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79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蒋介石为何三次临阵换帅

诺哈网2023-06-01 10:56:060

自古以来临阵换将都是犯了兵家之大忌,除非是主将战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找人替换,不然的话,一般来说都不会换将。临阵换将有许多不利之处,第一个说明,最高决策者用人失误,从而导致士气低落,对战场上的估计不够全面。第二个原因,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指挥方式,也导致整个战役发生了改变,随时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第三个原因,主帅与主将有需要重新获得基本上的信任和认同感,而主帅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对下属的将领进行了解,方便在部署作战任务时,了解每一位将领作战特长,才能够达到战斗最佳部署。

所以说,临阵换将会给一战役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严重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那么,为什么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蒋介石上次临阵换帅。

战场

在抗战胜利后,东北三省都成为双方抢占的焦点,因此,当时国共双方都派出大量兵力进军东北,都想占领这座丰富大粮仓。所以说,当时东北是由苏军占领,但是苏方同意让蒋介石的国军接收东北,但是又让我军占领东北大片农村,让主要大城市由国军接任,而广大的农村则是交给我军接手。这样一来,双方避免不了一场战争,于是,东北战役就在这种情形下爆发了。

在解放初期,蒋介石派到东北第一任军事统帅是杜聿明,他是毕业于黄埔一期生,抗战时期担任第五军军长,解放初期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在东北战场上,杜聿明采取的战略是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军事措施。拥有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的国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把东北民主联军赶到祖国的最北端。应该说,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又组织了四次向我南满根据地临江等地进犯,我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四保南满根据地战斗,史称“四保临江”。

东北战场

在国军进攻南满根据地时,林总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主动出击采取了“南打北拉”的战术,从而减轻南满根据地的压力,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之为三下江南。不过后来由于杜聿明身体情况,病倒了。无法再担任东北保安司令一职,于是,蒋介石不得不重新考虑换帅。

但是蒋介石派往东北的第二任统帅却是陈诚,这位是蒋介石的爱将,但是并不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在军事指挥上很欠缺。而国军在东北失势,也正是在陈诚担任东北主帅期间开始,使得东北局势变得更加糟糕。他一上任就改变之前杜聿明的战略措施,还说大话,向蒋介石保证三个月搞定东北,活捉林匪。但是在双方先后展开了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战斗后,东北民主联军成功歼灭敌军6.9万余人。之后第2纵、7纵等部队,冒着呼啸的北风和满天大雪,突然包围法库、彰武等城,全歼新5军,并活捉军长陈林达。

卫立煌

陈诚在东北主帅期间,使得东北战事变得越来越糟糕,于是,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换帅的问题。最后又派卫立煌担任东北剿匪司令,主持东北战事。尽管卫立煌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也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

在卫立煌任东北主帅期间,展开了辽沈战役,此战也是决定东北战场命运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双方大决战最重要的一场战斗。本来卫立煌采取战术是收缩兵力固守大据点,一旦时机成熟,再打通各据点间的联系,第三步是扩大占领区,即:“固点—连线—扩面。”不过蒋介石一心想打通沈锦线,这也导致将卫之间矛盾重重,使得蒋介石也动不动就亲临东北坐镇指挥,搞得卫立煌很难堪。帅将不和注定了要失败。

我军在毛爷爷的英明指挥下,先攻打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彻底切断国军的退路。在锦州解放后,随后又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最后解放沈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共歼灭国军47.2万人,卫立煌仓皇而逃,飞往北平。从此东北全境全部让东野占领,蒋介石败得一塌糊涂。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