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可能是人类产生不同食欲的“根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鸡蛋还是酸奶,蔬菜还是薯片?当我们每天计划自己要吃什么食物的时候,可能真正做的决定并非源自“大脑指令”。目前,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老鼠实验表明,动物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其饮食选择,微生物产生一些物质,促使动物对某些类型食物产生渴望。
匹兹堡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凯文·科尔(Kevin Kohl)说:“我们都会出现一些食欲冲动——想吃沙拉,或者想吃肉,最新研究显示,动物体内不同类型肠道微生物会决定它们选择不同食物。”
尽管科学家数十年来一直猜测肠道微生物是否会影响我们的饮食偏好,但该想法从未在比果蝇大的实验动物进行测试,为了深入探索这个问题,科尔和同事布赖恩·特雷维林恩(Brian Trevelline)进行了一项特殊实验,他们对30只体内缺少肠道微生物的老鼠注射来自3种饮食结构不同的野生老鼠的肠道微生物混合物。
科尔发现,每组实验老鼠都会选择富含不同营养的食物,这表明注射的肠道微生物改变了它们之前饮食偏好。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虽然微生物群影响人类行为的观点听起来有些牵强,但科学家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实上,人类肠道和大脑一直不停地交流,某些分子充当着“媒介”角色。肠道消化副产物能够指示人们吃了足够食物或者需要某种营养物质,同时,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一些“媒介分子”,劫持原有的肠道和大脑的通讯线路,并改变信息含义,使自己受益。
对于吃完火鸡大餐的人们来说,有一个非常熟悉的信使分子——色氨酸(tryptophan)。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分子,火鸡食物中普遍存在该物质,也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特雷维林恩说:“当色氨酸进入大脑时,会被转化为血清素,这是一种重要信号,对餐后满足感很重要,最终它会转化为褪黑素,让人们感到困倦。”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特雷维林恩和科尔证实,具有不同肠道微生物群的老鼠体内血液色氨酸浓度也不一样,甚至它们也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同时,他们发现血液中色氨酸浓度越高,其肠道微生物就越多。
特雷维林恩称,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色氨酸仅是复杂化学通讯网络的一条线索,可能有几十种信号影响着每天的进食行为,微生物产生的色氨酸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却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我们的饮食选择。尽管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尝试建立并完善该理论体系,但这仅是为数不多证明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关联的严格实验之一。
不过在你开始怀疑自己对食物的渴望之前,仍有更多的科学研究需要完成。由于很难通过临床人体实验进行验证,研究人员没有将微生物在决定饮食的重要性与其他因素进行比较。
科尔说:“决定人们饮食选择的因素很多,前一天所吃食物可能比肠道微生物更为重要,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因素,但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因素。”
他还指出,这可能仅是微生物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的一种行为,这是一个全新探索领域,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探索,我一直对微生物在人类和动物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惊讶。(叶倾城)
我们真的应该一天吃三顿饭吗?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一日三餐其实是个相当现代的理念。那么,我们一天究竟吃几餐才是最有益于健康的呢?大多数人每天都吃三顿饭,现代生活也是围绕这种餐饮习惯设计的。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工作中会留出午餐时间,晚饭则用来开展社交活动、或者与亲朋好友相聚。但这真的是最健康的饮食方式吗?在讨论用餐频率之前,先来看看科学家建议哪些时间段不应进餐吧。诺哈网2023-05-25 22:32:3000007月1日起国六b全面实施 销售:部分旧车型可降价1万
近期,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公告,自7月1日起,全国范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但同时,对于排放未达标的库存车,也留出了半年的销售处理窗口。工信部指出:针对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即RDE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等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3年12月31日。诺哈网2023-05-26 03:17:460000睾丸组织冷冻20多年后,还能产生精子?
实验室里冷冻了20多年的睾丸细胞,终于解除封印了。撰文|栗子审校|二七想象一位男性患上癌症,且肿瘤生长的部位靠近生殖器官或者一些相关腺体,那放疗或化疗就可能对他的生育功能造成威胁。诺哈网2023-05-25 21:39:390000科学大家|人类与世界末日的距离:“末日之钟”只剩100秒
作者:存在风险专家S·J·比尔德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编译:叶子作者简介:S·J·比尔德(SJBeard)是剑桥大学生存风险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末日之钟”描述了人类与世界末日的距离。但这口“钟”是如何设立的?如何解读上面的时间?我们又能从中了解到什么?诺哈网2023-05-26 01:11:450000『珍藏版』Science综述|睡眠大脑的记忆调控
来源:BioArt撰文|姜红责编|酶美睡眠是人类和动物王国的基础生理活动。我们的身体可以是处于静止的、不动的,但是大脑却是可以十分活跃。哲学家把大脑的状态分成四个阶段:清醒(Awakening),睡眠(Sleep),沉睡(Slumber)和最高境界(Supreme)。睡眠是有多重要呢,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就有经典的美妙地关于睡眠的台词:0000