任何一支有点底线的现代化军队都干不出来,完全是莫卧儿军队那套无组织无纪律的德行。

为什么对方人更多?

其次回答的问题是,为何在中国西部边境斗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始终处于兵力上的劣势、即使是在加勒万河谷之战这么紧要的关头也拿不出多少机动兵力来、一开始的兵力对比是1:20左右、即使到最后关头也依然是1:3到1:4左右。这也很简单,从两军在西部边境线上的军事战略与部队配置来看,印军采用的是所谓的“攻势防御”策略,也就是将大量的部队层层叠叠地配置在实控线与骑线点上,此外还在纵深保留有大量的、实力较强的战术与战役预备队。

这种兵力配置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服务自己的蚕食战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纵深突破,毕竟蚕食蚕食,人不多怎么蚕食?同时,对面对我军1962年打出来的那记凌厉的侧翼攻击印象实在深刻,在纵深保留大量预备队,乃至在每一处山口都修上野战筑城体系甚至筑垒要塞工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防御我军可能实施的穿插与侧翼攻击,但不管是蚕食还是纵深防御,都需要人,这也就导致了外军在实控线上别的都缺,就是不缺人。

就拿咱们之前科普过的、印度陆军在拉达克地区兵力配置来看,单单从什约克河河谷一路南下,到班公湖和曼冬错、热钦山口一线,几乎摆上了整个北方司令部下属第14军第3步兵师的主力:班公湖正面的塘子(Tangtse)配置有步兵第114旅旅部、山步第81旅旅部,此外还有那个著名的独立装甲254旅下属的第4骑兵团(其实是个营,主战装备是BMP2)的团部;而从塘子沿着努布拉河河谷行军,到Diskit,这里是第14军直属第102锡亚琴冰川山地作战旅旅部,该旅同时兼顾两个方向,一是步兵8师的印巴停火线,二是步兵3师的中印实控线;如果从塘子往南到楚舒勒地区、热钦沟往南,则配置着步兵第70旅,以及独立装甲第254旅的第85装甲团、第2枪骑兵团,这些部队、尤其是装254旅的两个营,主要用于扼守从热钦沟向列城方向发展进攻的山口。

也就是说,印军仅仅从曼冬错到班公湖一线,就用了一个步兵师下辖的2个步兵旅、1个山地步兵旅和1个军直属装甲旅、1个军直属山地步兵旅防御,摆在战役纵深的除了师直属队只有一个第3炮兵旅,等于是一个强化版的、有足足5个旅的“小军”,加在一起人数起码也有一两万人。同时,这还没算上同时配置在实控线正面的、分散在诸多哨点里的、杂七杂八的准军事部队与印度内政部下属的特种部队等,这些人员又有起码大几千甚至上万人。这意味着:外军即使不依托二线调上来的战役预备队,只计算班公湖到曼冬错70余公里正面上的兵力,已经达到了3万人以上,这么多兵力,也难怪会对我军在一些关键地段形成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兵力优势了。

为什么不用热兵器?

当然,既然外军动用的兵力这么多,估计不少读者又要认为,既然咱们兵力数量上不占优势,还不如干脆动用热兵器对抗算了——其实完全没有这么简单。咱们还是去看那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好了,这份协议明确规定:任何一方不得在己方实际控制线一侧两公里范围内鸣枪,同时“不适用于靶场打靶”,也就是说根据这份《协议》的规定,双方的任何一方在边境实控线上动用热兵器都是不可接受的,除非彻底废除这份协议。

大伊万知道,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估计不少读者已经想嚷嚷“废除协定”了,但大伊万觉得,这份“边境实控线上不得动用热兵器”的规定,与其说是在约束咱们一线战士的手脚,倒不如说是在保护咱们的一线士兵:很简单,一方面前面大家也看到了,外军在边境实控线上的行为,其实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底线,连一拥而上绑架军使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真要是废除了这份不能动用武器的协定,没准下次外军就敢给你天天打冷枪了,我军士兵外出巡线的时候要是真的被对方的机枪火力或狙击火力威胁,伤亡无疑会比现在大得多,到时候就算是能报复回去打死几十个、几百个外军,又有什么用处呢?更不用说外军的“低人权优势”和兵力优势,在一线其实根本就不怕死人。

挑起事端的桑托什.巴布上校已经落地成盒(图中还是中校)

另一方面,通过双方高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对一线部队的行为进行规制和约束,其实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外军部分高级将领试图通过“下克上”、搞独走,在前线喝兵血、捞军功的野心。就比如这次加勒万河谷之战,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大概率是有师一级军事首长掺和、掺杂了个人野心的下克上行动,如果外军总体上不再遵循“不使用热兵器的条件”,任由这些师长军长们胡作非为,那么指不定就会三天一个加勒万、五天一个神炮山了。反正下层士兵的命又不是命,而到那个时候,双方的对抗强度无疑会比现在大得多,边境的不稳定因素也大很多,相应地给我军士兵造成的伤亡也必将比现在大得多,最关键的是,在我军的主要战略方向仍然停留在东部沿海的时刻,在西部边境地区开打、而且打得这么大,在本质上是不划算的。

当然,尽管目前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斗争形势与斗争策略总体于我有利,而所谓的“不使用热兵器”的协定,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护我方战士、约束对方手脚,但并不代表咱们在西部边境地区的斗争就没有任何改进的余地了。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留作下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