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59

哈尔滨工程大学地下室有电磁炮?官方辟谣:没有,但可以防核弹

诺哈网2023-05-27 17:41:310

《军武次位面》作者:嘿喵

最近一张落款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学院的“通知”截图流传网络。

网传“通知”称:“多年以来,持续收到同学关于“磁场的测量”这一基础物理实验的反馈,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相比显著偏大。针对此问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勘探活动,对11号教学楼进行了地质勘测。经勘探分析,确认11号楼地下数十层内存放有数门超电磁炮,且疑似存在大量高浓缩铀-235原料,放射性极强。由于强大的磁场以及放射性元素的存在,11号楼31日起实行全面封锁,周围2km内禁止人为活动。”

这又是超电磁炮,又是高浓缩铀,还地下数十层,有点辨识能力的网友都能看出来这是一条妥妥的谣言。很快,哈尔滨工程大学官方微博发出辟谣信息,证实该“通知”截图是伪造的。

虽然11号楼地下室有电磁炮是假的,但网友发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这座11号楼的地下确实不一般!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可以防核弹的大学地下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中国“国防七子”之一,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曾涌现出中国潜艇之父、中国声呐之父、中国巡航导弹之父、中国人造太阳之父、中国军用水下机器人之父、山东号航母总设计师、辽宁号航母总指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本身就存在大量国家军事机密,2020年还被美国列入到制裁名单中。

早在2017年3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公众号曾发表一篇《解密哈工程最具电影气质的11号楼》文章,透露了关于11号楼的地下秘密。

▲1956年的11号楼

▲因为属于空军工程系,11号楼的楼角飞檐上是一排飞机雕塑

11号楼在哈工程学生口中是“连间谍进来都会迷路”的一座大楼,早年从哈军工继承过来,这座楼始建于1953年,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是哈工程大学里年数最长的大楼。

11号楼呈“日”字形结构,由于内部一些楼梯南北不互通、1-6层不互通,教室门牌号编码复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这所楼上日常迷路。

例如大教室门牌号按顺时针分布,编号为1N※,N代表楼层,“133大教室”表示3楼顺时针第三个大教室。中教室同样顺时针分布,编号为01N※,“0145中教室”就是4楼第五个中教室。

小教室则变成了外圈顺时针分布、内圈逆时针分布,比如“3010小教室”,表示3楼第10个小教室。

是不是已经晕了?别说学生迷路,就是间谍来了也摸不清哪跟哪。为此,哈工程现在专门在楼内挂上“11号地图导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11号楼的3D平面图,找到自己在哪里....

11号楼地上6层用来教学和办公,地下同样有6层,地下室墙体厚达1米,每层地下室均有半米厚的密封铁门,可以防御小型原子弹。

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前两层,在地下2层有一个地下靶场,隔音性能极好,在这里打靶射击,其他楼层的人根本听不见,也不会被楼外的人发觉。

地下第6层有一条长达10公里的军事隧道,宽度可以容纳一辆主战坦克,这条隧道直达哈尔滨火车站,在当年中苏关系紧张时期,很多高级领导视察哈军工时,都走过这条隧道,例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现在的地铁一号线就借用了这条隧道的一段,最初这项隧道工程被称为“7318工程”。(以上内容均整理自哈尔滨工程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公开文章)

这所中国军工学校为什么要防核弹,还有如此巨大的地下工程?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时期。

美国核威慑时期

哈军工在筹备建设阶段时,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面对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中国一直处于美国的核威慑之下。

早在1950年7月,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刚刚参战时,麦克阿瑟就主张使用原子弹炸毁中国东北、海参崴与朝鲜半岛之间连接的桥梁和隧道,彻底切断中苏与朝鲜的联系。只不过当时美国对这场战争一片乐观,认为不需要搞那么大阵仗,支持麦克阿瑟这项提议的人很少。

在第二次战役期间,战况对美军很不利,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官员已经开始商量怎么用原子弹轰炸中国。轰炸方式分为战略轰炸和战术轰炸。

战略轰炸中国本土,将要摧毁中国东北哈尔滨、沈阳、鞍山、抚顺等工业城市,但容易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对。战术轰炸中国军队,最简单直接,但是中国军队善于伪装隐蔽,很难确定目标,杀伤范围较大的原子弹容易误伤美军。

