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如何分辨白天和黑夜?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日上午消息,据报道,在我们小时候,白天和黑夜对我们的意义不过是“离下个假期还有多久”而已。随着我们逐渐长大,白天和黑夜又变成了无限循环的工作目标、截止日期、还款日期。有些人能体会到日夜循环的美丽与神秘之处,而对其他人而言,这不过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已。
无论你对白天和黑夜的理解如何,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来说,昼夜都是一个每24小时重复一次的明暗循环。
然而,一旦你离开了我们的星球,这些定义就不再适用了。例如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感受到的白天和黑夜是什么样子呢?
为何会有日夜之分?

地球除了会沿着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之外,还会绕地轴自转。在旋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面处于“白天”,照射不到阳光的一面则处于“夜晚”。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但即使如此,地球每自转一圈也需要24小时。因此我们每天的时长为24小时,其中约12小时沐浴在阳光下,12小时隐匿在黑暗中。
国际空间站上的昼夜是什么样的?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上通常载有5至7名宇航员,他们在上面也会经历昼夜变化吗?如果会的话,和地球上的昼夜是否相似呢?
国际空间站上的日与夜
国际空间站的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27600公里,大约每90分钟飞行一圈。在此期间,空间站约一半时间处于阳光照射下,另一半时间则身处地球的阴影中。因此空间站每转动一圈,大约会经历45分钟的光明和45分钟的黑暗。


在24小时内,国际空间站会围绕地球旋转16次。因此地球上每过去一天,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都会目睹16次日升日落。
频繁的日夜切换为何会产生问题
每天能从太空中看16次日出,这件事一开始听上去可能很酷炫,但长此以往却可能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体是按照24小时的周期运作的,而光线在周期的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的昼夜节律遵从着地球上的光线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快速的昼夜切换会对宇航员的生物钟造成不利影响。
但我们可不能让这些承担了全世界最重要任务之一的宇航员处在不停“倒时差”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必须在国际空间站上创造一个“正常的”昼夜环境。
国际空间站如何模拟正常的昼夜环境
1. 固定一个时区
国际空间站采用协调世界时。这是一套全球性的时间标准,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通过高精度原子钟计算得出的国际原子时;二是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全球所有时区都是根据协调世界时调整的。

为何采用协调世界时?
前文提到,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五大航天机构参与,因此协调世界时无疑是最佳选择,可以促进各机构间的有效合作。
2. 控制国际空间站上的光照
在国际空间站任务开展早期,人们发现,即使每天给宇航员分配了8.5小时的睡眠时间,他们的睡眠状况依然不佳。因此科学家决定对空间站上的光照进行调节。
事实上,“光照对人体的影响”正是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实验之一。
国际空间站一开始使用的是“通用照明总成”系统,用荧光灯提供照明。2016年,这些模块被“固态LED模块”取代,后者更持久、成本更低、光线也更明亮。LED灯还能改变照明强度和波长,非常适合在空间站中模拟真实的昼夜环境。
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的“一天”
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的工作日从协调世界时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
在前几个小时,光线被设定得较为明亮,模拟日间的照明水平。当宇航员需要执行挑战性较高的任务时,光线的波长会被调节到更加接近蓝光的波段,从而提高宇航员的清醒度和警觉性。而在一天行将结束时,光线则会调成暖光,帮助宇航员更好地入睡。

从晚上9点半到次日早6点之间,光线会被调暗,模拟夜间环境。这样一来,等宇航员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就可以在睡袋中舒舒服服地躺下、好好休息一晚。后续研究发现,这样的光照规律有助于提高宇航员的工作效率。这些研究结果也促进了“情绪灯”等LED产品的商业推广。
放松一下
国际空间站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宇航员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不过,如果宇航员想欣赏一下奇异的太空景观,他们只需要到穹顶舱里待一会儿,就能在短短90分钟内度过完整的“一天”了。

极端高温下水稻还能高产吗?他们发现首个潜在作物高温感受器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朱奕奕“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上世纪80年代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以来,该组织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发出了多次红色预警,并明确了高温胁迫对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的危害。诺哈网2023-05-26 10:15:070000四文齐发!迄今最全人类细胞图谱登上《科学》封面,书写人体百科全书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四篇重磅论文同时上线,报告了构建综合性人类细胞图谱(HumanCellAtlas)取得的里程碑结果。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创建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泛组织人体单细胞图谱:涉及33种人体组织、超过100万个细胞,涵盖500多种细胞类型。▲这一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的封面诺哈网2023-05-25 22:01:130000神十四再叩苍穹!迎来哪些新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诺哈网2023-05-27 09:29:520000古生物学家发现史前鳄鱼新物种中华韩愈鳄
中新社合肥3月14日电(记者吴兰)记者14日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古生物学家MasayaIijima博士和刘俊教授在对馆藏于广东新会博物馆和顺德博物馆中鳄鱼标本研究中,发现了史前鳄鱼的新物种——中华韩愈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生物科学》。据介绍,该研究解决了分子生物学家和形态学家对鳄鱼分类的争议,并为人类活动导致史前鳄鱼的绝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诺哈网2023-05-25 22:39:480000新研究表明体重失控将增加痴呆风险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教授冯建峰、程炜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全生命历程肥胖与新发痴呆风险的关系。这项32万余人的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发现,过低的出生体重、童年与成年较胖的体型将显著增加痴呆风险。5月10日,相关研究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发表。诺哈网2023-05-25 22:16: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