最终美国国务院建议,在常规武器无法取胜或虽能取胜但美军伤亡过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但是到了1950年年底,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败退,不仅退回三八线,连三七线都没保住。美国内部支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人越来越多。

麦克阿瑟主张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声称要把35-50枚原子弹投到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基地;在打击中国的进攻以后,沿鸭绿江铺设一条放射地带,以防中国再度发动进攻。

1951年9月和10月,美国在朝鲜进行了模拟核打击训练。在1952年的核打击演习中,美军甚至指挥6500名士兵走向核爆中心区域进行人体核试验,用血肉之躯检测核攻击能力。

▲1951年11月美军在内华达州举行“沙漠岩石1号”核战军事演习,许多走向核爆中心的士兵后来都患上白血病和癌症。

2015年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开了一份当年的最高机密文件,据文件记载,1956年,美军在全世界制定了数量高达1200个的核打击目标,甚至详细指明了投放核武器的具体地点。如果1959年发生世界核战争,将会用核弹把这些关键目标从地球上抹除。

▲美国解密的机密文件

在这份抹除清单里,中国共有117个城市的870个地点被美国列为核打击目标,每个地点都至少会被分配一枚核弹。

这870个地点包括军营驻地、物资仓库、重要电网、机场、铁路、港口、工业设施、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区。

▲当年美军计划向中国各城市投放核弹一览

在当时,苏联根本没有有效的核反击能力,中国更是连核弹都还没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筹建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防御核打击肯定是有一定准备的。

去年获得“八一勋章”的工程院院士、军事工程专家钱七虎,1960年毕业于哈军工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的就是“如何防御核爆”。曾设计过防核爆的机库门、地下人防工程等。

▲为中国铸就“地下钢铁长城”的钱七虎院士

苏联核威慑时期

70年代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后,为了抵御苏联的核打击,除了“三线建设”、专供领导人使用的“核地堡”外,中国北方还建设了大量用于抵御核打击的人防工程。

这里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哈尔滨“7381”工程,也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公众号中提到的那条贯穿11号楼、连接火车站的那10公里地下隧道。

哈尔滨是距离中苏边境较近的大型省会城市,一旦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哈尔滨必定是苏联的首要打击目标。为了防备苏联的攻击,在1973年,哈尔滨市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具备“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的大型机动干道工程,这一动议于1973年8月1日被黑龙江省委批准,故得名“7381”工程。

▲这条隧道的宽度足以通过主战坦克

“7381”工程的总投资为5308万元,有68个单位参加施工,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5万人,总投工量720多万个工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工程设计了主干道、支干线、地铁车站、汽车引道和专项工程共5个组成部分,采取圆拱曲墙加仰拱的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经过6年的建设,建成了深21米、高6米、宽7.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干道工程,全长9.5公里。

“7381”工程于1979年完工,这项工程可以在遭遇核打击和常规空袭时为普通平民提供隐蔽场所和地下交通,还能在苏军入侵时发挥出积极防御的作用。

▲工程巨大的空间能容纳下充足的部队用于城市防守

据1978年的统计,当时哈尔滨市组织有基干民兵73万,编成291个团,120个反坦克火器排,155个爆破班,再算上正规部队,以“7381”工程为依托和机动手段,一旦苏联发动常规方式的入侵,哈尔滨就将变成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就算苏联发射核弹将哈尔滨地表炸平,地下工程里可以躲避足够多的军民进行核反击。——如果真是如此,这势必是一场玉石俱焚的血战,所幸历史并没有这样发展。

后来世界局势和中苏关系都趋于缓和,但这座耗费了哈尔滨人大量心血的人防工程并没有完全报废,而是继续发挥了和平建设的功能。

这项工程的出入口和部分干道有的被用作停车场,有的成为仓库,有的则成为商业和服务业的一部分。曾经的高质量人防工事,只用来做这些的确让人感觉有点明珠暗投,不过其中的一段还是真正派上了用场。

哈尔滨地铁一期使用了“7381”中5.4公里的隧道,改造利用了既有4座车站作为设备用房,因为当初的“7381”工程隧道是按北京地铁标准建设。

只是不知还有多少人在乘坐哈尔滨地铁经过某些路段时,能想到列车呼啸其中的隧道,当初是为了抵抗那朵恐怖蘑菇而建的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